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943)
- 2023(21366)
- 2022(17853)
- 2021(16475)
- 2020(13870)
- 2019(31085)
- 2018(30746)
- 2017(59113)
- 2016(31701)
- 2015(34870)
- 2014(34546)
- 2013(34290)
- 2012(31865)
- 2011(28685)
- 2010(28985)
- 2009(26970)
- 2008(26605)
- 2007(23764)
- 2006(21121)
- 2005(19225)
- 学科
- 济(147790)
- 经济(147639)
- 业(105523)
- 管理(99546)
- 企(90713)
- 企业(90713)
- 方法(58675)
- 数学(48546)
- 数学方法(48026)
- 农(40088)
- 中国(39776)
- 财(38137)
- 业经(37469)
- 地方(32288)
- 制(28278)
- 农业(27700)
- 学(27271)
- 贸(25225)
- 贸易(25204)
- 务(25128)
- 财务(25078)
- 财务管理(25037)
- 技术(24820)
- 易(24419)
- 企业财务(23788)
- 银(23213)
- 银行(23157)
- 和(22482)
- 行(22312)
- 理论(22297)
- 机构
- 学院(458838)
- 大学(455675)
- 济(197833)
- 经济(194099)
- 管理(177404)
- 研究(157308)
- 理学(152185)
- 理学院(150507)
- 管理学(148162)
- 管理学院(147294)
- 中国(121303)
- 京(95933)
- 科学(95057)
- 财(91467)
- 所(79886)
- 农(79597)
- 财经(72426)
- 研究所(72160)
- 中心(71417)
- 江(69625)
- 业大(67608)
- 经(65777)
- 农业(62495)
- 经济学(60913)
- 北京(60440)
- 范(57598)
- 师范(56915)
- 院(56512)
- 州(55183)
- 经济学院(54695)
- 基金
- 项目(301506)
- 科学(238740)
- 基金(220079)
- 研究(217546)
- 家(193196)
- 国家(191521)
- 科学基金(164361)
- 社会(141249)
- 社会科(134021)
- 社会科学(133991)
- 省(118501)
- 基金项目(116132)
- 自然(106116)
- 自然科(103721)
- 自然科学(103692)
- 自然科学基金(101874)
- 划(99756)
- 教育(99080)
- 资助(89393)
- 编号(85541)
- 成果(68799)
- 发(68579)
- 重点(68154)
- 部(66554)
- 创(65982)
- 创新(61194)
- 课题(59671)
- 国家社会(58982)
- 科研(57734)
- 教育部(57010)
- 期刊
- 济(225506)
- 经济(225506)
- 研究(136845)
- 中国(90195)
- 农(72772)
- 财(71978)
- 管理(71397)
- 学报(71019)
- 科学(66722)
- 大学(54118)
- 学学(51568)
- 农业(49444)
- 融(45902)
- 金融(45902)
- 教育(43823)
- 技术(40935)
- 业经(37220)
- 财经(36855)
- 经济研究(36602)
- 经(31872)
- 问题(29647)
- 业(28152)
- 技术经济(25052)
- 贸(23538)
- 商业(22281)
- 统计(22062)
- 科技(21672)
- 现代(21440)
- 世界(21251)
- 版(20972)
共检索到6945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谢争峻
流通业是影响我国产业格局的战略性产业。本文选取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将流通业分为消费型流通业和生产型流通业,通过构造流通业集聚指数,实证分析流通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从创新水平视角检验流通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流通业集聚、消费型流通业集聚和生产型流通业集聚均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整体流通业集聚和消费型流通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增强,而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在生产型流通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中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立力 刘宇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流通产业集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各区域禀赋条件差异诱发地区经济出现分化情况,流通产业集聚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化投射。就此,本文着重考虑区域空间异质性原则,基于行政规模异质性、人口规模异质性以及地理区位异质性,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深入探讨流通产业集聚空间异质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级行政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具有正向效应,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正向效应最显著;人口规模较大城市流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存在一定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城市由于人口增加成本约束,很难形成正向促进作用;沿海城市产业集聚会对区域经济形成抑制性,但中部地区城市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减并中和了本区域的抑制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韦佳培
商贸流通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商贸流通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畅通循环,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时间和空间固定模型下,商贸流通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同时,商贸流通业集聚不仅对省域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在邻接省域也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通过替换相关解释变量后,商贸流通业集聚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回归系数和符号及相对大小基本保持不变。最后,本文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城镇化水平、加强城镇化建设、加大产业融合力度、培育行业领军人才、提升商贸流通业组织创新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奕静 戴钰慧
厘清流通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流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研究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的因果关系,本文首先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了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特征的我国城市绿色经济发展水平。随后,利用2008-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了流通产业集聚与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流通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实现机制是通过提高流通产业技术创新、加强政府干预和优化产业结构来促进城市的绿色经济发展。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经济越发达、资源依赖程度越低、产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流通产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强。为此,本文提出强化政府干预产业集聚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绿色发展政绩观以及因地制宜的差异化产业政策等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孔奕 薛佳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从数字基础、数字产业、数字环境和数字金融四个维度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以长江经济带沿线11个省域为例,采用2013-2021年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商贸流通业集聚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但从区域异质性估计来看,这种正向赋能作用并非在所有区域都成立。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省域商贸流通业集聚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省域商贸流通业集聚不仅不存在正向赋能作用,起到了负向抑制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商贸流通业 双循环 长江经济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霞
