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60)
- 2023(12572)
- 2022(10580)
- 2021(9445)
- 2020(7550)
- 2019(16983)
- 2018(16514)
- 2017(30576)
- 2016(16180)
- 2015(17544)
- 2014(16951)
- 2013(16688)
- 2012(15856)
- 2011(14458)
- 2010(14693)
- 2009(13243)
- 2008(12963)
- 2007(11648)
- 2006(10473)
- 2005(9653)
- 学科
- 济(74741)
- 经济(74676)
- 管理(46264)
- 业(45852)
- 企(36032)
- 企业(36032)
- 中国(27161)
- 地方(25008)
- 方法(23562)
- 数学(20215)
- 农(20211)
- 数学方法(20011)
- 技术(18927)
- 贸(18353)
- 贸易(18336)
- 业经(17940)
- 易(17788)
- 财(14528)
- 农业(14043)
- 地方经济(13385)
- 技术管理(13337)
- 发(13089)
- 出(12684)
- 环境(12669)
- 融(12659)
- 金融(12658)
- 学(12625)
- 银(12565)
- 银行(12548)
- 制(12443)
- 机构
- 学院(225857)
- 大学(222992)
- 济(98855)
- 经济(96777)
- 管理(85716)
- 研究(82802)
- 理学(73003)
- 理学院(72054)
- 管理学(70994)
- 管理学院(70536)
- 中国(62426)
- 科学(48869)
- 京(48249)
- 财(43716)
- 所(40426)
- 中心(37109)
- 研究所(36362)
- 江(36151)
- 农(34119)
- 财经(33909)
- 范(32057)
- 师范(31773)
- 经济学(31014)
- 院(30984)
- 经(30762)
- 北京(30452)
- 业大(30004)
- 州(29127)
- 经济学院(27941)
- 农业(26166)
- 基金
- 项目(152299)
- 科学(122935)
- 研究(113144)
- 基金(110691)
- 家(96118)
- 国家(95320)
- 科学基金(83310)
- 社会(75694)
- 社会科(72113)
- 社会科学(72100)
- 省(61520)
- 基金项目(59023)
- 自然(51400)
- 划(50927)
- 教育(50697)
- 自然科(50381)
- 自然科学(50374)
- 自然科学基金(49436)
- 编号(43656)
- 资助(42806)
- 发(39253)
- 创(37325)
- 重点(34591)
- 成果(34177)
- 创新(34032)
- 部(32646)
- 课题(32204)
- 发展(32195)
- 国家社会(32087)
- 展(31656)
- 期刊
- 济(115609)
- 经济(115609)
- 研究(74380)
- 中国(53527)
- 管理(35288)
- 农(32399)
- 科学(31477)
- 财(31008)
- 学报(30146)
- 教育(27458)
- 大学(23573)
- 融(23506)
- 金融(23506)
- 农业(22321)
- 学学(21976)
- 技术(20869)
- 业经(20091)
- 经济研究(19160)
- 问题(16734)
- 财经(16342)
- 经(14349)
- 贸(13891)
- 科技(13155)
- 业(12798)
- 技术经济(12310)
- 国际(11916)
- 发(11886)
- 现代(11446)
- 商业(11410)
- 世界(10731)
共检索到359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云朴 赵鸿洋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从创新禀赋、溢出禀赋出发,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溢出环境、溢出广度为二级指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溢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指标权重、评价各城市创新溢出水平,再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溢出广度对城市创新溢出具有重要影响;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的创新溢出效应显著,滁州、安庆、铜陵、宣城、池州、盐城的创新溢出水平偏低;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创新溢出水平增强,呈现出东南强、西北弱、多中心的分布特征。最后,就激发城市创新溢出效益、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出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梅 李建豹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梅 李建豹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叶文辉 伍运春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稳步推进,城市群发展迅速,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崛起成为国家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被称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江中游、成渝地区等一批城市群也快速崛起。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成渝城市群2007—2016年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效应和溢出效应,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测算空间集聚效应、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度。研究发现:成渝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中心—外围"模式特点,趋于上升阶段,但还相对较低,重庆市核心区域的耦合度略高于成都市。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集聚效应 溢出效应 协同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基洋 张越
高学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创新隐性主体,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一股新生力量。选取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具有普通高等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和空间模型探究高学历流动人口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高学历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以上海为核心向周边城市等级扩散的"核心-边缘"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区域创新格局复杂,两者在局部空间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高学历流动人口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竹青
本文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电子商务对城市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电子商务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协调发展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作用带动邻接地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中心城市电子商务对城市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及总效应均显著高于边缘城市。从机制效应分析来看,电子商务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影响城市协调发展。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城市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加强城市群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的协同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以胜 陆林 朱道才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2000-2015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引入距离衰减的全区域产出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热点"和"冷点"地区,落在扩散效应区和低速增长区的城市已经形成空间俱乐部趋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原有核心区16个城市主要分布在HH象限,新加入的10个城市主要分布在LL象限,"高高"、"低低"的城市总体分布格局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雅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的通道。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王佩顺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晶 徐志超
本文以2003~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结果显示:(1)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非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显著,但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有所减弱且溢出效应不显著;非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不显著;(3)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减排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城市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宜在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地区协作机制、发挥都市圈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方面重点发力,以促进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