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38)
2023(10502)
2022(8756)
2021(8076)
2020(6576)
2019(14150)
2018(13969)
2017(25790)
2016(13258)
2015(14402)
2014(13504)
2013(12901)
2012(11328)
2011(10241)
2010(10292)
2009(9391)
2008(8791)
2007(7730)
2006(6714)
2005(5707)
作者
(34593)
(29078)
(29011)
(27463)
(18463)
(13765)
(12941)
(11071)
(10745)
(10053)
(9866)
(9661)
(9223)
(8967)
(8891)
(8709)
(8644)
(8469)
(8348)
(8263)
(6968)
(6946)
(6928)
(6602)
(6511)
(6392)
(6361)
(6306)
(5723)
(5623)
学科
(47814)
经济(47771)
(47345)
管理(45316)
(40259)
企业(40259)
技术(20326)
方法(19049)
数学(15585)
数学方法(15406)
(15120)
中国(14576)
业经(13679)
技术管理(13380)
(12595)
农业(10587)
(9823)
贸易(9813)
(9726)
(9580)
理论(9554)
地方(8600)
(8505)
银行(8488)
(8417)
(8157)
(8112)
(8102)
财务(8090)
财务管理(8083)
机构
学院(179425)
大学(175366)
(75147)
经济(73769)
管理(72694)
理学(63154)
理学院(62582)
管理学(61634)
管理学院(61297)
研究(56625)
中国(42989)
(35289)
(33432)
科学(33065)
(26853)
(26745)
财经(26715)
中心(26660)
(25963)
业大(24844)
(24410)
研究所(24176)
经济学(23161)
(22585)
师范(22371)
北京(21430)
(21393)
技术(21282)
经济学院(20917)
(20811)
基金
项目(124812)
科学(100903)
研究(95885)
基金(90377)
(78540)
国家(77859)
科学基金(68341)
社会(62836)
社会科(59759)
社会科学(59749)
(50793)
基金项目(47504)
教育(44388)
自然(42123)
(41707)
自然科(41298)
自然科学(41291)
自然科学基金(40604)
编号(38825)
资助(34518)
(33226)
成果(30120)
创新(29961)
重点(28214)
(27941)
(27281)
课题(26730)
国家社会(26477)
(25393)
(24796)
期刊
(81397)
经济(81397)
研究(51700)
中国(38141)
管理(30156)
(25663)
教育(24388)
(24261)
科学(24193)
学报(23398)
技术(19778)
大学(18570)
学学(17387)
农业(17309)
(15003)
金融(15003)
业经(14941)
经济研究(13969)
财经(12807)
科技(12085)
技术经济(11345)
(11290)
(10310)
问题(9762)
(9443)
论坛(9443)
(8914)
商业(8568)
现代(8478)
职业(8300)
共检索到2634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若曦  周小亮  蔡娇丽  
文章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协同视角探讨了不同国外技术获取方式对本土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以选择出与新时代发展目标相匹配的国外技术获取方式。研究结果显示:进口与对外直接投资(OFDI)有助于本土创新驱动TFP提升,外商直接投资(FDI)短期内呈阻碍效应而后不显著,技术引进整体不显著;自主创新在2年内可基本完成进口和OFDI渠道的中等级技术消化吸收并显现协同效应,而高等级技术分别需要4~5年及3~4年,考虑创新至产出的反应时间,最终对TFP的影响需再增加1年;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对TFP效应整体上均是积极的,相较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可缩短高等级技术少于1年的消化吸收时长;若不考虑与创新的协同效应,生产上FDI有利于推动TFP持续提升,技术引进面临4年的转化周期且正向效应短暂,进口则表现为价值链锁定引致的长期俘获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景东  党兴华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不同知识位势下,内部知识共享和外部市场获取两种知识获取方式对突变创新的影响。根据对西安市高新区103家高技术企业的调查研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当企业在知识宽度足够"宽"的时候,对突变创新影响大的是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能力,当企业的知识深度足够"深"的时候,对突变创新影响大的是企业外部知识获取能力。所以本研究对于进行突变创新的企业,在了解自身知识宽度和深度的同时,是加强内部知识共享还是强化从外部获取异质知识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戴万亮  路文玲  徐可  杨皎平  
较高的网络权力意味着外部资源获取便利,但其是否有助于企业技术创新并未达成共识。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以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以企业间信任关系和知识整合能力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两阶段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以检验网络权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结果表明:①网络权力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②网络权力显著正向影响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则对技术创新产生倒U型影响,知识获取在网络权力影响技术创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企业间信任关系有助于企业通过网络权力获取外部知识,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将获取的外部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对于管理者而言,可以从关系网络治理和内外兼修两个方面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毕克新  杨朝均  艾明晔  
外部技术获取是技术进步的推动力之一,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将外部技术获取分为技术引进和技术溢出两种方式的基础上,利用2005~2010年我国29个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创新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外部技术获取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考察了技术创新投入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投入具有促进作用,而国外技术引进和FDI技术溢出具有不利的影响;国外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具有正向的影响,而FDI技术溢出具有负向的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在国内技术购买影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而在FDI技术溢出影响我国制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升泽  
讨论了现有文献中对于云创新内涵的两种观点以及云创新资源获取的研究现状,提出企业各成长阶段下的创新动机与内容差别,应视情况选用不同的云计算网络。在阐述云系统的网络组织本质、网络组织结构和网络特征基础上,对现有云计算种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与比较。依据资源依赖理论,描述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下对创新资源需求的特点。最后,结合网络理论,探讨云创新中的外部资源获取最优路径、次优路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韩亚峰  赵叶  
基于知识创新、科研创新和产品创新三阶段的创新价值链理论,构建自主研发、外部技术获取与创新价值链动态升级的逻辑和机制,采用我国2009~201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对三阶段创新价值链之间互动关系以及自主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对创新价值链的不同影响进行研究。在区分不同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性和挤占性基础上,利用全国样本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分区域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等自主研发要素和国际科技交流、中间品进口、对外直接投资等外部技术获取均对创新价值链的提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区域创新价值链方面,东部地区创新要素之间的协同性高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金凤  张博  冯立杰  翟雪琪  
