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69)
- 2023(4170)
- 2022(3395)
- 2021(3242)
- 2020(2821)
- 2019(6325)
- 2018(5979)
- 2017(10970)
- 2016(6232)
- 2015(7278)
- 2014(7127)
- 2013(7369)
- 2012(6878)
- 2011(5806)
- 2010(5823)
- 2009(5331)
- 2008(5535)
- 2007(4764)
- 2006(4120)
- 2005(3731)
- 学科
- 财(24879)
- 管理(22176)
- 济(21798)
- 经济(21768)
- 业(20744)
- 企(17005)
- 企业(17005)
- 财政(12024)
- 方法(10410)
- 政(9554)
- 数学(9052)
- 务(8975)
- 财务(8965)
- 数学方法(8937)
- 财务管理(8922)
- 收入(8629)
- 企业财务(8520)
- 中国(8115)
- 农(7541)
- 制(6718)
- 学(5787)
- 农业(5323)
- 地方(5031)
- 体(4908)
- 策(4857)
- 业经(4664)
- 度(4632)
- 制度(4627)
- 国民(4614)
- 理论(4463)
- 机构
- 大学(86467)
- 学院(85611)
- 济(34852)
- 经济(34159)
- 研究(32558)
- 管理(29497)
- 财(26019)
- 理学(25340)
- 理学院(25070)
- 管理学(24567)
- 管理学院(24448)
- 中国(24257)
- 科学(21322)
- 京(18738)
- 农(18481)
- 所(18099)
- 财经(16133)
- 研究所(16074)
- 农业(14727)
- 经(14651)
- 业大(14196)
- 江(13862)
- 中心(13813)
- 省(12396)
- 北京(12013)
- 院(11811)
- 财经大学(11733)
- 经济学(11379)
- 经济学院(10299)
- 州(10087)
- 基金
- 项目(57245)
- 科学(44032)
- 基金(41325)
- 研究(39056)
- 家(37863)
- 国家(37547)
- 科学基金(30870)
- 社会(24330)
- 社会科(23035)
- 社会科学(23027)
- 省(22336)
- 基金项目(21106)
- 自然(20800)
- 自然科(20325)
- 自然科学(20313)
- 自然科学基金(19953)
- 划(19321)
- 教育(18430)
- 资助(17812)
- 编号(14608)
- 重点(13595)
- 部(12884)
- 成果(12740)
- 创(12175)
- 发(11915)
- 科研(11593)
- 计划(11559)
- 创新(11432)
- 课题(11276)
- 教育部(10765)
共检索到1383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勇 白小滢 邹薇
本文从初始财产与内在能力匹配的视角研究我国的居民收入差异的决定。在初始财产与内在能力双重异质性前提下,本文证明劳动供给内生的代表性消费者理论成立,且财产与能力的匹配决定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数值校准的结果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正向匹配的改革;财产与能力匹配的相关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的0.44下降至90年代以来的0.166,同时,匹配不平等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解释能力从26.8%下降至8.1%;我国经济目前运行在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均衡路径上;10%的财产比例税率可以使2006年我国收入不平等标准差下降2.47%。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建奇 张抗私
职业不匹配是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其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未得到既有文献的深入考察。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和O*NET工作内容分析数据构造多维技能错配变量表征职业不匹配程度,研究职业不匹配对劳动者之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职业不匹配通过抑制劳动者接受在职培训、获取绩效工资、获得职位晋升与签订劳动合同的机会,导致其遭遇收入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后果在女性、大学生和年长者群体中更为严重,并且难以通过职业转换来缓解。进一步分析发现,地区平均职业匹配程度每降低1个标准差,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扩大19%~29%。政府主导的公共就业服务可以提高职业匹配程度,缓解职业不匹配带来的不平等后果。研究结果表明,职业匹配程度的提升是中国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与“共同富裕”两大政策目标的重要依托。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利用"中国家庭户收入调查"收集的1995年和2002年城镇家庭户样本数据,以家庭户作为分析单位,对中国城镇收入和财产不平等进行了考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家庭户收入的大多数不平等测量指标在1995~2002年7年间都存在一个显著的大幅度上升,但家庭户财产不平等在此期间呈现出略有下降的趋势;基于人口分组的分解反映出,区域、户主受教育程度和户主中共党员身份对总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不平等具有更大的贡献;总体上,对于1995~2002年的中国城镇而言,分类机制在左右家庭户资源不平等变动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收入不平等 财产不平等 反事实分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宁光杰 雒蕾 齐伟
近年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但城乡差异和阶层差异严重,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容小觑。本文利用西南财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1年、清华大学消费金融调研2008年的微观数据,以及2005、2008、2010年的省份数据,考察内部构成和家庭特征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发现租金收入和金融资产投资收益成为推动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利息和保险收益的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财产性收入差距。城乡和地区差异、教育培训水平和风险偏好程度等都是影响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举措应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通过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和教育事业、引导低收入群体适度...
