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55)
- 2023(7654)
- 2022(6345)
- 2021(5740)
- 2020(4783)
- 2019(10521)
- 2018(10046)
- 2017(18395)
- 2016(10293)
- 2015(11232)
- 2014(10683)
- 2013(10451)
- 2012(9842)
- 2011(8844)
- 2010(8656)
- 2009(7819)
- 2008(7570)
- 2007(6548)
- 2006(5800)
- 2005(5033)
- 学科
- 济(37916)
- 经济(37865)
- 管理(25523)
- 业(25187)
- 企(18641)
- 企业(18641)
- 方法(16637)
- 数学(14826)
- 数学方法(14669)
- 学(13792)
- 农(12041)
- 中国(9462)
- 财(9405)
- 贸(9256)
- 贸易(9250)
- 易(9003)
- 地方(8577)
- 农业(8513)
- 业经(8151)
- 环境(7164)
- 制(6368)
- 技术(6318)
- 务(5448)
- 财务(5446)
- 财务管理(5434)
- 土地(5417)
- 划(5293)
- 和(5277)
- 融(5255)
- 金融(5253)
- 机构
- 大学(149564)
- 学院(147845)
- 研究(60749)
- 济(55414)
- 经济(54381)
- 管理(51282)
- 科学(45478)
- 理学(45007)
- 农(44999)
- 理学院(44357)
- 管理学(43254)
- 管理学院(43037)
- 中国(42967)
- 农业(36093)
- 业大(35739)
- 所(34419)
- 京(33752)
- 研究所(32395)
- 中心(25971)
- 农业大学(24198)
- 院(23082)
- 财(22335)
- 省(22184)
- 江(22168)
- 室(21124)
- 北京(21014)
- 科学院(20616)
- 实验(19735)
- 实验室(18862)
- 业(18783)
- 基金
- 项目(114590)
- 科学(87364)
- 基金(84200)
- 家(81668)
- 国家(81089)
- 研究(68175)
- 科学基金(65488)
- 自然(48601)
- 自然科(47379)
- 自然科学(47356)
- 自然科学基金(46547)
- 基金项目(45382)
- 省(44138)
- 社会(42666)
- 社会科(40347)
- 社会科学(40335)
- 划(39426)
- 资助(33851)
- 教育(29457)
- 重点(27112)
- 计划(26964)
- 科技(25548)
- 发(24426)
- 部(23563)
- 创(23503)
- 科研(23490)
- 编号(23452)
- 创新(22200)
- 业(21169)
- 农(20614)
共检索到209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夏成康 林勇 兰勇 吴高洋 王晟楠 陈伏生
【目的】探究初植(同龄混植)和补植(异龄混植)阔叶树对湿地松养分获取和利用策略的影响,为湿地松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种植于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湿地松林为对象,基于长期单种和混交试验平台,分别在林龄30年且立地条件相似的湿地松纯林、湿地松-木荷初植混交林、湿地松-木荷补植混交林(补植木荷14年)中构建5块20 m×20 m标准样地(共15块样地),采集湿地松标准木的根际土壤、细根、枝、新鲜叶和凋落叶样品,测定土壤和植物各器官的氮(N)、磷(P)含量,评估不同混交模式对根养分捕获能力、叶养分回收和树木养分转运的影响,揭示养分获取策略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混交阔叶树显著提高湿地松根际土壤的NH_4~+-N和矿质氮含量(P <0.05),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在初植和补植混交林之间无显著差异(P> 0.05);整体看,混交阔叶树提高湿地松各器官的N、P含量,其中初植混交效应比补植好。与纯林相比,初植混交林中湿地松根氮和磷捕获能力分别显著提高14.04%和46.16%,叶氮回收效率显著降低6.07%,磷回收效率显著提高15.49%。尽管补植阔叶树降低根养分捕获成本,但阔叶树根系抑制湿地松根系的养分捕获能力,导致补植混交林中湿地松根养分捕获能力和叶养分回收效率均无显著变化。此外,与纯林相比,初植混交林中湿地松运输根向枝、叶的N转运分别提高36.05%和15.61%,P转运分别降低35.13%和36.52%;补植混交林中N转运无显著变化,但运输根向枝、叶的P转运比在纯林分别降低53.21%和40.17%。【结论】混交阔叶树提高红壤丘陵区湿地松根际土壤和植株各器官的养分含量,改变湿地松养分获取策略,其中初植比补植更能促进湿地松的养分获取和利用。此外,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运过程可被检测,且反映根捕获和叶回收的权衡关系。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颜耀 张辉 黄智军 马祥庆 侯晓龙
以长汀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补植枫香、马褂木、油桐3种阔叶树种,同时设置无补植的对照,以测定补植阔叶树种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年后补植枫香和油桐的林冠层水分有效截留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为4.77和3.75 t·hm~(-2),而补植马褂木的林冠层水分有效截留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补植油桐的枯落物层水分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对照,为3.29 t·hm~(-2),其他2种补植处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种补植处理均提高了马尾松林灌草层及土壤层水源涵养功能,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综合林冠层、灌草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持水能力发现,不同处理的水分有效拦蓄量排序为补植马褂木>补植油桐>补植枫香>无补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炳楠 杨风亭 孟盛旺 戴晓琴 寇亮 陈奕帆 王辉民 付晓莉
【目的】探究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期的时空变异及影响因素,为红壤丘陵区森林碳汇时空格局精准评估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17—2021年的数码相机时间序列数据,提取29块样地(马尾松林18块,湿地松林11块)的有效叶面积指数(LAIe)时空动态。采用有效叶面积指数的广义双重逻辑斯蒂模型确定物候期指标(生长季开始时间,SOS;生长季结束时间,EOS;生长季长度,LOS)。利用变异系数表征物候期时空变异幅度。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和线性混合模型,解析气候(干旱指数、空气温度、降水量、饱和水汽压差、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土壤温湿度、土层厚度、石砾含量)和生物因子(林分密度、林下植被丰富度)对物候期的驱动作用。【结果】1)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物候特征均为单峰曲线(但马尾松林无明显峰值)。与马尾松林相比,湿地松林的SOS较晚,但LAIe的季节变化幅度更大且值更高。2)马尾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不如湿地松林稳定。