知识获取作为影响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决定着创新的效率与成败。本文在分析已有知识获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知识体系结构,进而依据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获取特点,从知识的识别和转化、知识的转移和共享、知识的流动等方面系统研究了知识获取的路径,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利于在提高企业知识获取效率的同时加快其技术创新步伐,以达到最大化组织价值之目的。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李新  李柏洲  赵健宇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技术合作伙伴,筛选技术来源,通过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多渠道技术获取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方式。不同技术获取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差异性受到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很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企业技术获取系统的协同机理及其与创新绩效的互动关系。文章构建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对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企业不同技术获取协同与不同创新绩效间的因果关系。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状态,但国外技术获取子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徘徊与波动;企业在技术获取和技术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形成了技术获取协同带动技术累计绩效和经济绩效刺激技术获取系统协同演进这两个简单的价值循联接;我国企业目前仍欠缺通过持续的技术学习实现技术累计绩效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使企业经济绩效归因于其内外部技术的研发、吸收和二次创新的能力。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李新  李柏洲  赵健宇  
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技术合作伙伴,筛选技术来源,通过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多渠道技术获取是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效益增长的重要方式。不同技术获取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理差异性受到了诸多学者的重视,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是一个复合系统,很少有研究系统地分析企业技术获取系统的协同机理及其与创新绩效的互动关系。文章构建了企业技术获取系统协同发展模型,对我国企业技术获取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讨论了企业不同技术获取协同与不同创新绩效间的因果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海江涛  仲伟俊  
以两个参与企业为研究对象,假定企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技术学习能力,分析了政治文化因素影响下政府决策者在固定奖励竞赛和第一价格拍卖这两种方式中选择的策略问题。构造数理模型,将探讨的政治文化因素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政府部门寻求参与企业投入最大化;第二种是政府部门希望获得最高的福利剩余;第三种是政府部门希望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技术风险因素以及两个企业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别程度对政府选择技术获取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孟庆良  徐信辉  
众包创新作为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群体智慧以实现创新的新型开放式创新模式,其本质是企业突破组织界限,获取与整合外部网络知识以提升创新绩效。由于创新任务复杂多样、用户参与自由自愿等特征,导致在众包创新实践中用户持续参与意愿不足、创新效果不好等现象。为此,基于关系营销和知识共享相关理论,界定面向众包创新的知识承诺概念,认为知识获取视角下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本质是众包参与双方的知识承诺建立,进而分析众包创新中知识承诺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动态优化决策模型,通过求解和算例分析探讨最优决策结果,给出引导用户持续参与众包创新的最优控制准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海江涛  
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过程相比,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具有不同的特征。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政府部门选择不同的创新模式以及技术获取方式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文章结合政府部门进行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典型案例,探讨了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政府技术获取的模式以及如何选择技术获取方式的问题。首先,探讨了政府在公共产品技术创新中的三种技术获取模式,即:政府委托公共科研机构技术研发、选择公共科研机构与企业进行合作研发、选择企业进行自主研发。然后,结合政府部门直接从企业获取技术的实践,分析了采购产品的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两个因素对其选择技术获取方式的影响。最后,结合四个案例,对政府选择技术获取模式的问题进行了解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马富萍  李燕萍  
本文以资源型企业为研究样本,对高管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治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与资金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知识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商业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与知识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资金资源获取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公共性社会资本对信息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获取与资金资源获取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资源获取、知识资源获取与资金资源获取对技术创新经济绩效和生态绩效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玲  陶厚永  
技术和资金是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要素,采用2014-2017年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数据,对技术信息获取、政府科技资助是否影响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理论假设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技术信息获取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积极影响;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活动有明显"抑制效应";技术信息获取与政府科技资助协同作用对企业创新能力有显著负向影响。结论对厘清政府科技资助对企业创新能力是"扶持效应"抑或"抑制效应",及如何建设技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制定政府科技资助政策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艳华  
基于企业知识理论视角,将外部技术获取与内部研发纳入本土企业全球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以北京地区生物、软件和汽车零部件500家企业为样本,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先进设备引进、技术许可、与大学技术合作对本土企业全球创新有积极影响;外部技术获取广度与深度都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球创新,其中国外技术获取广度比国内技术获取广度对全球创新的影响更显著;内部研发在外部技术获取与本土企业全球创新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