关键词:
财产性收入 基尼系数 收入不平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洪友 彭小准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3"微观数据,对2019年度提高个税起征点以及住房贷款利息专项扣减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以及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以后的相关财产税进行测算,比较了税前税后的基尼系数、K指数、MT指数等。结果表明: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主要来自个人所得税,贡献度高达91.78%;新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减税效应明显,但再分配效应由原政策下的11.63%下降至新政策后的6.5%,纵向公平效应由0.04下降至0.02;财产税的再分配效应仅有微弱的0.3%,而叠加执行2019年税收优惠政策后,财产税的收入再分配效应由原来的0.35%下降至0.02%。因此,仍需进一步扩大税基,提高税负集中率,从而达到在实际减税的同时不减弱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晓蓉 杨博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提供的数据,分析了财产性收入在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总收入不平等中所处的地位和具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财产性收入内部的不平等和各部分对总体不平等的贡献率,以及个人所得税在财产性收入调节中的作用。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并且对总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此外,财产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内部不平等情况十分严重,目前个人所得税对财产性收入不平等的调节效果不明显,今后仍有很大的调控空间。
关键词:
财产性收入 不平等 基尼系数 个人所得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邱哲圣
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房价高速增长、住房需求内生和生命周期特征的Bewley模型,用于研究高房价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率和财产不平等的影响。文中发现,房价的高速增长通过引致富裕家庭投资性住房需求的增加而进一步推高了房价,部分年轻家庭为了追赶房价不得不提高储蓄率,而部分贫穷家庭也因其无法获得足够的住房而使得城镇家庭住房不平等程度增加。高房价对居民储蓄、投资行为的扭曲作用使得城镇居民的福利水平普遍下降,其中中低收入阶层下降最多。
关键词:
房价 居民储蓄率 财产不平等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詹鹏 吴珊珊
本文根据2010年微观个体数据对遗产继承特征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遗产继承对财产不平等的影响,以及不同遗产税可能发挥的再分配效果。文章的主要方法是根据微观个体的财产分布、家庭成员结构和死亡率信息,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推算一般性的遗产继承现象。结果发现,遗产继承人所获得的遗产与他们初始财产的比重达到68%,其中子女继承人所获得的遗产与初始财产的比重为22%。不过,由于平均死亡率较低,发生转移的总遗产只占全社会总财产的0.43%。本文还发现,遗产继承不一定能够引起财产不平等的上升,具体影响效果与穷人和富人的死亡率分布、家庭特征、家庭内财产分布等因素有关。最后,本文发现遗产税征收过程的再分配效果比...
