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31)
- 2023(17233)
- 2022(14460)
- 2021(13740)
- 2020(11229)
- 2019(26042)
- 2018(25902)
- 2017(49442)
- 2016(26851)
- 2015(29875)
- 2014(30030)
- 2013(29290)
- 2012(26537)
- 2011(23925)
- 2010(23870)
- 2009(21679)
- 2008(21145)
- 2007(18506)
- 2006(16064)
- 2005(14429)
- 学科
- 济(104681)
- 经济(104564)
- 管理(77588)
- 业(75538)
- 企(62815)
- 企业(62815)
- 方法(45743)
- 数学(39111)
- 数学方法(38702)
- 中国(32568)
- 农(28986)
- 财(25105)
- 业经(25042)
- 学(22580)
- 技术(21644)
- 贸(20463)
- 贸易(20447)
- 制(20390)
- 地方(20179)
- 易(19946)
- 农业(19304)
- 理论(18607)
- 银(17387)
- 银行(17346)
- 行(16620)
- 和(16566)
- 融(16319)
- 金融(16317)
- 环境(16102)
- 务(15613)
- 机构
- 大学(374245)
- 学院(372131)
- 济(151695)
- 经济(148604)
- 管理(146116)
- 研究(128058)
- 理学(126519)
- 理学院(125103)
- 管理学(123079)
- 管理学院(122400)
- 中国(95806)
- 京(80309)
- 科学(78675)
- 财(67612)
- 所(63770)
- 农(58674)
- 研究所(58519)
- 中心(56809)
- 财经(54697)
- 业大(54255)
- 江(53058)
- 北京(51039)
- 经(49994)
- 范(49707)
- 师范(49234)
- 院(46511)
- 经济学(46417)
- 农业(45979)
- 州(43167)
- 经济学院(41852)
- 基金
- 项目(256074)
- 科学(202311)
- 研究(188800)
- 基金(186053)
- 家(162768)
- 国家(161430)
- 科学基金(138505)
- 社会(119957)
- 社会科(113702)
- 社会科学(113672)
- 省(98873)
- 基金项目(98369)
- 自然(88911)
- 自然科(86934)
- 自然科学(86914)
- 教育(86908)
- 自然科学基金(85388)
- 划(83800)
- 编号(75862)
- 资助(75716)
- 成果(62045)
- 重点(57563)
- 部(56913)
- 创(56458)
- 发(55018)
- 课题(52976)
- 创新(52165)
- 国家社会(49826)
- 教育部(49043)
- 科研(48357)
- 期刊
- 济(163461)
- 经济(163461)
- 研究(111699)
- 中国(74227)
- 学报(58914)
- 管理(55912)
- 科学(55374)
- 农(53944)
- 财(50092)
- 教育(46818)
- 大学(44935)
- 学学(41932)
- 农业(37857)
- 技术(32962)
- 融(31654)
- 金融(31654)
- 经济研究(27318)
- 财经(26771)
- 业经(26307)
- 经(23060)
- 业(21376)
- 问题(21344)
- 图书(19875)
- 科技(19370)
- 技术经济(18093)
- 贸(17208)
- 版(16971)
- 理论(16802)
- 现代(16710)
- 世界(16281)
共检索到5452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伟兵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对政党逻辑践行过程中,生成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和现代化逻辑,并在三者的统一中开辟了既具有现代化共同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政党—人民的文明结构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文明结构。中国式现代化还在个体与社会的交往中,切中了劳动的存在,在丰富自由时间的路径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因为中国式现代化通过驾驭资本逻辑的方式,超越了资本对人的遮蔽,明确了文明的主体是人民,并建构起现代的人民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了文明发展的理论自觉、方法自觉、道路自觉,建构了自觉的文明进程。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逄锦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崭新的理论命题。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讲三个问题。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
[期刊] 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芮杏文
陆桥经济是依托世界大陆桥的出现与发展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兴的世界经济形态。陆桥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人类创造出新的生活空间。亚欧两大洲具有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沿新亚欧大陆桥地区各国经济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大多数国家有合作的愿望和良好合作的基础。新亚欧大陆桥横贯我国包括中西部地区的10个行政省区。可利用大陆桥国际通道的作用,在沿桥地区实行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芮杏文
开创陆桥经济新时代建设人类新文明中国新亚欧大陆桥发展促进会会长芮杏文编者按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北京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5月顺利召开。会议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加速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进程。它的召开,揭开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杨卫
一、研究生教育是人类创新文明的主要源泉高等教育的目标,往往体现在对大学功能的认识上,即一般认为的大学具有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赵沁平副部长在多次报告中指出:引领文化是大学的第四功能。2006年11月,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项久雨 王志伟
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全局性、规律性、创造性的社会历史活动,既服务于国家顶层设计的战略擘画,又适应于创造人的美好生活的实践需要。美好生活是客观现实的生活,是全体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期盼的生活,是蕴含时代要求和实践规定的生活,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统一性。中国式现代化契合美好生活的本质属性,突出美好生活的实践原则,阐释美好生活的价值理念,标示美好生活的世界向度,揭示美好生活的文明深蕴,积极推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实践。以美好生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方法论自觉,明确创造美好生活的社会历史要求,发挥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主动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雪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2023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2023年召开的《第二十五届全国社科院院长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议上,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教授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本刊将谢辉的发言以专题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马慎萧 张建堡 周慧珍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2022年,学界为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本质特征、开启的文明新形态,不断拓展和深化研究,形成系列代表性观点和成果。
[期刊] 求索
[作者]
