- 年份
- 2024(3273)
- 2023(4684)
- 2022(4076)
- 2021(3813)
- 2020(3287)
- 2019(7413)
- 2018(7402)
- 2017(14203)
- 2016(8035)
- 2015(9234)
- 2014(9288)
- 2013(9225)
- 2012(8903)
- 2011(8039)
- 2010(8210)
- 2009(7467)
- 2008(7565)
- 2007(7048)
- 2006(6303)
- 2005(5663)
- 学科
- 济(33423)
- 经济(33378)
- 业(19962)
- 管理(19351)
- 方法(16308)
- 企(14334)
- 企业(14334)
- 数学(14227)
- 数学方法(14017)
- 农(10733)
- 中国(9640)
- 学(8845)
- 财(7609)
- 农业(7353)
- 贸(7025)
- 贸易(7021)
- 易(6836)
- 业经(6280)
- 制(5883)
- 劳(5858)
- 劳动(5839)
- 理论(5691)
- 和(5561)
- 地方(5173)
- 银(4839)
- 银行(4807)
- 行(4616)
- 融(4589)
- 金融(4588)
- 教育(4332)
- 机构
- 大学(120519)
- 学院(118211)
- 济(48390)
- 经济(47419)
- 研究(44494)
- 管理(42037)
- 理学(36034)
- 理学院(35525)
- 管理学(34676)
- 管理学院(34462)
- 中国(34113)
- 科学(28966)
- 京(26680)
- 农(25042)
- 所(24349)
- 研究所(22229)
- 财(20764)
- 中心(20393)
- 业大(20244)
- 农业(19959)
- 江(18507)
- 北京(16902)
- 范(16743)
- 财经(16567)
- 师范(16535)
- 院(15558)
- 经(15096)
- 经济学(14941)
- 州(14061)
- 科学院(13894)
- 基金
- 项目(77832)
- 科学(60601)
- 基金(57035)
- 研究(53428)
- 家(51385)
- 国家(50952)
- 科学基金(42479)
- 社会(33614)
- 社会科(31850)
- 社会科学(31840)
- 基金项目(30100)
- 省(29200)
- 自然(28414)
- 自然科(27781)
- 自然科学(27774)
- 自然科学基金(27312)
- 划(25741)
- 教育(24852)
- 资助(24160)
- 编号(21317)
- 成果(18088)
- 重点(17890)
- 部(17323)
- 发(16102)
- 创(15237)
- 科研(15150)
- 计划(15141)
- 课题(14491)
- 教育部(14434)
- 大学(14364)
共检索到184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本文运用1998年至200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对劳动份额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运用生产函数估计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并采用系统GMM方法分析了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份额偏低,且先下降后上升,逆经济周期变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来看,劳动者所得低于其对产出的贡献,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对劳动者不公的现象;通过考察劳动对产出贡献的变化趋势,我们发现,劳动对产出的贡献在逐渐上升,虽然进一步拉大了与劳动份额的差距,但是对后期劳动份额的提高也起了正面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者的谈判能力以及经济波动是导致劳动份额偏离劳动贡献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份额 要素贡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常进雄 王丹枫 叶正茂
根据新古典分配理论,劳动的价格由其边际产出决定,劳动所得比重取决于其边际产出和投入数量,这不仅是生产达到最优经济效果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评价劳动报酬占比是否合理的标准。从生产函数的估计结果看,我国实际的劳动报酬占比低于劳动对产出的贡献。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本深化虽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但是由于较低的利率扩大了资本的使用规模,这使得资本深化对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产生了显著的负效应。此外,劳资力量对比、经济波动对劳动报酬具有显著的影响,导致了我国实际劳动报酬占比偏离了劳动对产出的贡献。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常进雄 孙磊 张灵弟
利用企业层面的数据,从行业视角对中国的劳动份额及其变化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与当前普遍认为劳动份额持续下降的看法不同,近年来中国劳动份额处于上升态势,这说明初次分配的恶化态势正得以改善,但是劳动份额仍然偏低,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仍然处于不利地位;总体劳动份额的波动主要来源于行业内劳动份额的波动,两者表现为"齐升齐降",只是波动幅度有差异而已。对劳动份额波动的进一步分解表明,对于总体劳动份额的变化,行业内效应贡献了82.83%,而结构效应仅仅贡献了17.17%。
关键词:
结构变化 行业 劳动份额 初次分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徐蔼婷
准确测算劳动收入份额是揭示中国国民收入功能分配格局的必要前提。本文基于广泛存在的未被观测经济视角,提出了一种测算劳动收入份额的新方法——"两系统平行测算法"。基于全国和区域两个维度的重新测算表明,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基本上维持在50%以上的水平,并未大幅低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变化规律并非一味地下降而是呈现典型的"倒U型"走势。系统分解结果进一步显示,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是正向的GDP系统内效应和正向的NOE系统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则是相对微弱的NOE系统间正效应无法抑制相对强大的GDP系统内负效应的结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露晞
近年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由劳动部门向非劳动部门转移造成的。发达地区资本要素市场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劳动要素人力资本禀赋的提升可以增加劳动收入在GDP中的份额。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资本要素市场的开放化程度较低和人力资本的规模低,这种作用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为改善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政府应适度加快资本要素开放程度,并着力提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系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郭雅娴
