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60)
2023(16517)
2022(14364)
2021(13680)
2020(11558)
2019(26051)
2018(26245)
2017(49983)
2016(27396)
2015(30928)
2014(30640)
2013(29670)
2012(27359)
2011(24519)
2010(24648)
2009(23066)
2008(22080)
2007(19394)
2006(17027)
2005(14722)
作者
(75604)
(62238)
(62083)
(59253)
(39707)
(30030)
(28239)
(24245)
(23684)
(22318)
(21341)
(20749)
(19826)
(19472)
(19089)
(18748)
(18743)
(18465)
(17964)
(17899)
(15329)
(15280)
(14967)
(14272)
(14127)
(14017)
(13827)
(13823)
(12485)
(12300)
学科
(101798)
经济(101684)
管理(80479)
(75531)
(63506)
企业(63506)
方法(44765)
数学(37306)
数学方法(36852)
中国(30551)
(29783)
(26222)
业经(25398)
地方(23651)
技术(21397)
(20896)
(20675)
农业(19800)
理论(19489)
(19043)
贸易(19024)
(18455)
(17852)
(17016)
银行(16977)
环境(16280)
(16197)
(15981)
财务(15911)
财务管理(15876)
机构
大学(375677)
学院(374439)
管理(148130)
(143999)
经济(140587)
理学(127899)
理学院(126483)
管理学(124309)
管理学院(123631)
研究(120365)
中国(90597)
(79602)
科学(74365)
(68756)
(58994)
(56183)
(56182)
中心(55322)
财经(54424)
业大(54214)
研究所(53307)
(52524)
师范(52109)
北京(50084)
(49268)
(45870)
(44233)
农业(43781)
经济学(42157)
师范大学(41623)
基金
项目(252810)
科学(198725)
研究(191279)
基金(179791)
(154396)
国家(153013)
科学基金(132249)
社会(118544)
社会科(111938)
社会科学(111909)
(101817)
基金项目(96601)
教育(89180)
自然(84700)
(83941)
自然科(82683)
自然科学(82661)
自然科学基金(81159)
编号(80939)
资助(72143)
成果(66356)
重点(56008)
课题(55780)
(55544)
(55187)
(54254)
创新(51150)
项目编号(49760)
大学(47821)
教育部(47747)
期刊
(161053)
经济(161053)
研究(112432)
中国(76605)
管理(55267)
学报(54880)
教育(52592)
(51923)
科学(50939)
(50797)
大学(42158)
学学(38569)
农业(35357)
技术(33588)
(32209)
金融(32209)
业经(28537)
财经(25576)
经济研究(25025)
图书(23364)
(21866)
问题(21254)
科技(19052)
(18464)
理论(18268)
技术经济(17932)
现代(17138)
商业(17003)
实践(16795)
(16795)
共检索到554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盛博  周雨晴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北三省的76所高校进行技术创新辐射能力的分析,发现东北三省高校创新技术主要服务于本省,向外辐射规模较小,其中高层次院校虽然创新能力强,但技术创新辐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姜宏  张磊  王冬屏  
创新驱动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要推动力。近年来,东北三省响应号召,着力发展科技,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活力。但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东北三省在体制、人才、投资、创新、发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为切实扭转东北三省创新发展面临的困境,可通过强化政府战略引领、健全创新体系及政策、培育创新文化、集聚创新人才、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等措施来改善东北创新环境,推动东北创新创业活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雨凤  唐占峰  余钊  殷艳红  
利用回归模型、引力模型、空间插值法分别对城市物流节点辐射量、辐射范围、辐射空间强度进行估算,根据聚类结果将物流节点辐射能力水平划分为枢纽轴点、非枢纽轴点、非枢纽辐点,并对2018年和2025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辐射能力进行评价。不仅从空间角度拓展了物流节点辐射能力评价方法,且为浙江省物流节点辐射空间演变及布局规划提供了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越  王承云  
基于区域创新联系的相关理论,采用引力模型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的创新网络联系格局进行了探讨。结合断裂点公式及最大引力线数量,测算了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节点城市及其辐射范围,进而构建了城市创新联系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创新联系格局呈现出以苏州为一级节点城市,上海为二级节点城市,杭州、宁波、绍兴、镇江为三级节点城市的"核心—边缘"的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其中,苏州、上海的辐射范围最广且强度最强。(2)地理邻近性在该创新联系网络的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技术邻近性使得创新联系网络呈现出"强—强联系"、"弱—弱联系"的结构;制度邻近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边缘地区与核心地区的创新联系。(3)现阶段长三角地区城市的创新联系能力差距较大,创新的物质资本投入有待提高;政府支持、文化基础水平以及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应加大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家伟  张文怡  肖忠意  李小建  
以2008—2013年2 087家中国A股市场的制造业上市公司和85 568家非上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观察对象,采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和地理信息编码技术,研究了区域内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创新的引领能力和辐射效应。实证研究发现:首先,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对区内非上市企业具有显著的创新引领效应,即上市公司的创新能力越强,其引领周边非上市公司创新的能力越强。其次,我国各个区域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引领能力和辐射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即东部华南等区域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创新引领能力较强,辐射半径较大,而中西部等区域相应的提升空间较大。最后,创新引领能力和辐射效应存在时变差异,即虽然各个区域相应的创新引领能力和辐射半径均有所提升,但相对于东部区域,中西部区域相应提升幅度较大。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彭建娟  何建华  李俊江  
基于企业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善的创新系统将不再关注主体创新能动性的培养,而将注意力放在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建设上,从而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这其中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所起作用至关重要,二者协调性值得我们关注。基于金融发展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X效率研究为这一领域研究提供依据,通过运用2003~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M almqu ist指数方法,以东北三省为例,对二者协调性进行分析,发现东北三省总体来说金融发展对自主创新能力的X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东北三省各自所面对的问题又不相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措施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意义重大,也为适应其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最终实现我国整体科技、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路径支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关利平  周传鹏  
