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5)
- 2023(13886)
- 2022(11958)
- 2021(11215)
- 2020(9432)
- 2019(21485)
- 2018(21403)
- 2017(41329)
- 2016(22365)
- 2015(24772)
- 2014(24164)
- 2013(23911)
- 2012(21894)
- 2011(19744)
- 2010(19772)
- 2009(17730)
- 2008(17085)
- 2007(14928)
- 2006(13091)
- 2005(11284)
- 学科
- 济(90351)
- 经济(90264)
- 管理(66499)
- 业(64535)
- 企(55507)
- 企业(55507)
- 方法(39025)
- 数学(33107)
- 数学方法(32739)
- 中国(26071)
- 农(22727)
- 业经(21851)
- 地方(21497)
- 财(20835)
- 技术(20424)
- 学(18975)
- 制(16114)
- 理论(15913)
- 农业(15207)
- 和(14298)
- 贸(14286)
- 贸易(14275)
- 产业(14074)
- 易(13758)
- 环境(13742)
- 技术管理(13392)
- 务(13128)
- 财务(13062)
- 财务管理(13041)
- 划(12933)
- 机构
- 大学(307404)
- 学院(306710)
- 管理(126527)
- 济(122674)
- 经济(119941)
- 理学(110149)
- 理学院(108890)
- 管理学(107168)
- 管理学院(106606)
- 研究(102114)
- 中国(73390)
- 京(65913)
- 科学(63417)
- 财(53481)
- 所(49642)
- 中心(45535)
- 研究所(45401)
- 农(45057)
- 业大(44776)
- 江(44323)
- 财经(43269)
- 北京(41555)
- 范(41408)
- 师范(41030)
- 经(39343)
- 院(37990)
- 州(36285)
- 经济学(36156)
- 农业(35073)
- 师范大学(33207)
- 基金
- 项目(215779)
- 科学(171224)
- 研究(159417)
- 基金(156175)
- 家(135319)
- 国家(134185)
- 科学基金(116832)
- 社会(100955)
- 社会科(95769)
- 社会科学(95744)
- 省(85469)
- 基金项目(84201)
- 自然(75667)
- 自然科(73952)
- 自然科学(73936)
- 自然科学基金(72642)
- 教育(72424)
- 划(71196)
- 编号(64434)
- 资助(62618)
- 成果(51413)
- 创(48727)
- 重点(47968)
- 发(46908)
- 部(46726)
- 创新(44786)
- 课题(44773)
- 国家社会(41117)
- 科研(40320)
- 教育部(40261)
- 期刊
- 济(133131)
- 经济(133131)
- 研究(91499)
- 中国(58458)
- 管理(48192)
- 学报(45282)
- 科学(43946)
- 农(39907)
- 财(38926)
- 教育(36727)
- 大学(34541)
- 学学(32299)
- 农业(28117)
- 技术(27951)
- 融(23333)
- 金融(23333)
- 业经(22620)
- 经济研究(21364)
- 财经(20358)
- 问题(18575)
- 经(17509)
- 科技(17354)
- 图书(16620)
- 技术经济(15981)
- 业(15253)
- 现代(14751)
- 理论(14691)
- 商业(14079)
- 实践(13459)
- 践(13459)
共检索到4427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明 喻景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中国五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和方向进行了对比,得出五大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影响五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主要因素为技术创新能力、需求供给能力以及对外贸易水平;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略低于全国水平,在五大中心城市中处于末端,且远低于处于东部地区的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但是重庆市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潜力大,转换速度很快而且正朝着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方向转换。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 转换能力 中心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鄂冰 袁丽静
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有效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正不断地上升为国家、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处于国家城镇体系顶端的中心城市,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遵循一般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逐渐成为地区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应以区域分工为基础,在时间上注重主导产业的更迭,在空间上强调产业的对接,而原有经济发展状态及潜力则是中心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键词: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中心城市 产业对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解佳龙 胡树华 雷殷
在我国创新资源空间配置非均衡的背景下,中心城市整体呈五层"纺锤式"非均衡分布,空间分异格局由传统阶梯差异向城市群团状差异过渡,且在平稳→振荡→起伏→再平稳的中心城市创新能力成长过程中,"三力"单力优势打造成为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此,不但应注重创新要素的投入,更要注重创新转换的效率;加强中心城市区域协同,形成创新联动发展战略;突出环境与品牌贡献,双管齐下提升创新贡献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何雄 陈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部地区发展的滞后,武汉市城市聚散和辐射功能日益难以承担中部经济中心的功能。基于2000~2006年武汉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城市产业结构截面数据,本文采用区位商和资金利税率偏离度模型对比分解各城市产业结构指标,试图找出武汉未能担当中部经济中心的原因。研究表明:武汉产业结构老化,资金利用效率低下,金融业发展滞后是制约武汉成为经济中心城市的核心原因。在武汉的产业结构未来选择中,金融业、商贸物流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产业应成为未来产业发展主要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丽莉 杨予越 李长风 赵婷婷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构建消费中心城市,不仅可以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还能起到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城市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采用全局熵值法、标准差椭圆、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2013—2019年中国五大城市群涵盖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划分消费中心城市层级,考察各城市群消费中心城市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各大城市群内部存在双核或三核消费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城市消费中心城市指数提升;(2)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在空间分布格局和时空演变趋势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除成渝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外,各城市群的消费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现象,且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程度最大;(3)消费中心城市的影响因素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异呈现抑制作用。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宋炳林 陈琳
