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59)
2023(18691)
2022(16066)
2021(14887)
2020(12642)
2019(28120)
2018(28020)
2017(53490)
2016(29456)
2015(32638)
2014(31852)
2013(31468)
2012(28761)
2011(26024)
2010(25904)
2009(23736)
2008(23388)
2007(20668)
2006(18042)
2005(15848)
作者
(86361)
(72177)
(71753)
(68076)
(45877)
(34770)
(32236)
(28098)
(27259)
(25676)
(24536)
(24371)
(23259)
(22807)
(22483)
(22086)
(21717)
(21452)
(20758)
(20742)
(18162)
(17750)
(17589)
(16463)
(16158)
(16142)
(15930)
(15907)
(14508)
(14259)
学科
(110900)
经济(110749)
管理(87565)
(84444)
(71186)
企业(71186)
方法(48892)
数学(41673)
数学方法(41206)
(30981)
(30609)
中国(29606)
业经(27086)
(26786)
(25290)
技术(24226)
地方(21954)
农业(20389)
(20097)
贸易(20085)
(19502)
(19492)
财务(19416)
财务管理(19380)
理论(19101)
(18676)
银行(18595)
企业财务(18442)
(17695)
(17457)
机构
大学(412734)
学院(411343)
(160916)
管理(159064)
经济(157454)
研究(141774)
理学(137908)
理学院(136321)
管理学(133910)
管理学院(133167)
中国(103500)
科学(91181)
(88000)
(75413)
(75220)
(72620)
业大(67014)
研究所(66552)
中心(63649)
(61301)
财经(59858)
农业(59586)
北京(55105)
(54482)
(52998)
师范(52312)
(51466)
(48795)
经济学(48591)
技术(45563)
基金
项目(287274)
科学(224804)
基金(207753)
研究(203866)
(184739)
国家(183254)
科学基金(155641)
社会(128136)
社会科(121509)
社会科学(121478)
(113476)
基金项目(110764)
自然(103251)
自然科(100813)
自然科学(100782)
自然科学基金(99019)
(96059)
教育(93009)
资助(84407)
编号(80857)
重点(65358)
成果(64957)
(62949)
(62314)
(61381)
创新(58360)
课题(56671)
科研(55336)
计划(54290)
国家社会(52971)
期刊
(174240)
经济(174240)
研究(118145)
中国(81708)
学报(74383)
(67737)
科学(65851)
管理(59248)
(57848)
大学(55182)
学学(52433)
农业(46244)
教育(45287)
技术(35403)
(34303)
金融(34303)
财经(29413)
业经(28973)
经济研究(28192)
(25246)
(24896)
科技(23030)
问题(22581)
(21063)
技术经济(20201)
业大(19710)
图书(18791)
理论(18568)
现代(17898)
商业(17741)
共检索到5988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甲滨  俞立平  
提出创新韧性的概念,认为创新韧性是创新面临外部冲击时保持系统稳定甚至进化为更高创新水平的能力,并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究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大小、特征、规律。利用高技术产业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研究创新韧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产出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存在积极贡献;创新韧性与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创新韧性中等时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大;低创新产出下,创新韧性负向影响创新产出;创新韧性的弹性系数随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中等研发投入时,创新韧性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甲滨  俞立平  张宏如  
提出“数字创新韧性”的内涵概念,并探讨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机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现有数字创新韧性负向影响高技术产业创新;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数字创新韧性与高技术产业创新存在“U型”关系,而中西部地带数字创新韧性则起到负向作用;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随韧性强度增加、创新产出水平提升、研发人员增加由负转正;研发资金投入增加,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负向作用增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立平  孙建红  
本文构建了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框架,包括线性机制和非线性机制。线性机制是指创新速度通过竞争优势、树立品牌、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等效应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非线性机制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适度速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弹性系数为0.344。创新成果越高,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越大。中等创新速度时,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大。企业研发经费的弹性系数最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绩效总体不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俞立平  孙建红  
本文构建了创新速度的作用机制框架,包括线性机制和非线性机制。线性机制是指创新速度通过竞争优势、树立品牌、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等效应有效地促进创新成果。非线性机制包括规模经济效应和适度速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速度对创新成果的贡献显著,弹性系数为0.344。创新成果越高,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越大。中等创新速度时,创新速度的弹性系数最大。企业研发经费的弹性系数最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及研发人员的绩效总体不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甲滨   俞立平  
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韧性对于应对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创新韧性的整个演化过程均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文章基于演化视角定义创新韧性,提出韧性测度方式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企业规模的线性、非线性效应,经由贝叶斯回归分析两者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企业规模正向影响创新韧性,且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互动关系;随着规模扩大,企业规模对创新韧性的影响先由负转正,后正向作用减小;随着韧性水平的提升,企业规模的影响由负转正,且正向作用不断增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莉君   冉宇圆  
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保证“高技术”特征的关键,对高技术产业保持产业韧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的视角下,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这两条途径对高技术产业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产业升级产生的中介效应强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对外开放水平能够正向调节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影响,同时能够正向调节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在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韧性的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莉君   冉宇圆  