关键词:
遗产继承 财产不平等 遗产税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阳
目前,学术界对于竞争机制激励效果的研究,还主要聚焦在获胜者奖金设置区间、竞争人数等外在因素,较少关注个体偏好与竞争机制的相互匹配效应。笔者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范式,通过设计需付出真实努力的工作任务和不同工资方式的实验来测度人们的竞争意愿,考察落后厌恶、领先厌恶与竞争意愿的作用机制,从公平偏好理论视角探寻参与者特征与激励机制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落后厌恶抑制了人们的竞争意愿,领先厌恶则不影响人们的竞争意愿;(2)男性被试和女性被试选择锦标赛工资形式的比例分别为54.762%和22.500%,被试竞争意愿较弱,且存在性别差异;(3)本实验中的被试较少关注他人及社会福利,表现得较为自利,其...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陈伟泽 陈军 邱哲圣
本文基于居民资产与消费结构差异等特征,通过构建一个两部门两产品的Bewley模型来研究中国通货膨胀对财产不平等的影响,而已有文献基本上只从居民资产结构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如果通货膨胀率从0上升到5%,那么总体财产不平等程度将会被加剧,城镇穷人家庭的净财产减持比例将达到富人家庭的30倍以上,农村家庭将遭受到较城镇家庭更高的福利损失。究其原因,除了穷人家庭因为在资产结构中持有更高比例的货币资产,所以在通胀过程中遭受到财产减持与福利损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有结构性特征的中国通货膨胀会进一步恶化以穷人(尤其是农村的穷人)为代表的高恩格尔系数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而导致财产减持与更高的福利损失...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方 史清华
本文从不平等的两个方面即收入不平等和可行能力不平等,研究了农民工福利和不平等的关系。利用2009年上海农民工实地调查数据,在福利分类模型的框架下对农民工福利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1)总体而言,可行能力和收入不平等对农民工福利水平存在负向影响,但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其影响效果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可行能力不平等对高收入群体的福利存在显著影响,对于第Ⅰ类农民工群体,可行能力不平等对其福利存在正向影响,而对第Ⅳ类群体的福利则存在负向影响;且可行能力不平等对第Ⅰ类和第Ⅲ类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关系存在显著的负调节作用;(3)收入不平等严重损害低收入低可行能力农民工群体的福利,而对高收入高可行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韩海燕
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是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尚未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财产性收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由无到有,再到快速扩大,是造成总体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主要因素。本文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我国财产性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一系列不完善制度所导致的,如劳动性收入的不平等累积造成财产性收入的差距,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及财产性收入的税收制度等都造成了我国巨大的贫富差距。而过高的贫富差距会阻碍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的因素。鉴于此,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的的新时代改革的重点应是,完善各种制度以提高我国中产阶层占比,促使我国进入"橄榄形"的稳定社会结构,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徐春华 龚维进
本文通过整理1991-2017年世界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并构造相应指标,采用PVAR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了财富创造能力、货币资本流通以及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较之于非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收入群体有更强烈的通过提升财富创造能力来攫取非发达国家产品中较高价值量的动机。发达国家借助其通过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而生产出来的单位价值量低的产品,在国际商品交换过程中攫取非发达国家因财富创造能力普遍较低而生产出来的单位价值量较高的产品中的价值量,加剧了发达国家与非发达国家之间的收入不平等,而缓和了发达国家内部的不平等程度。更高的财富创造能力还是促使发达国家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原因。此外,财富创造能力和货币资本流通之间具有内在的循环互动机制,发达国家高收入群体能够更为有效地通过盘活这一循环互动机制来显著提升其收入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石大千
本文基于2003—2013年中国CGSS数据库,利用非参数方法将收入不平等分解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并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测算二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比较两者效应大小的基础上回答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结论表明,机会不平等对经济增长产生负向作用,降低经济增长5.86%;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提高经济增长8.16%;因此,整体而言,收入不平等提高了经济增长2.3%,从而解释了中国经济"高增长、高不平等"并存的现象。时间趋势分析表明,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相互作用的净效应表现为先增强、后减弱的"倒U型"结构。地区分组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机会不平等和努力不平等的净效应呈现递增趋势。不平等分组结果发现,由于努力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超过了机会不平等的负向作用,努力水平的提高可以弱化机会不平等的负面影响,强化努力不平等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丽群 李静 踪家峰
现代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中国的家庭收入不平等?正向选择婚配方式提供了解释收入不平等的新视角。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进程作用下.中国的婚配观念由旧时的门第家庭等先赋性特征转向现代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本等自致性特征.教育成为正向选择婚配方式的主要标准。随着初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现代化.教育正向匹配在以教育回报率为导向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产生了马太效应。加剧了家庭间的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CHIP数据库,按照夫妻双方的教育程度衡量婚姻的匹配模式,研究表明,在1988—2008年的二十年间,中国婚姻市场上的教育同质性婚配呈现出加强的趋势。通过构建正向选择匹配和随机匹配的基尼系数核算方法发现.正向选择婚配模...
关键词:
正向选择匹配 教育同质性婚配 收入不平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