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50)
- 2023(7068)
- 2022(6011)
- 2021(5641)
- 2020(4534)
- 2019(10474)
- 2018(10553)
- 2017(19228)
- 2016(10476)
- 2015(11554)
- 2014(11794)
- 2013(11457)
- 2012(10507)
- 2011(9238)
- 2010(9619)
- 2009(8990)
- 2008(9030)
- 2007(8632)
- 2006(7673)
- 2005(7144)
- 学科
- 业(38941)
- 管理(38637)
- 济(35465)
- 经济(35412)
- 企(33722)
- 企业(33722)
- 技术(15580)
- 中国(13777)
- 方法(12523)
- 农(12519)
- 财(12208)
- 技术管理(11627)
- 业经(10449)
- 制(9891)
- 数学(9475)
- 理论(9286)
- 数学方法(9284)
- 农业(8621)
- 银(8255)
- 银行(8247)
- 务(8093)
- 财务(8069)
- 财务管理(8042)
- 行(7773)
- 教育(7731)
- 企业财务(7565)
- 学(6928)
- 贸(6902)
- 贸易(6892)
- 地方(6799)
- 机构
- 学院(144048)
- 大学(140253)
- 济(56032)
- 管理(55623)
- 经济(54614)
- 理学(46383)
- 理学院(45930)
- 管理学(45169)
- 管理学院(44892)
- 研究(42730)
- 中国(35932)
- 财(29629)
- 京(29313)
- 江(25330)
- 科学(24023)
- 财经(22218)
- 中心(21245)
- 所(20725)
- 范(20438)
- 州(20374)
- 师范(20279)
- 经(19818)
- 北京(19008)
- 研究所(17766)
- 技术(17159)
- 农(17029)
- 经济学(16663)
- 业大(16293)
- 财经大学(16077)
- 师范大学(15614)
- 基金
- 项目(84978)
- 研究(69459)
- 科学(67737)
- 基金(58661)
- 家(48868)
- 国家(48326)
- 社会(43171)
- 科学基金(42737)
- 社会科(40728)
- 社会科学(40720)
- 省(35936)
- 教育(33598)
- 基金项目(30743)
- 编号(30026)
- 划(28772)
- 成果(25778)
- 自然(25355)
- 自然科(24800)
- 自然科学(24798)
- 自然科学基金(24383)
- 创(24032)
- 资助(22947)
- 课题(21855)
- 创新(21245)
- 重点(19045)
- 项目编号(18685)
- 年(18466)
- 发(18276)
- 部(18258)
- 性(18042)
共检索到237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维通
在商品生产范围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哪些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怎样看待马克思所分析的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这些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中很重要的问题,很有探讨之必要。拙文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经济学界的老师和同仁。一、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随商品生产范围扩大而扩大有商品生产,就有价值的创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者为自己消费而进行的产品生产劳动越来越少,而为别人消费进行的产品生产劳动则越来越多,当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维通 王宝奎
管理人员的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若创造价值,是全部劳动都创造价值,还是仅部分劳动创造价值?本文试对此进行探讨。从目前企业中的管理活动表现来看,这种活动主要有两种基本职能,一是组织指挥职能,一是监督职能(管理职能问题众说不一,此处不讨论这一问题);与此相应,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所有管理活动归纳为组织指挥和监督活动,且以此作为考察对象。这些活动从一方面来看是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从另一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魏民
作者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文献的理解,认为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劳动的内涵是不同的,外延上是不重合的,生产劳动与其是否创造价值并无必然联系;从商品社会劳动本身的特点分析,一切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劳动都具有为社会创造使用价值的意义,从而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由此作者认为,马克思对创造价值劳动尤其是非物质生产领域创造价值劳动的科学分析,使他的价值论完全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统计实践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经济统计,创造价值劳动,第三产业劳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丹萍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统计资料表明,发达国家每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有50%以上来自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我国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已达1.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得力于科技进步。可以断言,在全党全国人民按照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钱伯海
社会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但社会劳动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有——商品经济条件下,表现为价值。价值的实体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它看不见、摸不着,通过价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在价值理论的创建上,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但在他身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世界革命历史的进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使得他的价值理论在某些方而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发展。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社会劳动主要是从事生产的劳动,然而什么是生产劳动,什么是非生产劳动,理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伯海
仅把物质生产算做生产性劳动,仅就物质产品计算国民收入,显然不能反映现代经济生活的全貌,将导致一系列理论与实际的矛盾。为此,需要补充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从微观看的企业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实际上就是从宏观看的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陈永志 魏民 李志国 李克宁
战后,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也出现了某些新的特点。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般劳动过程的新变化,也带来劳动与资本交换关系的新特点。尤其是新技术革命导致了物质生产劳动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非物质生产劳动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生产过程分工协作关系日益扩大,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密切,产生了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相互交融。那末,在新技术革命作用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是否已经过时?我们的回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宇 曾长秋
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但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即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依然有所区别。准确地把握生产劳动与创造价值的劳动,并科学地辨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化劳动价值理论和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劳动 创造价值的劳动 经济关系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张彬彬
对于劳动者预告辞职权适用的劳动合同范围问题,学者们存在诸多争议。我国现行劳动立法规定预告辞职权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劳动合同,这与国外大多只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不同。立法作这样的规定,是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占劳动合同大多数的基本国情。通过对预告辞职权适用范围进行协调,在当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成为常态时,才宜规定预告辞职权仅适用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关键词:
预告辞职权 适用范围 劳动合同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江帆
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吗?——与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流行论点商榷李江帆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我国学术界有一些学者持否定意见。下面就对五种影响较大的颇为流行的观点进行分析。一、关于“价值转移说”第一种论点认为,服务有价值,但它不是由服务劳动创造的,而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伍装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光伟
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交流、融合以相应的科学价值理论为中介。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于科学化、体系化和现代化,具有两类总体假设(经验假设和概念假设)作为基础。从这些科学前提出发,运用基本抽象劳动范畴作为理论分析的核心工具,沿分工和交易进路,通过模型建构,可以]绎复杂(性)劳动与简单(性)劳动协同创造价值的全部可能的逻辑形式。从马克思既有方法论的内在涵义看,科学劳动价值论应该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理论奠基。
关键词:
科学劳动价值论 劳动过程 分工 交易费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吴宣恭
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吴宣恭有位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同志,近来转而主张物化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主要是创造剩余价值。这位同志讲了许多话,不但达不到他所要论证的结论,反而暴露了他不仅没有理解好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而且也同剩余价值论相离甚远...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温志宏
“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但这种看法既与生产发展的情况不符,又与我国分配制度的现实矛盾。本文用系统论的方法论证: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是以“相乘”的方式起作用的,商品价值由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共同创造;与此相应的分配方式是“劳资共同分配”
关键词:
物化劳动,价值,系统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