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24)
- 2023(16003)
- 2022(13886)
- 2021(12878)
- 2020(10815)
- 2019(24406)
- 2018(24336)
- 2017(46814)
- 2016(25072)
- 2015(27774)
- 2014(27555)
- 2013(27386)
- 2012(25268)
- 2011(22794)
- 2010(23001)
- 2009(21109)
- 2008(20330)
- 2007(18116)
- 2006(16022)
- 2005(14193)
- 学科
- 济(116975)
- 经济(116874)
- 管理(75750)
- 业(73349)
- 企(62128)
- 企业(62128)
- 方法(47343)
- 数学(40539)
- 数学方法(40111)
- 中国(28158)
- 农(26431)
- 地方(26085)
- 财(25518)
- 学(25237)
- 业经(24760)
- 技术(23212)
- 制(19104)
- 农业(18410)
- 理论(18205)
- 贸(17358)
- 贸易(17345)
- 和(16792)
- 易(16742)
- 融(16082)
- 金融(16081)
- 银(16001)
- 务(15971)
- 银行(15949)
- 财务(15901)
- 财务管理(15876)
- 机构
- 大学(360105)
- 学院(358477)
- 济(151550)
- 经济(148458)
- 管理(141787)
- 研究(123900)
- 理学(122768)
- 理学院(121380)
- 管理学(119381)
- 管理学院(118716)
- 中国(90144)
- 京(76309)
- 科学(75971)
- 财(66929)
- 所(62344)
- 研究所(56770)
- 农(56028)
- 中心(54786)
- 财经(53752)
- 江(52789)
- 业大(52517)
- 经(48888)
- 北京(48187)
- 范(46654)
- 经济学(46506)
- 师范(46182)
- 院(44945)
- 农业(43609)
- 州(42341)
- 经济学院(41635)
- 基金
- 项目(244296)
- 科学(192964)
- 研究(178019)
- 基金(177723)
- 家(155205)
- 国家(153950)
- 科学基金(132622)
- 社会(113675)
- 社会科(107890)
- 社会科学(107859)
- 省(95869)
- 基金项目(94303)
- 自然(85783)
- 自然科(83828)
- 自然科学(83809)
- 自然科学基金(82380)
- 教育(81173)
- 划(80032)
- 资助(72796)
- 编号(70618)
- 成果(57058)
- 重点(54838)
- 创(54089)
- 部(53590)
- 发(52800)
- 创新(49930)
- 课题(49263)
- 国家社会(47045)
- 科研(46194)
- 教育部(46074)
- 期刊
- 济(169324)
- 经济(169324)
- 研究(109492)
- 中国(69404)
- 学报(56722)
- 管理(55151)
- 科学(52984)
- 财(50741)
- 农(50004)
- 大学(42858)
- 学学(40519)
- 教育(39358)
- 农业(34734)
- 技术(33668)
- 融(30116)
- 金融(30116)
- 经济研究(28432)
- 财经(27078)
- 业经(25699)
- 经(23343)
- 问题(21232)
- 技术经济(20321)
- 科技(19252)
- 业(18377)
- 图书(17506)
- 理论(16751)
- 现代(16262)
- 商业(15874)
- 版(15625)
- 统计(15332)
共检索到5312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郑江淮 陈喆 冉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地理格局从产业集群转向创新集群,传统以地理距离为边界的区域发展格局被逐渐打破,中心与外围城市之间技术互补关系逐渐成为主导。本文运用技术复杂度和城市间技术互补指数对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进行重新识别,并对互补性技术体系下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创新集群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断缩小的特征;中心与外围城市间技术互补促进了创新集群经济增长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结构呈现从技术竞争向技术互补的转变,中心与外围城市技术竞争对创新集群经济增长收敛具有抑制作用;外围城市协同式创新水平和倾向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创新集群中心—外围技术互补程度。这些经验证据的政策含义是转变区域发展思路,实现从以地理半径为导向到以技术半径为导向的逐渐转变,增强城市间、都市圈与城市群内外部城市的技术互补,赋能创新集群中心城市,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实现城市间技术分工与合作,推动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孙兆刚 葛方艺
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能力的差异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2000~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我国创新效率偏低,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我国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原因。我国创新效率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一个地区创新效率的变化并不是由该地区内部因素决定的,还会受到来自相邻地区的影响。创新效率及空间效应的提升可以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使区域经济呈现收敛性,且随时间的推移收敛性不断增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裴璇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7年中国23个省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单中心、双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测度,借助σ和β收敛模型、OLS面板回归模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β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β收敛速度最慢。空间效应对中部、西部、东北β收敛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东部β收敛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随两者距离增加而呈现梯度递增,收敛速度呈现梯度递减;当中心城市辐射距离超过200千米时,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全国均值。在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范围下,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以中心—外围为视角,将空间效应、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距离纳入收敛分析。研究价值: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嘉望 李博阳 彭晖
