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91)
- 2023(17175)
- 2022(14725)
- 2021(13883)
- 2020(11408)
- 2019(25811)
- 2018(25503)
- 2017(48840)
- 2016(26568)
- 2015(29492)
- 2014(29064)
- 2013(28216)
- 2012(25823)
- 2011(23441)
- 2010(23674)
- 2009(21902)
- 2008(21163)
- 2007(18676)
- 2006(16538)
- 2005(14586)
- 学科
- 济(104023)
- 经济(103918)
- 管理(80040)
- 业(76011)
- 企(64326)
- 企业(64326)
- 方法(44223)
- 数学(36989)
- 数学方法(36494)
- 农(29022)
- 中国(28896)
- 财(25806)
- 业经(25343)
- 地方(23668)
- 学(22513)
- 技术(21393)
- 理论(20231)
- 农业(19420)
- 制(19174)
- 贸(19162)
- 贸易(19148)
- 易(18551)
- 和(17407)
- 环境(16627)
- 银(16585)
- 银行(16540)
- 策(16512)
- 行(15838)
- 务(15636)
- 划(15566)
- 机构
- 学院(369141)
- 大学(367961)
- 管理(147304)
- 济(147194)
- 经济(143885)
- 理学(127279)
- 理学院(125856)
- 管理学(123768)
- 研究(123438)
- 管理学院(123090)
- 中国(92072)
- 京(78180)
- 科学(75925)
- 财(67741)
- 所(60999)
- 农(55720)
- 中心(55609)
- 研究所(55456)
- 江(55054)
- 财经(53520)
- 业大(52575)
- 范(50942)
- 师范(50558)
- 北京(49387)
- 经(48581)
- 院(45478)
- 州(44590)
- 经济学(43511)
- 农业(43358)
- 师范大学(40624)
- 基金
- 项目(250876)
- 科学(198648)
- 研究(188673)
- 基金(180390)
- 家(156030)
- 国家(154686)
- 科学基金(133616)
- 社会(118256)
- 社会科(111956)
- 社会科学(111934)
- 省(99247)
- 基金项目(95128)
- 教育(87115)
- 自然(85513)
- 自然科(83486)
- 自然科学(83469)
- 划(83054)
- 自然科学基金(81953)
- 编号(78519)
- 资助(73209)
- 成果(64091)
- 重点(56310)
- 创(55273)
- 部(54870)
- 发(54728)
- 课题(54491)
- 创新(50924)
- 项目编号(48397)
- 国家社会(47995)
- 教育部(47254)
- 期刊
- 济(163963)
- 经济(163963)
- 研究(111332)
- 中国(72199)
- 管理(55652)
- 学报(53867)
- 科学(51594)
- 农(50694)
- 财(50249)
- 教育(49617)
- 大学(41198)
- 学学(38352)
- 农业(35450)
- 技术(33434)
- 融(32487)
- 金融(32487)
- 业经(27963)
- 经济研究(26239)
- 财经(25446)
- 经(21904)
- 问题(20596)
- 图书(19952)
- 科技(18975)
- 业(18767)
- 技术经济(18440)
- 理论(17447)
- 现代(17108)
- 商业(16627)
- 版(16135)
- 坛(16002)
共检索到545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曾绍龙 傅沁怡 纪曼
新质生产力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力“质”的变革,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级阶段跨越的主导力量。只有高水平科技的创新与自立自强,才能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本文从理论基础、关键特征和形成条件三个维度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进行深入解读。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储备、创新成果和新质产业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需要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组织保障,协同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同向发力,紧抓创新源头,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游
在全球化和技术革新的双重推动下,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发展已成为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与供应链价值链产生紧密结合,能为企业提供更加适配的技能型人才。然而,在实践中,我国职业教育赋能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双提升仍面临诸多隐忧,仍存在提升的空间。为此,职业院校应继续深化与供应链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提升供给更有力的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海鹏 王智晨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志彪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以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塑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形式、结构与性质,如人-人关系的协调地位降低,人-机关系的协调等重要性上升;所有权关系、企业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管理结构等都会发生根本性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适应的经济学的假设、逻辑与范式等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为此要全面深化对现实经济体制的改革,及时调整不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资本制度、产业政策、就业与分配政策、市场政策、教育科技人才政策等。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海平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原创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新范畴,在随后一系列重要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全面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深刻指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形成了系统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开拓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新质生产力理论是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实践依据和思想来源,从而深刻理解其科学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刻理解其系统性;全面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刻理解其重要性;全面认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刻理解其创新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建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论述与部署为学校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与思想指导,文章从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出发,分析了学校如何运用好新质生产力这个新的抓手,创新德育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加强新质生产力有关内容的研究与教育,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开发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作为学生创新精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创新人才培养大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学校 德育创新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沙璇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现实问题,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新质生产力是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超越以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理论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不仅决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理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周小亮 王子成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各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化,数字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为了全面解析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逻辑和丰富内涵,进而推动其发展,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理论分析与数理推导的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探讨了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演进及其发展趋势,深入解读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及内涵、外延,重点分析其形成逻辑和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由前沿数字技术创新驱动的,更具包容性、更体现新内涵的先进生产力。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外延涉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数字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三者的联合作用推动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其作用特征表现为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文章进一步阐释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构成,即以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为核心的动力机制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相互渗透,进而提出了数字新质生产力的计算公式,用于评估其影响力。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也是其创新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具象表现之一,对数字新质生产力的深入研究,为理解并推动数字经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轶锋 高珂
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统一的体现。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将会对人力资源禀赋和劳动力结构带来显著的需求变迁,为技术技能人才能力培养带来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对劳动者的学习能力、统筹能力、创新能力、人机协同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为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诉求,职业教育需要在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重构教学内容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等关键环节推进改革,满足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杨洋 李哲
新质生产力兼具时代特殊性与历史一般性,与非新质生产力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蕴含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突出表现在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本质形态和最终目标三方面。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作用: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各类理论基础的优劣势,避免落入固定单一的理论框架与思想体系而产生认识与实践误区;二要聚焦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导技术与关键要素,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能力建设,加速进入新的“技术-经济”轨道;三要把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规律,推进科研范式变革与深度技术创新创业,实现更为高效的知识生产与配置;四要以科研、创新、生产与个人发展四类良性预期为导向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形成科技创新与制度革新密切结合的“社会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陆军 田山俊
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生产力。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职业本科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关系:新质生产力促进职业本科教育的系统性变革;职业本科教育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在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职教观念陈旧、制度框架不完善、产教融合不深、对外开放落后等现实挑战。对此,职业本科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应当采取以下对策:强化政策引导,提升职业本科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职业本科教育的制度体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深化职业本科教育的产教融合;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扩大职业本科教育的对外开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时雨
农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之义。以传统生产力为雏形的生产方式转变诱发了财政支农重点与财政支农需求的转型,显现出财政投入长期性、财政支出规模扩张性、财政支持风险性的结构性转变。基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财政支农面临着制度藩篱、财政支农韧性与自我修复能力薄弱、新旧交替下的财政分配畸形等挑战。为适配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财政支农应树立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健全财政支农规模的长效机制、推进财政金融协同支农发展。
关键词:
财政支持 农业新质生产力 传统农业生产力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周雷 龚一泓 吴登城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数字金融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字金融主要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普惠金融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三条路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其在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实体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赋能传统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催生“元宇宙”生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创新监管、金融生态、“金融元宇宙”落地、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为此,提出深化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完善数字金融生态圈、加强前沿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加快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等对策,以期更好地推动数字金融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献莹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传统的财会领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引领着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分析探讨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会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财会专业创新人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