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10)
2023(3446)
2022(3009)
2021(3023)
2020(2560)
2019(5688)
2018(5612)
2017(11083)
2016(5741)
2015(6276)
2014(6163)
2013(6217)
2012(5700)
2011(5192)
2010(5088)
2009(4834)
2008(4918)
2007(4569)
2006(4019)
2005(3256)
作者
(16141)
(13803)
(13633)
(12925)
(8675)
(6580)
(6311)
(5412)
(5257)
(4926)
(4582)
(4507)
(4480)
(4230)
(4137)
(4062)
(3980)
(3954)
(3889)
(3888)
(3279)
(3251)
(3249)
(3207)
(3081)
(3006)
(2986)
(2941)
(2797)
(2747)
学科
(25396)
经济(25239)
管理(19368)
(18690)
(16862)
企业(16862)
方法(13335)
数学(9852)
数学方法(9750)
(7731)
中国(7530)
(7242)
业经(6948)
理论(6245)
(5694)
(5313)
农业(5013)
(4884)
地方(4721)
人事(4300)
人事管理(4299)
社会(4260)
(4237)
金融(4236)
技术(4155)
(4091)
财务(4083)
财务管理(4075)
(4011)
银行(4002)
机构
大学(86283)
学院(83465)
管理(35532)
(34352)
经济(33656)
理学(31882)
理学院(31446)
管理学(30796)
管理学院(30643)
研究(26758)
中国(20765)
(17750)
(16642)
科学(16076)
财经(13425)
(13394)
(13089)
中心(12621)
(12229)
(12187)
师范(12108)
业大(12087)
研究所(11861)
(11789)
北京(11057)
农业(10317)
经济学(10186)
师范大学(10100)
财经大学(10040)
商学(10029)
基金
项目(57741)
科学(47800)
基金(45208)
研究(41034)
(39118)
国家(38726)
科学基金(34520)
社会(30121)
社会科(27172)
社会科学(27161)
基金项目(24548)
自然(22834)
自然科(22444)
自然科学(22440)
自然科学基金(22118)
(20858)
教育(19554)
(17991)
资助(17815)
编号(15911)
(13691)
成果(13296)
重点(12409)
教育部(12254)
(12026)
人文(11921)
国家社会(11899)
大学(11050)
创新(11019)
科研(10988)
期刊
(37649)
经济(37649)
研究(24666)
中国(17667)
科学(13829)
学报(13521)
管理(13162)
(12948)
(12203)
大学(10817)
学学(10242)
教育(9592)
(8279)
金融(8279)
农业(7783)
财经(7374)
(6269)
业经(6248)
经济研究(6193)
技术(5239)
问题(4688)
商业(4448)
(4364)
技术经济(3923)
科技(3761)
(3757)
统计(3641)
社会(3624)
图书(3558)
理论(3510)
共检索到122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邱剑  安芹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傅王倩  张磊  王达  
本研究旨在考察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360名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测量包括留守儿童歧视知觉问卷、青少年行为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普遍感知到了歧视的存在,其中言语歧视最高,其他依次为回避、行为歧视和攻击;不同留守类型和留守时间的留守儿童歧视知觉存在差异;(2)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社会支持呈现显著负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和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在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和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雷辉   龙欣怡   杨子鹿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领悟社会支持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采用长处与困难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希望感量表、感恩量表,运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市11所中职学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取1734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希望感、感恩分别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既可以直接影响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又可以通过希望感或感恩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还能通过希望感—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中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要为中职生提供多方位的社会支持,将智育与心育结合以提升学生希望水平,渗透感恩教育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从而使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岩  杜岸政  周炎根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在歧视知觉和城市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运用个体歧视知觉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双文化认同整合量表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对江浙地区1131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支持、认同整合、城市适应均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认同整合和城市适应两两均呈显著正相关(2)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显示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不仅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城市适应,而且通过社会支持——认同整合中介链对城市适应产生间接效应。结论:复合多重中介模型有效地揭示了社会支持和认同整合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董佳  谭顶良  张岩  
目的:考察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之间关系,以及是否独生子女在其中的调节效应。方法:选取464名流动儿童,运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儿童希望量表和少年儿童社会适应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得分和城市适应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流动儿童的得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希望与城市适应均呈两两正相关(P<0.001),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流动儿童希望在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在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调节效应,独生子女家庭中,社会支持和希望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预测作用更大。结论:流动儿童的希望在社会支持和城市适应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是否独生子女在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希望和城市适应关系中起到调节效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邓小晴  师保国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503名流动儿童为对象考察了其歧视知觉与自尊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和流动时间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在歧视知觉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低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低于初中生;(2)在社会支持方面,公立学校流动儿童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儿童,小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3)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对二者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流动时间对二者关系起调节作用,即对于流动时间达3.5-10.5年的儿童,歧视知觉对自尊的负向预测力最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连云  
