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67)
- 2023(16242)
- 2022(13595)
- 2021(12469)
- 2020(10348)
- 2019(23254)
- 2018(22618)
- 2017(42996)
- 2016(22688)
- 2015(24965)
- 2014(24172)
- 2013(23468)
- 2012(21432)
- 2011(19267)
- 2010(18997)
- 2009(16954)
- 2008(16126)
- 2007(13926)
- 2006(11927)
- 2005(10265)
- 学科
- 济(96583)
- 经济(96508)
- 管理(64084)
- 业(63647)
- 企(50925)
- 企业(50925)
- 方法(38955)
- 数学(34114)
- 数学方法(33683)
- 中国(29037)
- 地方(27088)
- 农(26974)
- 业经(22757)
- 技术(20927)
- 财(20151)
- 农业(18810)
- 学(16704)
- 贸(16136)
- 贸易(16120)
- 环境(15919)
- 制(15529)
- 易(15516)
- 银(15275)
- 银行(15241)
- 融(15231)
- 金融(15228)
- 地方经济(14961)
- 行(14748)
- 理论(14422)
- 发(14357)
- 机构
- 学院(307178)
- 大学(303725)
- 济(127953)
- 经济(125461)
- 管理(121873)
- 理学(105854)
- 理学院(104607)
- 研究(103338)
- 管理学(102823)
- 管理学院(102222)
- 中国(77405)
- 京(63378)
- 科学(62689)
- 财(55479)
- 所(49431)
- 中心(48637)
- 农(48082)
- 江(45694)
- 研究所(45085)
- 财经(44499)
- 业大(44299)
- 范(42496)
- 师范(42086)
- 经(40642)
- 经济学(39068)
- 北京(39004)
- 院(38343)
- 农业(37303)
- 州(36625)
- 经济学院(35251)
- 基金
- 项目(217206)
- 科学(175069)
- 研究(160551)
- 基金(158838)
- 家(138153)
- 国家(136963)
- 科学基金(120005)
- 社会(105135)
- 社会科(99954)
- 社会科学(99934)
- 省(86999)
- 基金项目(85123)
- 自然(76357)
- 自然科(74720)
- 自然科学(74706)
- 教育(74201)
- 自然科学基金(73365)
- 划(72699)
- 编号(64011)
- 资助(61960)
- 发(51908)
- 创(50182)
- 成果(49753)
- 重点(49235)
- 部(47400)
- 创新(46163)
- 课题(44489)
- 国家社会(44292)
- 发展(41572)
- 科研(41256)
- 期刊
- 济(139028)
- 经济(139028)
- 研究(88076)
- 中国(63343)
- 管理(46316)
- 农(43679)
- 科学(43454)
- 学报(43307)
- 财(41075)
- 教育(36702)
- 大学(34155)
- 学学(32112)
- 农业(30503)
- 技术(29231)
- 融(28085)
- 金融(28085)
- 业经(24970)
- 经济研究(22411)
- 财经(21061)
- 经(18317)
- 问题(18105)
- 科技(16541)
- 业(16533)
- 技术经济(15689)
- 资源(14700)
- 商业(14694)
- 策(14082)
- 图书(14032)
- 现代(13804)
- 统计(13780)
共检索到4504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施晓丽 蒋林林
加快创新要素流动是释放要素优化配置红利和增强供给侧增长动力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08至2019年我国30个省级单元的数据样本,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以及创新要素集聚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流动显著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与创新人员要素流动相比,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影响更明显,且创新资本要素的空间集聚有助于强化创新资本要素流动的创新驱动效果。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彭影 李士梅
基于2004—2019年中国内地28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测度创新要素流动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指数,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效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绿色创新发展的空间影响,并探究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空间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促进本地绿色创新发展,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起抑制作用。在数据要素流动环境的调节作用下,从本地效应看,人才要素流动通过影响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发展,呈“双轨驱动”特征;资本要素流动仅通过改善绿色技术效率提升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呈“单轨驱动”特征。从空间溢出效应看,数据要素流动环境能合理调节人才和资本要素的空间流动,缓解创新要素的空间错配,进而对邻近地区绿色创新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婧文 朱兢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能够从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优化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但在空间视角下呈现资源的“虹吸效应”,要素流出地的收入差距加大。影响机制表明,在内循环体系中,创新要素流动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传导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在外循环体系中,由于市场替代作用,贸易对外开放的作用受限,但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两者相互带动并充分传导至创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肖婧文 朱兢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创新要素流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能够从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优化中国收入分配格局,但在空间视角下呈现资源的“虹吸效应”,要素流出地的收入差距加大。影响机制表明,在内循环体系中,创新要素流动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来传导收入分配的优化效应;在外循环体系中,由于市场替代作用,贸易对外开放的作用受限,但随着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两者相互带动并充分传导至创新要素的收入分配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诗琪 刘韵扬
研发要素流动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对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除港澳台和西藏)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发要素的流动明显促进了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值得注意的是,研发人员的跨区域流动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区域创新质量带来负向的溢出效应。最后,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优化创新环境;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研发要素流动环境;加强宏观调控,差别化引导研发要素流动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研发要素流动 创新效率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冯南平 周元元 司家兰 陈思宇
文章构建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并据此对我国区域进行归类,基于不同类型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的阶段性特点或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区域创新要素集聚的重点。结果表明:若根据区域创新要素集聚规模的相对大小对其集聚发展程度进行判定,可将我国30个区域划分为成熟型区域、扩张型区域、赶超型区域、落后型区域等四种类型;未来成熟型区域应在加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同时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发展;促进扩张型区域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的重点在于加强法制与诚信环境、创新金融支
关键词:
创新要素 集聚水平 因子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肖文雪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衍生要素,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要素融合发展视角,以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深入探讨数据+人力资本要素组合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磨合阶段且不同经济区域差异明显;(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作为单独要素时均具有创新驱动效能,当二者结成要素组合时对创新的赋能强度更显著,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地区要素组合的创新赋能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加速器”;(4)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匹配可以通过溢出效应赋能区域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技术转移、R&D人员流动两条路径,且前者中介效应占比为6.10%,后者中介效应占比为7.68%;(5)门槛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要素组合赋能区域创新存在门槛效应,且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放 蒋国梁 徐熠 李文婷