从部门结构的角度对中国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的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的数据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发现劳动者报酬占比上升主要得益于1993~1999年期间个体经济和农户经济的发展环境相对宽松;而在1999~2002年期间虽然整体劳动者报酬占比基本稳定,但已经出现了住户部门发展减缓的趋势,同时金融机构的劳动者报酬开始迅速增加;2002~2008年期间劳动者报酬占比迅速下降,则源于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工资议价能力相对下降、宏观政策中资源投放偏向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部门、政府用于投资的资金快速上涨等因素。
关键词:
劳动份额 部门结构 初次分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钱晓烨 迟巍
中国近20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但劳动者对这一经济成果的分享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年来,GDP中劳动报酬占比的逐年下降引起了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幅员辽阔的国家,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都不尽相同。劳动收入份额的地区差异成为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采用1997~200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本文首先描述了劳动收入份额及其演变的地区差异,发现平均劳动报酬较高的地区有着较低的劳动收入份额;其后,建立劳动收入份额决定模型,对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和所有制构成。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劳动收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童水栋 周红云
必须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对价值形成的贡献。对价值决定的再分析说明,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边际劳动时间决定。非劳动生产要素能够通过提高劳动效率,使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价值形成做出重要的贡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海燕
文章以企业为单位,在企业现有会计体系基础上,提出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率概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劳动性生产要素贡献价值从企业新增价值中分离出来,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岗级调整系数、个体绩效价值调整系数,计量出企业中各类型劳动性生产要素群体及个体参与企业新增价值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最终构建了基于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的收入分配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吉超
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取决于实际平均工资与社会劳动生产率,而两者又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可知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因素包括所有制结构、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迁以及工会的力量。根据调整后的资金流量表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6.62%下降至2013年的50.86%。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的劳动收入份额与实际人均GDP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负相关,与公有制经济占比和工会的力量正相关。可以通过提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会组织的作用等措施提高我国的劳动收入份额。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变动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朝栋 李新记
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是非劳动生产要素在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贡献,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价值基础和尺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产权关系和商品经济原则,是非劳动生产要素的贡献在现实经济关系和法律上的体现,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这两个方面都有科学的阐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郝枫
要素收入分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政策价值,长期备受关注。劳动份额演进特征,集中反映收入分配随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是要素分配研究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国际与历史比较视角,发现劳动份额随经济发展阶段提高具有"■型"演进规律,"U型规律"和"要素份额稳定性"都可视为其阶段性特例。据此审视中国要素分配结构变化态势,剖析其问题及成因,并反思其政策涵义。
关键词:
要素分配 “■型”演进趋势 嬗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并且处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的水平,文章分别用资金流量表方法和收入法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低迷,往往还伴随着收入差距过大。文章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由于劳资分配失衡,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所致,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个角度来分析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的现象,结果表明在投入阶段资本增速较快,对劳动发生了挤占与替代;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平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在产出方面,计算了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系数,结果表明企业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不良影响 劳资分配失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