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0)
2023(9365)
2022(7670)
2021(7078)
2020(5519)
2019(11801)
2018(11543)
2017(20696)
2016(10659)
2015(11350)
2014(10251)
2013(9608)
2012(8228)
2011(7335)
2010(7430)
2009(7151)
2008(6243)
2007(5690)
2006(4742)
2005(3969)
作者
(26815)
(22475)
(22389)
(21093)
(14148)
(10649)
(9884)
(8412)
(8258)
(7810)
(7468)
(7451)
(6918)
(6874)
(6859)
(6635)
(6527)
(6511)
(6504)
(6269)
(5408)
(5216)
(5169)
(5136)
(5078)
(4957)
(4879)
(4861)
(4351)
(4338)
学科
管理(35389)
(35162)
(35156)
经济(35136)
(30915)
企业(30915)
技术(16276)
中国(12346)
技术管理(11824)
(11635)
业经(11398)
方法(11370)
(8919)
数学(8858)
数学方法(8700)
地方(8688)
农业(8030)
理论(7583)
(7580)
(6918)
贸易(6908)
(6747)
银行(6737)
(6673)
(6668)
(6527)
(6506)
环境(6371)
(6228)
金融(6226)
机构
学院(137938)
大学(132580)
管理(54224)
(53052)
经济(51928)
理学(46992)
理学院(46480)
管理学(45697)
管理学院(45417)
研究(42695)
中国(31964)
(26664)
科学(25962)
(24192)
(21247)
中心(20059)
(19375)
财经(18942)
(18676)
师范(18491)
业大(18407)
(17970)
研究所(17546)
(17122)
(17047)
技术(16817)
(16439)
北京(15987)
经济学(15699)
商学(14891)
基金
项目(97233)
科学(78994)
研究(75725)
基金(69094)
(59607)
国家(59074)
科学基金(52334)
社会(48981)
社会科(46496)
社会科学(46487)
(41443)
基金项目(36606)
教育(34891)
(33632)
自然(31967)
编号(31461)
自然科(31322)
自然科学(31317)
自然科学基金(30752)
(27534)
资助(24849)
创新(24549)
成果(24463)
(22585)
课题(22352)
重点(22273)
国家社会(20163)
项目编号(19773)
(19750)
(19744)
期刊
(61511)
经济(61511)
研究(39427)
中国(30666)
管理(23375)
教育(21122)
(18465)
科学(18352)
(17973)
学报(17623)
大学(13999)
技术(13943)
学学(13066)
业经(12817)
农业(12517)
(11618)
金融(11618)
经济研究(10448)
科技(9972)
财经(8631)
(7617)
技术经济(7308)
职业(7277)
商业(7187)
(7166)
论坛(7166)
问题(6898)
现代(6672)
图书(6614)
(6602)
共检索到203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骏  黄法青  黄聿舟  
集聚和扩散是创新驱动下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对于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构建创新驱动、传导机制以及高新区功能三者关系的理论模型,由此提出研究假设;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115个国家高新区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创新制度对高新区集聚功能的实现有正向影响,并且该影响通过创新型人才和金融共同发挥作用,即两者在实现路径上有完全中介效应;(2)创新环境正向影响高新区扩散功能的实现,且该影响主要通过创新型人才产生作用,即创新型人才在传导路径上有部分中介效应,而创新型金融的作用不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荣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极化与扩散叠加溢出效应指数。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为参照样本,运用凯尼尔斯空间溢出模型,测算了2008—2013年国家高新区相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从整体、空间和维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省域空间溢出效应呈N型波动特征,金融危机后其扩散效应增强;溢出效应在区域上沿内陆-沿海、北方-南方、西部-中部-东北-东部方向延长,在维度上向经济带动-社会贡献-创新驱动方向延长;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溢出效应呈倒U型转换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晶晶   周婕  
文章以国家高新区的设立为准自然试验,基于2001—2019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渐进式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这一结论在经过PSM-DID、安慰剂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是国家高新区发挥创新效应的重要途径,国家高新区通过创新人才集聚和创新资本集聚两种渠道助力区域创新。拓展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政策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设立国家高新区对相邻城市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宏伟  张月莲  
以国家高新区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为参考,采用整体性研究视角挖掘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的高新区按照创新能力高低进行区分,分别探究较高创新产出和较低创新产出的由来,从而总结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在此基础上对S省的高新区发展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S省高新区因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低且创新投入不足而落入了低创新发展迷局中,其实现高创新发展的最佳转型路径是以创新人才和企业创新资源投入为核心,以创新环境为保障,完善创新网络体系建设,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新区的发展辐射区域经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兆友  刘冠男  