发明专利的有效量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对东北三省与苏浙鲁粤四省在发明专利有效量方面相关指标的比较,可发现东北三省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的主要表现。而其原因主要在于:东北三省科研和创新的规模效应较弱;东北三省创新要素投入长期不足;东北三省创新活动主体职务发明的经济效应较弱。为扭转东北三省职务发明有效量不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应整合东北三省的创新资源,在局部地区或个别产业培育科研和创新的规模优势,加强科技创新的要素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活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于波涛  刘亚杰  
大中型工业企业对工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基于此,本文提出运用传统DEA模型与DEA改进模型对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并以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为例对研究方法进行了实际运用,最后得出分析结果,即近几年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变化不大,以及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全国30个省市的排名,并提出了改善东北三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DEA无效决策单元的具体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博文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于绿色创新的理解,要突破单一绿色技术创新的狭义视角,从绿色技术与制度创新的综合视角考察。绿色创新兼具绿色技术和绿色制度创新的双重内涵,为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撑与制度保障,深刻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属性。论文创新构建了一个包含绿色技术创新能力、绿色技术创新辐射力、绿色创新制度支撑力等在内的中国绿色创新能力“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中国2006—2021年的绿色专利头部百城开展特征分析。研究发现,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普遍提升,绿色创新指数呈现从“中心—外围”向均衡发展格局演变趋势。主要构成指标呈现一些典型特征,如创新结构的绿色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创新逐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及绿色创新制度效率在不同地区差异明显等。最后从提升绿色技术研发投入水平、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构建绿色技术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培育绿色技术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劭华  昝栋  廖巍  褚嘉杰  苏菊  吴进  
鉴于目前缺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角度探讨青岛市高校院所的专利发展情况,为全面反映驻青高校院所的创新能力和潜力,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与国际专利分类参照关系表(2021)(试行)》,利用多维度、多层次的专利竞争力和转化前景量化评价方法,对驻青高校院所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情况进行量化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专利产出主要集中在7家高校和5家研究所,总体专利竞争力分级较为明显,相对而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专利竞争力差异相对较小,在其他产业中专利呈现较明显的聚集;同时,高校院所专利转化与其专利竞争力具有较高的符合度,其中青岛科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优势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专利转化优势明显,未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专利转化有望出现多点增长,而山东科技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具有较强的专利转化潜力。并对驻青高校院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出强化专业学科优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以及突出专利转化导向理念、释放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果价值等对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梁琳  吴昊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全国来说较弱,制约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在产业层面有产业政策、市场结构、地理区位等,在企业层面有企业创新机制、企业规模、企业集聚程度、企业制度等。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东北三省应该加大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调整高技术产业内部结构,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开拓充分结合,通过这些措施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再振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周汉清  周小刚  林瑶  
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有效评价是提升高校竞争力,增强高校科学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了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建立了由12个关键变量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系统分析与深入调研,专家访谈与咨询,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整理等手段收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借助统计软件spss的因子分析功能对江西省五所综合性高等学校进行评价,得出公共因子的得分,并利用因子得分变量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江西省高等学校发展的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彦博  姚黎  
在建立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16年我国31省区市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Matlab软件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各省区市科技创新能力两极化严重,共分为4个梯队,北京位居榜首,江苏、广东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次之,安徽等中部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基础的省区市紧随其后,而青海、西藏等内陆不发达省区市则较为落后。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较高省区市的共有特征表现在四方面,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高、原始创新能力强、良好的创新资源和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能力。最后针对模型评价结果,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