本文根据2011年科技部启动实施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来设计准自然实验,采用2007—2016年中国城市层面的独特数据,实证考察国家高新区“以集群促发展”政策对所在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创新水平,且经过系列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基准结论依然成立。政策差异化视角的研究表明,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政策对城市创新的激励效应明显弱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高新区实施创新集群政策通过政策效应、协同集聚效应和信号传递效应三种机制影响城市创新。进一步讨论发现,创新型产业集群政策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技术互补效应。本文的研究对国家高新区制度设计及产业政策体系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市场化程度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慧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各地区流通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流通经济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促进中国流通经济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对中国流通经济收敛影响效应尚未显现。
关键词:
流通经济 空间计量 β收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慧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各地区流通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流通经济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促进中国流通经济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对中国流通经济收敛影响效应尚未显现。
关键词:
流通经济 空间计量 β收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清 孙元元
本文运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法,将中国省域的经济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以及人力资本积累四者的贡献,利用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分析各个增长源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作用以及空间溢出对其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性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由物质资本积累所导致的国内经济增长的收敛,决定了国内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非趋于发散;技术效率改善、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积累会使经济增长趋于收敛,而技术进步使经济增长趋于发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琨 滕建州 石凯
文章采用非线性STAR单位根检验和有放回的残差抽样Bootstrap方法研究1952-2010年间中国28个省份的相对实际人均GDP的增长动态,考察中国省际经济收敛性,并进一步将收敛细化为长期收敛和过程收敛。实证结果表明: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省际人均产出缺口,绝大多数具有非线性时序特征。并且过半数省份的人均产出序列处于非线性过程收敛中。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
能源强度 市场化程度 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林细细 张海峰 张铭洪
近年来,各种不同层级的经济圈不断出现,其经济效应关系着政府的经济决策。于是,如何评估经济圈的区域经济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中心—外围理论,以合肥经济圈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等实证方法全面研究其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圈的建设给中心城市合肥市带来6.305%的增长效应;经济圈建成后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收敛趋势,经济圈的"外溢效应"大于"虹吸效应",该"外溢效应"通过产业的集聚和互补效应来实现;合肥经济圈对经济圈外的外围城市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鸿 赵玉
在空间经济视角下改进了Barro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和Mankiw-Romer-Weil条件收敛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内108个地级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存在着绝对β收敛,绝对收敛速率为1.41%~1.68%,半衰期周期为41~49年;在控制了劳动力、实物资本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FDI、地方政府行为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变量之后,长江经济带存在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率为1.41%~1.59%,半衰期周期为44~49年;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外溢乘数约为0.13~0.35,说明经济带内存在若干个促进经济收敛的“中心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是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梁邦海 严汉平 李冀
以塞尔指数衡量的我国西部三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α收敛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该区域整体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为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成渝经济区区域内经济差异所占整体经济差异的比重在三大经济区中最大。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条件收敛方程模型所进行的条件β收敛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在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相对乐观的同时,区域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多呈现发散状态,这将使该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安平 李国平
本文运用Bernard & Durlarf (1995,1996)的时间序列分析法,通过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内和地区间人均产出序列的协整关系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了我国地区内和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和西部地区内的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而中部地区内和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却不存在收敛趋势。另一个发现是中部各省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敛 共同趋势 协整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葛扬 钱晨
文章采用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性理论,对广东省2000年~2008年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对广东省内部经济收敛性、经济差异现状以及造成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状分析表明,广东省内部经济总体呈现发散趋势,两俱乐部差异呈现扩大。珠三角俱乐部内部经济部呈现发散,珠三角外围经济呈现收敛迹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