技术创新是高技术产业保证“高技术”特征的关键,对高技术产业保持产业韧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在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的视角下,通过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技术创新可以通过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集聚水平这两条途径对高技术产业韧性产生正向影响,其中产业升级产生的中介效应强于产业集聚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对外开放水平能够正向调节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产业韧性影响,同时能够正向调节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在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韧性的中介效应的前半段路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矿伟   俞立平   张宏如   苏光耀  
以数字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引发产业变革,而高技术产业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数字化转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数字化转型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利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综合采用面板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及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数字化转型与高技术产业创新的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及两者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产出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从区域看,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在东、西部地区比较显著;当数字化转型水平较高时其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更大;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产出的正向影响随着创新产出的提高逐渐变小;当研发资本较低时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不显著;数字化转型与创新产出具有稳定的正向互动关系,就长期来看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本文建议因地制宜制定数字化发展策略,推动数字化转型区域协调发展;注重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转型对创新产出的驱动作用;加大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力度,以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耀华   李全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创新要素相对集中的高技术产业将成为我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型产业,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刻不容缓。文章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测算并分析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空间格局及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区域差距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研发阶段的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上的两极集聚性。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辜胜阻  李永周  
高技术产业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产业 ,人力资本是第一生产要素。同时 ,高技术产业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产品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等特点。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 ,但在转型时期的中国 ,更需要机制创新。要营造高技术企业实施股票期权的市场环境 ,建立发挥科学家和企业家的潜能的激励机制 ;建立鼓励创新的专利知识产权制度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 ;构筑“官助民办、以民为主”风险投资新模式 ,建立高技术成长和壮大的发展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韦帅民  
数字创新韧性增强能够推动高技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选取2012—2021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研究数字创新韧性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创新韧性能够显著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创新韧性能够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融合以及优化金融结构间接促进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升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的促进效应仅在国有企业、成熟期企业、大型企业及高金融监管强度地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创新韧性可发挥产业升级效应,驱动高技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仁桥  钱丽  陈忠卫  
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构建规模报酬可变情形下的两阶段链式关联DEA模型,对2005年至2009年中国28个省份高技术产业创新整体效率和两阶段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索两阶段间的关联有效程度,并给出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4种模式,然后利用Tobit模型检验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高技术产业整体效率和分阶段效率偏低,且呈现U型变化趋势,资源利用模式主要为低研发低转化型;企业规模、滞后期效率值等对知识创新效率影响显著,劳动者素质、产业结构等对科技成果商业化效率的作用明显,政府支持、金融环境等对技术创新的整体效率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提高职业高等教育水平、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营造良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杨如雪  
基于1997—2019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时序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最小二乘法、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如何影响产业韧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对高技术制造业韧性具有正向效应,且对冲击韧性的正向效应更强;从中介效应角度,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对产业韧性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存在技术创新通过推进产业升级,进而增强产业韧性的间接效应,且对断裂韧性发挥的中介效应强于冲击韧性;从门槛效应角度,产业韧性能够做为门槛变量,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促进作用中发挥门槛效应,高产业韧性水平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产业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增强。研究结论为高技术制造业增强产业韧性水平,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成力为  孙玮  王九云  
追求极度压缩过程并迅速显示结果的引资动机导致中国高技术产业FDI的质量普遍偏低。本文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生产率模型测算中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内资和外资部门的创新效率及拆分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得到:我国内资部门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较低。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验证不同质量特征的FDI对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到:低技术数量扩张特征的FDI,通过模仿与竞争渠道对内资部门的长期技术进步效率增长率显著负向影响;高技术知识密集型特征的FDI,无论通过人力资本流动、还是R&D投入的渠道对内资部门长、短期自主创新效率均不产生显著影响;显著正向影响内资部门长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的是内资部门的人力资本水平、金融支持水平和行业的出口导向、创新特征。因此,提高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率的根本途径是强化内资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开发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内在激励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