基于中国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政策文本,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进行国家级高新区科技政策研究,对不同政策类型的综合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4种条件变量的组合影响路径:资源投入型路径、资源协作型路径、内敛规制型路径和外向规制型路径。人力资源政策和财政优惠政策在组合路径中具有导向作用,创新平台政策和组织制度政策是影响高新区创新驱动力的内部保障性条件,外部投入型政策与内部规制型政策具有政策互补性,对制度性政策的倾斜往往会产生更显著的驱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  张冀新  
为评估创新型产业集群对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的影响作用,文章采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国家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准自然实验。结果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集聚更多资源要素,能够提高国家高新区集聚效应。创新型产业集群对高新区集聚效应的提高程度,呈现显著空间差异:东部地区政策效果最为显著,仅略高于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效果最不明显。需通过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集聚功能,提升高新区创新载体功能,积极发挥产业集群培育的外部效应。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耕  
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创新驱动是国家发展战略与高新区转型升级的双重统一。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困难在于创新生态体系不健全、创新合作联动机制不完善、创新发展模式相对僵化等方面。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转型发展需要以创新驱动理念为指导,构建创新生态环境体系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润斌  
创新驱动是中国坚持走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重要战略,也是中国国家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下,国家高新区面临着发展战略地位不明晰;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层次偏低;创新资源整合力和辐射能力不高等问题。文章认为,中国国家高新区要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高新区发展定位创新;优化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驱动的长效机制;推进自主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提升国家高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代明  郑闽  王颖贤  
集散效应是城市的主体核心功能,其演变过程则是城市形态转换的主要表征。通过构建知识集聚-创新-扩散(AID)的数理模型,阐释知识集散过程中知识集聚、知识创新及知识扩散间的影响机理,并用以对我国东中西部和港澳台地区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丰富发展中的城市和知识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散催生出"知识城市"形态。知识集散效应是知识城市的核心功能:知识的集聚(A)、创新(I)与扩散(D)呈现为一个正向互动循环累积的过程,知识城市主要担当这一过程的集聚点、创新枢纽与扩散源的角色,持续发挥着知识集散的功能和效应。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福象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婉红  刘芳  刘天森  
基于我国233个城市2000—2016年的数据,采用PSM-DID模型检验设立国家高新区是否提升了城市创新效率,并从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层面分析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异质性。进一步,引入空间集聚作为调节变量,从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视角分别探讨国家高新区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内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对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和成果转化效率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国家高新区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与城市规模及城市等级有关,表现为国家高新区对大型、中型和小型城市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特大型城市;对二线和三线城市技术研发效率的促进作用优于四线和五线城市,但对成果转化效率的作用低于四线和五线城市。空间集聚调节效应的结果表明,要素集聚显著正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城市技术研发效率及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产业集聚则显著负向调节了国家高新区对于成果转化效率的影响。此外,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对于东部和中西部城市创新效率的调节作用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本文扩展了国家高新区驱动效应的传导机制,也为探索城市创新效率提升路径提供了事实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丽亚  戴宏伟  
选取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4年(不含2010年)数据为研究样本,以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城市为处理组,未设立国家高新区的城市为对照组,将双重差分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评估国家高新区及其科技创新对区域产业集聚的空间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产业集聚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其科技创新对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比较显著,这种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更为明显。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永周  姚婳  桂彬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高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网络组织构成分析,构建了不同结构形态下的网络组织结构演变模型,并运用结构洞理论,从知识流动角度剖析了国家高新区网络组织的区域集聚创新机理和发展机制,提出了基于网络组织结构优化和要素互补的国家高新区区域创新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