文章借鉴Feder模型的基本思想,选取渤海湾海岸带城市群、长三角海岸带城市群、珠三角海岸带城市群三个样本,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集聚的影响及溢出效应。从总体来看,流通产业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从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海岸带城市群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最高,珠三角次之,渤海湾最低。此外,海岸带城市群流通业增长对经济集聚的边际影响效应仍弱于其他部门带来的整体边际效应。
关键词:
流通业 经济集聚 溢出效应 海岸带城市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霞 安鑫 温科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商贸流通业与制造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业集聚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特征,对邻近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U”型空间溢出效应,且上述作用效果在长、短期阶段呈现出高度一致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峰 贾昆鹏
基于我国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金融集聚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金融集聚为门槛变量,用汉森门槛模型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不同的金融集聚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不同,这说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促进程度会受到金融集聚水平的影响,在使用不同样本和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后,结果仍保持稳健。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喻莎莎
文化产业投资额的贡献根据区域不同,对地区经济发展亦存在不同的因果联系。文章采用2005-2010年我国南部、北部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虚拟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定位,从文化投资的角度,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投资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文化产业的投资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消费投入和开放程度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但南北地区(南北地区划分以长江为界,南代表长江以南省份地区,北代表长江以北省份地区)文化产业投资集聚效应的影响不同,北方较依赖于人力资本投入拉动消费,南方则侧重于相关产业以及文化特性吸引力的开发刺激经济消费。
关键词:
文化产业 集聚 虚拟变量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磊
全球化运动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对于这一现象的传统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交易成本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创新学派,然而它们都没能提出一个完成的框架来对以集群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经济发展作出全面和动态的说明。演化经济学通过研究区域范围内经济活动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和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集体协同行为,标志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的重点正由外部要素投入和制度模仿转向内生社会关系与孵化创新,这对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集聚 区域 相互依赖 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业安 章泉
本文首次采用分量回归方法来研究中国城市间经济的趋同方式。已有文献研究大都采用条件均值回归的实证方法,无法从本质上揭示不同地区本身存在的异质性而导致的增长方式的差别,本文利用中国1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先采用OLS方法,然后采用Koenker和Hallock(2001)发展的条件分量回归的方法,对城市之间的经济趋同方式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与OLS方法不同,我们发现参数异质性的证据,表明不同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差异。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存在条件收敛,但分量回归的结论不支持这个预测。我们发现条件收敛不是普遍现象,增长率分布处于低分位点的地区存在条件收敛特点,但对于增长率分布处于高分位点的...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收入趋同 分量回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帅邦
文章以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内容,考虑行业异质性,探讨了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制造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超过一定水平并且集聚度继续提高时,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弱。根据以上结论,政府应对制造业集聚进行引导以提升集聚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宋帅邦
文章以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为研究内容,考虑行业异质性,探讨了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会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其中,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大。制造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单一门槛效应,即当制造业集聚超过一定水平并且集聚度继续提高时,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较弱。根据以上结论,政府应对制造业集聚进行引导以提升集聚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丽娜
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创新驱动成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流通业作为基础性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再造也会对区域创新发展产生内生性推动力。其中,流通业结构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持,流通业多环节互动构筑了创新驱动的要素支撑,流通产业链打造带来全产业、全区域技术性变革,自我创新及集聚效应增强创新氛围,引领行业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而要发挥流通业源动力作用,需要避免认识误区、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粗放式发展及内生性外生性协同发展等问题。应突出流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流通业集群发展的整体效应,深度融合信息化、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引导流通业创新;以强化制度供给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激励机制,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王舒鹤
基于2011~2019年中国西部88个地级市数据,采用GMM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的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正向关系在西南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中,金融业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因此,西部地区应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挥其引导带头作用,整合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资源,彰显地区特色;注重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发挥金融业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逐步探索生产性服务业与新兴产业结合的模式和机制;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红利,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