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上海为参照,对杭宁苏合甬等长三角五大都市圈中心城市进行国际化水平比较研究。评估效果显示,苏州凭借经济国际化领域的较大优势,综合得分排名首位;杭州、南京、宁波各有所长,分列二至四位;合肥则亟需以经济国际化为引领,带动城市国际化的全面提升。结合定量分析,归纳总结长三角各中心城市国际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并提出全面提升长三角城市群开放水平、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都市圈中心城市 国际化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顾伟男 申玉铭
文章以我国35个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与主观赋值法相结合、变异系数、相对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区域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演变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提升路径等。研究表明:(1)我国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步呈缩小趋势,并且差距主要在于科技创新产出和投入之间。(2)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整体上呈现出由低水平层次逐渐向高水平层次演变,高水平能力和较高增长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少数创新极核,低水平能力和较低增长的城市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宋德勇 毕道俊
采用长江沿岸中心城市2006—2018年面板数据,在综合测算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影响和具体作用路径,并运用门槛模型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的影响。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与产业结构高级化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在不同技术创新和环境规制门槛区间内,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逐步由抑制转变为促进;较弱的环境规制强度为技术引进、模仿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进而有助于提升技术创新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应,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则需要适度提高环境标准,同时应促使企业强化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并打破产业转型升级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银银 黄彬
运用价值链、产业链理论思想,提出论证了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三条路径:基于技术轨道、基于市场轨道、全产业链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并比较不同路径间的差异性及适用条件,为我国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实现对发达国家的创新赶超,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产业结构升级 路径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江红艳 孙雨笛 刘恬 孙配贞
在“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背景下,深入挖掘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驱动要素对于培育我国经济新增长点、增进人民健康福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目前针对产业结构创新升级驱动机理的研究多集中于传统制造产业,缺乏从多维视角探索驱动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核心动因及内在机理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环政供需”四维因素的新视域,运用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驱动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宏观环境、政府、供给、需求四维因素协同驱动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不仅揭示了“环政供需”四维因素协同驱动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理论模型,丰富了产业结构创新升级的相关理论内涵,而且为政府驱动健康产业结构创新升级提供了针对性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建议。
关键词:
健康产业 产业结构 创新升级 质性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韩文艳 熊永兰
利用改进的泰尔指数、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主要科技大国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保持高度关联,其中科创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较科创产出、环境大,高科技出口与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低,主要受产业高级化和绿色化制约;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不够显著,受科创投入影响较大,但发展态势良好,创新驱动发展空间较大。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其集聚程度和类型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8—2019年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另外,利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投入力度的强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隋广军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等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工业化中高级阶段,城市建设、工业技术、产业配套都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已经到达重化工业的后期阶段,正在向发达经济转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云 聂飞 曾青
基于我国主要城市群的相关数据,对中心城市产业结构演变与城际产业关联性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实证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区位模式以多核心为主,单核心城市群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制造产业份额与其经济规模呈倒"U"型关系;临近效应、价格效应和市场竞争效应是影响我国城市群内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城市群 中心城市 产业梯度转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孟延春 谷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中游和成渝五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城市群中的城市中心性指数发现城市群中各城市在职能上呈现等级分布;每个城市群都拥有核心城市作为支柱带动城市群发展,核心城市具有显著的服务业中心性指数,制造业中心性突出的城市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基础。长三角和珠三角正处于城市群发展完善阶段,拥有多个核心城市联动发展;京津冀和成渝处于城市群的发展不均衡阶段,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分化明显;长中游仍处于城市群初级阶段,城市的中心性指数低,城市间联系强度低。
关键词:
城市群 城市中心性 制造业 服务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