马尾松林的SOS、EOS、LOS在空间上的变异系数和SOS在时间上的变异系数均大于湿地松林。3)在年际尺度上,马尾松林的SOS和EOS分别与早春和旱季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湿地松林的EOS与旱季0~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4)在空间尺度上,马尾松林物候期受林分密度、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和0~60 cm土壤石砾含量影响。【结论】马尾松林和湿地松林的物候特征在曲线峰值、SOS、LAIe变化幅度和数值大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湿地松林的物候期在时空尺度上更稳定。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和土壤资源异质性共同驱动了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物候的时空变异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用标准样方法对19年生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碳素含量及碳贮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各器官的碳素含量在50.92±0.46%~54.38±0.26%之间波动,按碳含量高低排列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树皮,且各器官的碳素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不同林冠层枝、叶碳素含量存在差异,上层叶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较低,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的碳素含量依次为45.16±0.4%、42.28±0.41%、40.88±0.31%,土壤层碳素含量平均为0.43±0.04%,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明显递减。湿地松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21.94 t·h...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涂洁 刘琪璟
在综述国内外林木枝条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江西省泰和县境内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区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枝条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湿地松树冠各轮枝层枝条生长规律,并建立了枝条生长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同一年份枝条节间长、基径生长量随轮枝层的下降呈波动式下降趋势。枝条基径随轮枝层的下降不断增大,而在靠近树冠底部位置略微减小,各轮枝层枝条材积分布为右偏正态分布曲线,说明大枝条主要集中在冠层中下部。大量枝条样本材积与枝条基径的平方和枝条长度乘积的拟合精度只有0.67,说明该模型更适合拟合小枝条的材积。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枝条节间长、基径生长与枝条生长期主要气象...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建国 徐耀庭 陈益泰
A species test with 8 native broadleaved species was set up on the hill country, having rather poorer soil conditions,in Longquan Cit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1983. After eight years from planting,survival percents of all 8 species were above 95%,but significa...
关键词:
乡土阔叶树种 生长 适应性 丘陵地造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允芬 李家永 陈永瑞 林耀明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后, 对水分和热量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尽管林内穿透雨只占林外降水量的90%左右, 但相对湿度始终高于林外, 森林可以增湿、 调湿,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同时, 林内气温、 地温始终低于林外, 随着林龄的增长, 这种作用愈加明显。
关键词:
红壤丘陵 森林植被恢复 水分 热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林德喜 樊后保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补植拉氏栲、青栲、闽粤栲、格氏栲和苦槠,形成针阔混交异龄林。补植16年后,对上述5种混交林类型及马尾松纯林的森林凋落物量、养分含量及周转时间进行研究。上述5个混交群落和马尾松纯林的年凋落物量分别为6149·1、7533·2、6741·1、7151·5、8041·7和3442·8kg·hm-2。各混交群落总凋落物量的季节动态呈双峰型,第1次峰值出现在2—4月份,第2次峰值出现在8、9月份。在凋落物组成中,枯叶占绝对优势,占凋落物总量的50%~71%,其余依次为枯枝6%~26%、树皮9%~19%、果实和其他组分5%~17%。各混交群落中来自马尾松的凋落物占50%~58%,...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丽丽 王秋兵 张心昱 邹敬东 戴晓琴 王辉民 孙晓敏 董雯怡
研究依托千烟洲生态站,利用1998年建立的红壤稻田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土壤碳及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碳、氮、磷含量,土壤总有机碳(SOC)含量达到16.8 g·kg-1,全氮(TN)含量达到1.5 g·kg-1,速效氮(AN)含量达到153.8 mg·kg-1,速效磷(AP)含量达到43.3 mg·kg-1,而土壤速效钾(AK)含量仅达到23.0 mg·kg-1,低于施用化肥的各个处理;②施用氮、磷、钾肥减缓了红壤水稻土酸化趋势,显著增加土壤AP(12.3~47.1 mg·kg-1)、AK(22.3~54.5 mg·kg-1)含量;③秸秆还田可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贻铨 陈宏峻 陈道东 张瑛 胡世才
1991~1995年期间,在江西景德镇市低丘千枚岩和第4纪红土红壤上,研究了火炬松、湿地松幼林施肥(P和PK)对土壤性质和叶片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2个施肥处理使火炬松和湿地松林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有机质等其它土壤肥力指标下降。施P肥加速了有机质矿化和林木对N的吸收;(2)2个施肥处理能提高湿地松林土壤细菌、真菌和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减少放线菌的数目,而施肥前期对好气固N菌、P细菌有促进作用,后期对其有抑制作用;(3)2个施肥处理能明显提高湿地松林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前期磷酸酶活性受到抑制,施肥后期磷酸酶活性不再受抑,酶活性大大提高。P肥能提高蔗糖酶活性,而PK肥对蔗糖酶活性有抑...