激发区域绿色创新活力,充分释放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的赋能效应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基于2011—2022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和内在作用机理,并结合政府数字支持力度、市场化水平与数字基础建设,考察数字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数字产业集聚显著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且该结论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产业集聚通过加速人力资本、技术、研发资金等创新要素汇聚、加大政府环境规制力度、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和促进市场竞争,进而提升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第三,数字产业集聚对政府数字支持力度大、市场化水平高、数字基础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绿色创新促进效应更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优化数字产业布局、激发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活力的针对性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汉华 钟琪
利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协同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要素流动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2001~2015年各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整体明显提高,并趋向于均衡发展,但存在一些省份在高水平聚拢和低水平集聚;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存在"高水平陷阱",在低水平时更有利于发挥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过高的政府支持和过低的金融支持均会显著地抑制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冯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创新资金集聚和创新人员集聚两个维度出发,探析创新要素集聚、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创新资金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均正向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创新人员集聚作用相反。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可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城市创新能力门限效应,即只有城市创新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创新要素集聚与城市创新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时得以进一步增强。据此,应通过加强地区创新要素集聚政策引导、驱动城市一体化创新、采取“因地制宜”创新策略等方式,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吴福象 沈浩平
我国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已不可持续,为此"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种创新驱动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可以通过要素空间集聚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例,解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群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提高了集聚的外部经济性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在要素集聚和分散的自由流动中城市群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最终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机制。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群体系构建中,应发挥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人才和产业的双向互动,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吴卫红 杨婷 张爱美
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各省市创新效率,引入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构建包含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间接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区域中,高校创新人力和财力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都是非线性的,集聚水平只有在适度的门槛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三大区域内高校两大创新要素集聚的间接溢出效应多为负值,说明区域内部高校间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新发明在不同城市间转移共享,进而抑制了创新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各区域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产业结构普遍表现出负向影响,说明当前各区域产业结构与其创新效率提升所需结构并不匹配。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创新要素配置、提高要素使用率、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杨阳 霍国庆 顾春光
文章通过对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关键要素指标测度上提供的理论支撑,以期阐明区域创新驱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自然联系。同时,赋予各要素之间的外延与内涵的准确范围,以期阐明不同区域各要素的变化差异和变量函数,为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以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要素探讨作为切入点,以期阐明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机制和综合作用机理,为建立适合不同区域的创新驱动模式奠定基础,建立范式。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创新驱动 关键要素 层次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琦 李风
文章基于2001—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基准回归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规模是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基于市场规模的门槛效应,当市场规模小于门槛值时,要素集聚会显著抑制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要素集聚最终会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市场规模、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当市场规模超过门槛值后,中部地区要素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集聚视域下多要素驱动区域创新发展的组态效应分析——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
产业空间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平衡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
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发展
新兴产业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创新要素与集聚效应双重视角
消费水平、技术创新对流通产业发展的空间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基于新发展格局视角
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评价与空间差异测度
区域金融发展的空间集聚与上市企业创新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差异研究——基于政府与市场的视角
众创空间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关系实证研究
人口集聚、人才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空间效应和空间衰减边界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