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4)
- 2023(12907)
- 2022(10950)
- 2021(9739)
- 2020(7937)
- 2019(17846)
- 2018(17527)
- 2017(32517)
- 2016(17367)
- 2015(19184)
- 2014(18868)
- 2013(18570)
- 2012(17741)
- 2011(16325)
- 2010(16820)
- 2009(15437)
- 2008(14817)
- 2007(13367)
- 2006(12235)
- 2005(11248)
- 学科
- 济(94144)
- 经济(94079)
- 管理(51399)
- 业(49396)
- 企(39206)
- 企业(39206)
- 中国(29108)
- 方法(28166)
- 地方(28105)
- 数学(23997)
- 数学方法(23811)
- 农(21455)
- 业经(20292)
- 技术(19393)
- 地方经济(16557)
- 学(16165)
- 农业(15291)
- 财(14592)
- 发(14106)
- 制(13809)
- 环境(13788)
- 融(13547)
- 金融(13547)
- 银(13401)
- 银行(13368)
- 技术管理(13335)
- 行(13058)
- 贸(12703)
- 贸易(12687)
- 理论(12532)
- 机构
- 学院(252494)
- 大学(249713)
- 济(114617)
- 经济(112287)
- 管理(94857)
- 研究(93797)
- 理学(80493)
- 理学院(79483)
- 管理学(78320)
- 管理学院(77817)
- 中国(69499)
- 科学(54583)
- 京(53954)
- 财(48363)
- 所(46809)
- 研究所(42059)
- 中心(41256)
- 江(40145)
- 农(39974)
- 财经(37737)
- 经济学(35468)
- 范(35322)
- 师范(34996)
- 业大(34641)
- 北京(34538)
- 经(34065)
- 院(33867)
- 州(32007)
- 经济学院(31456)
- 农业(30781)
- 基金
- 项目(163283)
- 科学(130666)
- 研究(121968)
- 基金(116954)
- 家(101314)
- 国家(100404)
- 科学基金(86979)
- 社会(80607)
- 社会科(76692)
- 社会科学(76673)
- 省(66503)
- 基金项目(62290)
- 教育(55895)
- 划(54764)
- 自然(53185)
- 自然科(52029)
- 自然科学(52020)
- 自然科学基金(51121)
- 编号(47874)
- 资助(45704)
- 发(41926)
- 创(39097)
- 成果(38508)
- 重点(37315)
- 创新(35659)
- 课题(35475)
- 部(35298)
- 发展(34337)
- 展(33792)
- 国家社会(33626)
共检索到403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郜攀峰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传导机制与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集聚可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要素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更明显;数字化转型是创新要素集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传导机制。因此,应完善创新要素分配机制、差异化推进创新战略部署、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着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福象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晔 赵金凤
研究目标:测度2009~2018年创新要素配置及各子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并探索全国八大经济区各省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方法:首先基于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度测度系统综合指数,其次构建耦合度模型测度创新要素配置及各子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最后利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考察其区域差异及来源和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仍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创新要素配置系统发展持续滞后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数据创新要素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增长率最高,是最具潜力的创新要素;中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耦合发展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研究创新:首次测度了中国创新要素配置及各子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度,研究其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价值:全面客观掌握我国各区域各省份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匹配现状,为推动创新能力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晓书 胡祥和 周吉峙 向宽虎
制造业集聚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08~2020年26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制造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验证了威廉姆森假说,并且绿色技术创新在二者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此外,将总样本划分为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析发现,制造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且各地区制造业集聚水平均有待提升。因此,仍需鼓励制造业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钱晶晶 钟韵 张横峰
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回归模型对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市金融集聚整体上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金融集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从而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效应,亦即技术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政府干预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因此,建议各地区推动金融集聚建设,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新智 张鹏飞 史晓宇
产业是城市经济运行的基本单元,其集聚程度和类型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08—2019年五大城市群107个城市为样本,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均能显著推进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集聚能通过技术创新产生中介效应;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五大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差异;对于不同城市群,不同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也不尽相同;另外,利用门槛模型检验发现第三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各城市群应致力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投入力度的强化,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区域政策,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锦其
本文系统分析创新策源能力影响经济发展质量的直接效应、异质性效应和关键使能技术的调节效应,并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其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大中城市、东中部地区城市及创新型城市的提升效果更大,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提升效果更显著。进一步地,关键使能技术正向调节创新策源能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效应。这一结论对优化创新策源地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阿娜
选取2012—2020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政府财税激励与创新要素配置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探究其中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财税激励和创新要素配置均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影响,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创新要素配置对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政府财税激励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即随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政府财税激励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会增强。因此,要强化政府财税激励政策支撑,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打造跨区域连接合作机制,从而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晨 张广胜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安泰 李容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就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范畴、新理念、新理论,形成了一整套比较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创新理论。这些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是我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引领我国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腾 蒋伏心
文章基于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总体影响。研究表明,科技金融提升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技术创新也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同时技术创新与科技金融的深度协同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可以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与市场运行效率、社会福利水平与共享经济成果、自然资源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污染三个维度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作用于经济结构与市场体系、国民经济素质与人力资本两个维度抑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对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影响并不显著。分区域观察,科技金融与技术创新的互动融合能够显著促进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但却抑制了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孟维福 韩克勇 陈阳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数据,实证研究了自主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主创新显著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是自主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渠道;调节效应分析显示,数字化水平在自主创新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和高创新水平地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更大。因此,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多措并举推动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打造良好的数字环境,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潜能。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冀伟
临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航空枢纽为依托,是实现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2006~2018年我国各地区航空枢纽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且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流动是这一效应的关键作用机制。拓展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会弱化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的影响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即使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甚至全球经济大震荡下,我国各地区仍然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推动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