通过对264名留守儿童和21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同学支持和母亲支持对非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父亲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低自尊组;只有同学支持对于低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同学支持和教师支持同时对高自尊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杜秀莲  高静  
本研究以1148名初中生为被试,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道德认同量表以及学校道德氛围问卷为工具,探讨初中生的学校道德氛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学校道德氛围、道德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存在两两正相关。即在良好的学校道德氛围中,初中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认同与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初中生的道德认同水平越高,越易表现出亲社会行为。(2)道德认同在学校道德氛围和亲社会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学校道德氛围通过影响初中生的道德认同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谭千保  龚琳涵  
本研究考察流动儿童父母支持状况及其与社会文化适应的关系,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中介作用。采用主观感知父母支持问卷、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问卷和社会文化适应量表对62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流动儿童感知的父母支持及情感支持、陪伴低于非流动儿童;男生感知的父亲支持大于女生感知的父亲支持,学生年级越低,感知的父母支持越强;流动儿童父母支持与社会文化适应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积极心理品质在父母支持影响社会文化适应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得出结论:流动男童更能有效地感知到父亲的支持,高年级流动儿童感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正  韩悦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Piers-Harrie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儿童社会期望量表(CSD)对1 42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母亲养育方式对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保护上得分低于本地儿童,在母亲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上得分高于本地儿童;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期望、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与流动儿童的社会期望、自我意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期望在母亲养育方式和流动儿童自我意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母亲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青云  王艺静  刘正奎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市725名小学5、6年级学生(包括300名公立混合校流动儿童、129名公立混合校常住儿童和296名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进行调查,考察公立混合校和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自尊与焦虑的现状与关系。结果发现:(1)公立混合校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的社会支持和自尊显著高于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其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公立混合校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的社会支持、自尊和焦虑水平无显著差异。(2)不同安置形式下的流动儿童和常住儿童,其自尊在社会支持与焦虑间都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自尊的中介效应在公立混合校流动儿童、打工子弟校流动儿童和公立混合校常住儿童三个群体间的中介效应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曾天德  黎淑晶  余益兵  王禭晴  
为探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路径,采用青少年依恋问卷、总体家庭功能量表和社会适应量表对1152名五至九年级儿童进行测试,最终获得城区流动儿童924名作为研究被试。结果显示:(1)城区流动儿童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2)亲子依恋、家庭功能与社会适应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家庭功能在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城区流动儿童亲子依恋影响社会适应中的中介机制,可以为城区流动儿童家庭干预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晓州  彭婷  罗杰  洪鈆  
为了考察农村初中生感恩、领悟社会支持、自尊和学校归属感的关系,采用感恩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923名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感恩、学校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各变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感恩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农村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还可以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间接地预测农村初中生的学校归属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农村初中生感恩与学校归属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感恩对农村初中生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能够为提升农村初中生学校归属感水平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占宏  赵梦娇  肖紫瑶  刘亚楠  
目的:探索利他行为提升生命意义的机制。方法:使用利他行为、生命意义、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量表对513名网络被试进行调查。结果:(1)复合多重中介模型拟合良好;(2)利他行为通过领悟到的社会支持提升个体生命意义的路径显著;(3)利他行为通过提升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进而提升自尊,最后提升生命意义的路径显著;(4)利他行为影响生命意义的直接路径不显著;(5)自尊在利他与生命意义关系间的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复合中介模式,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和自尊在利他行为提升生命意义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田波琼  申仁洪  黄儒军  
家庭抗逆力影响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福祉。本研究以来自重庆、云南、四川和贵州四省市860名特殊儿童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呈中等偏上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的直接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社会支持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特殊儿童家庭抗逆力之间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社区、机构和学校/幼儿园应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政策保障、干预服务、育儿指导和心理支持,家长应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家庭信念,主动寻求多方面支持,提升家庭抗逆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