杨振闻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的蹂躏使中华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探索过程中,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对待传统中华文明的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曾遭遇整体性危机的传统中华文明换羽新生。近代以来,中国人从器物、制度、文化等维度向西方学习,均遭遇失败。中华文明新生的过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和旗帜,实现自我革命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握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大胆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一切文明中的积极成果,坚持文明互鉴,充分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人类其他文明的开放与包容,也宣告了西方文明关于"现代化=西化"神话的破灭。从"走俄国人的路"到"以苏为鉴"再到"走自己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郭冠清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一种既不同于西方现代文明形态,也有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而且不同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设想的未来社会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应用于经济工作中形成的、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科学思想方法的应用结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以来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迭代上升、生产关系的优化和上层建筑的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探索结果;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定型的制度安排的实践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摆脱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对立,作出了超越性的文明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文明道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海若
共同富裕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难题。放眼世界“,福利国家”模式在新自由主义的冲击下发生转型,日益暴露出其实质;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效率与公平的两难困境;资本的全球扩张造就不平等的世界体系,新的科技革命进程中,形成了以平台、数据、算法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剥削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探索出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创造性回答: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协同互促平衡了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共享的关系“;三位一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的制度设计彰显了我国贫富分化调节机制的独特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为共同富裕提供了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保证了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互利合作的现代化道路昭示了全人类共同繁荣的光辉前景。中国式现代化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回答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关键词: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以人民为中心
[期刊] 求索
[作者]
周文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百余年不懈奋斗,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化老路,创造性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开辟了驾驭资本、扬弃资本逻辑与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成果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单一工业化的现代化路径,突破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困境和发展悖论,创造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总体性文明体系,开启了人类文明演进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西方现代化霸权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依附结构,通过构建全面完整系统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重塑现代物质文明结构,不断刷新现代物质文明新高度。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西方主导世界市场的不公格局和资本主义全球化困境,开辟了世界市场发展新路径,引领全球化再出发和新启航,展现了人类文明形态演进的历史新趋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鲁明川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远的文明意义,它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的百年文明实践中逐渐生成,具有文明的历史性和实践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文明的目标定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文明的制度奠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彰显出文明的中国特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文明发展的世界意义。中国共产党创造的文明新形态与既有的西方文明形态存在本质差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五位一体”文明既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明表现和文明路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唯物史观 文明新形态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泽
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东方道路实现形式,它自然是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新的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都是奠定在机器大工业以及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因此,它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又有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的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既有不同国家现代化的国别差异,更有着二者根本制度上的差别;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现代化。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邹广文 王璇
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既是文化哲学研究的突出问题,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涵及其关系的重要视角。一方面,作为中华民族“旧邦新命”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世界历史大势:“现代化”一词具有时间性,指向的是“旧”向“新”的转化。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旧”与“新”的关系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命题。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守正创新的伟大成果,是“旧邦”与“新命”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凸显文化主体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产生于现代化的“挑战—应战”之中;从现实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性;从未来视角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崭新文明。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种双向赋予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性的力量,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印记,二者共同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