关键词:
火炬松,湿地松,施肥,土壤性质,叶片养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米彩红 刘增文 李茜
【目的】探讨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人工阔叶纯林枯落物分解对土壤性质极化的影响,为防治森林土壤退化和连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位于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陕西黄陵县,选择刺槐、辽东栎和小叶杨3种典型人工阔叶纯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和枯落物(当年枯落叶及细根),分别设"土壤+枯落叶"、"土壤+根系"、"土壤+枯落叶+根系"和土壤不与任何枯落物混合(对照)4种处理方式,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共培养120d,分析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学和化学性质极化的影响。【结果】1)在刺槐林地,枯落叶分解主要引起土壤pH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负向极化,根系分解主要引起pH值、速效磷含量负向...
关键词:
人工阔叶纯林 枯落物分解 土壤性质极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戴全厚 刘国彬 张健 张冠华 王玉霞 张超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区植被次生演替灌木群落形成过程中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方法】以白羊草群落为对照,选取杠柳、狼牙刺、丁香、虎榛子和柠条5种乡土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养分含量,计算灌木群落形成变化过程中的土壤养分指数(Soil Nutrient Index,SNI),分析了各养分因子间的线性相关关系。【结果】不同灌木初期对土壤养分的适应能力大小顺序为:柠条(0.072)>狼牙刺(0.114)>杠柳(0.163)>丁香(0.172)>虎榛子(0.292)。不同植被物种群落土壤SNI值大小顺序为:虎榛子群落(0.979)>狼牙刺群落(0.535)>柠条群落(0.457)>丁香群落(0.34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志华 蔡崇法 王天巍 丁树文 张光远
以鄂南红壤丘陵典型区的三个村为代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 1981和 1998年两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质量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总体上具有农业型特点 ,17a间水田减少了 2 1% ;其余的利用方式则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居民地、水域、林地、园地和旱地增加了 4 2 .2 %、99.6 %、8%、5 6 .8%和 8%。土壤质量有从优劣两端向中等靠拢的趋势 ,17a后 、 、 和 等地面积分别减少 18.6 %、12 .2 %、2 9.6 %和 2 5 % ; 等地增幅达 5 1.9%。土地利用方式及管理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薛立 罗山
从叶完全展开到生长季结束对常绿阔叶树种铁冬青、红楠和海桐及落叶阔叶树种日本朴、银杏和木叶的N和P浓度进行了定期测定。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树种新叶的N和P浓度从5—7月急剧下降,然后小幅波动,而老叶的N和P浓度变化缓慢。落叶阔叶树种的N和P浓度随着季节的推移而明显下降。大多数树种的P转移率大于N转移率。常绿阔叶树种的N和P的转移率大于落叶阔叶树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曦 刘增文 邴塬皓 朱博超 米彩红
【目的】分析3种针叶人工纯林发生土壤极化的风险。【方法】2011-2012年,在黄土丘陵区,选择侧柏、油松和落叶松3种针叶人工纯林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测算了3种针叶人工林的林分生物量、生产力和养分循环量;此外,将采集的土壤分别与枯落物(枯落叶和根系)混合,进行分解培养试验,研究枯落物分解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不同针叶人工纯林中,N、P、K积累量在不同器官中存在差异。侧柏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干中;落叶松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根和干中;在油松纯林中,N、P、K主要积累在根中。在生长季节短期内,侧柏和油松纯林的养分循环特征导致土壤存在K负向极化风险,落叶松纯林土壤存在N负向极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