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71)
- 2023(15892)
- 2022(13501)
- 2021(12367)
- 2020(10418)
- 2019(23344)
- 2018(22707)
- 2017(43525)
- 2016(23365)
- 2015(25496)
- 2014(24537)
- 2013(23879)
- 2012(21726)
- 2011(19412)
- 2010(19006)
- 2009(17325)
- 2008(16661)
- 2007(14221)
- 2006(12118)
- 2005(9869)
- 学科
- 济(97004)
- 经济(96907)
- 管理(68115)
- 业(66087)
- 企(54695)
- 企业(54695)
- 方法(48492)
- 数学(42940)
- 数学方法(42474)
- 中国(25912)
- 农(24016)
- 财(23231)
- 地方(21956)
- 业经(20770)
- 技术(19351)
- 贸(17420)
- 贸易(17412)
- 学(17399)
- 农业(16944)
- 易(16852)
- 环境(14896)
- 务(14889)
- 财务(14856)
- 财务管理(14824)
- 理论(14804)
- 制(14668)
- 企业财务(14124)
- 技术管理(13316)
- 融(13136)
- 金融(13135)
- 机构
- 学院(319551)
- 大学(317465)
- 济(129896)
- 管理(129054)
- 经济(127495)
- 理学(113708)
- 理学院(112457)
- 管理学(110545)
- 管理学院(109937)
- 研究(101779)
- 中国(74756)
- 京(64637)
- 科学(64264)
- 财(56550)
- 农(53283)
- 江(50128)
- 业大(50003)
- 所(48557)
- 中心(48034)
- 财经(46840)
- 研究所(44909)
- 经(42924)
- 农业(42193)
- 范(40608)
- 经济学(40361)
- 师范(40038)
- 北京(38281)
- 院(37610)
- 州(36787)
- 经济学院(36718)
- 基金
- 项目(233157)
- 科学(186426)
- 基金(172896)
- 研究(163076)
- 家(152396)
- 国家(151200)
- 科学基金(132293)
- 社会(107932)
- 社会科(102686)
- 社会科学(102661)
- 省(92973)
- 基金项目(92806)
- 自然(88162)
- 自然科(86289)
- 自然科学(86267)
- 自然科学基金(84779)
- 划(77654)
- 教育(75580)
- 资助(69636)
- 编号(62148)
- 创(52938)
- 重点(52644)
- 部(50613)
- 发(50060)
- 创新(48853)
- 成果(46515)
- 国家社会(45593)
- 科研(45304)
- 教育部(43773)
- 计划(43504)
- 期刊
- 济(128485)
- 经济(128485)
- 研究(83110)
- 中国(56321)
- 学报(51651)
- 科学(48495)
- 管理(46558)
- 农(45422)
- 财(42548)
- 大学(39276)
- 学学(37684)
- 农业(31000)
- 教育(27948)
- 技术(27296)
- 融(25463)
- 金融(25463)
- 财经(22578)
- 业经(22369)
- 经济研究(21338)
- 经(19374)
- 问题(18647)
- 业(17355)
- 科技(16745)
- 策(15575)
- 统计(15476)
- 技术经济(15421)
- 商业(15390)
- 版(15059)
- 资源(14878)
- 现代(13453)
共检索到441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福时 李文丹 万贤贤 高建平
文章构建实证回归模型,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选取企业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本、高校和研发机构数量、政府财政支持作为解释变量,选取技术引进资本存量、市场化程度、出口贸易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2004—2018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不同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贡献度不一致,在产业结构向第二产业调整优化的过程中,产业层面的创新要素人力资本和政府层面的财政支持仅在产业升级后期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研发资本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不显著;在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对产业结构升级贡献最大,人力资本和政府财政支持影响不显著,研发资本未能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产业技术实现阶段,协同创新要素包括人力资本水平、高校创新主体数量和政府财政支持均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龚勤林 郭帅新 龚剑
城市群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是有效识别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并以区域协同创新引导城市职能优化。本文立足既有文献,运用最小需求量法计算出城市基本职能比重,并结合基于纳尔逊法的麦克斯韦尔法对城市职能强度进行识别与分类。根据识别和分类结果,综合考量城市职能优势、规划定位、中心城市职能结构层次等因素,从协同创新的视角探讨城市职能识别方法与优化策略。实证分析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大中心城市职能优势不够突出,不能很好地带动城市群发展;各城市职能相异又具有相似性,部分城市职能状况与其规划定位不匹配;城市群的城市职能结构仍需继续优化和协同。优化路径包括:提升城市群三大中心城市的职能结构层次,增强辐射影响力;推动城市群其他城市依托有利发展条件形成合理职能分工;引导城市群各城市加强城市职能协同,等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戴姣兰
文章以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为研究对象,解析三大因素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机制;并在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的哈肯模型,对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驱动因素进行序参量识别。结果表明:创新比较优势(CIA)是2003—2012年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的序参量;整体而言,中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系统演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初步形成中心—外围的协同创新系统演化结构。
关键词:
中三角城市群 协同创新 序参量 哈肯模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丽 王晓燕 熊瑶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梦琦 胡树华 王利军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包含的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对这些城市在综合分析、区域分析和投影分析三方面进行效率评价,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较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湘鄂赣三省创新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部分未达DEA有效的城市主要是由于创新投入利用不充分导致产出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充分利用创新投入,促进创新产出提升;官产学研四位一体,全面推进创新活动;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资源柔性流动三条改进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李湘君
城市层级体系是技术等级系统的空间映射,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核心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城际创新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城市群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从空间、技术、经济3个维度,探寻邻近性作用于城市群创新系统的路径,及不同等级创新核心作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邻近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空间邻近、技术邻近、经济邻近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对创新溢出效应强度与方向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群创新政策协调性等方面拓展邻近效应作用空间,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创新产出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刚 杜德斌 李恒 戴其文
以专利申请总量为主要指标,采用地理集中指数和马尔可夫链方法,从时间、空间和地理临近性视角来分析2000~2014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呈现由高度集中向渐进式分散,由核心城市向外围城市缓慢扩散的演变趋势,出现高水平和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强化锁定,中低水平趋同俱乐部局部变动的趋势。(2)城市群城市创新类型发生空间转移与城市创新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城市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越小,发生转移的概率越高;反之,发生转移的概率越低;(3)邻域创新环境影响城市群城市创新差异的演变,地理临近性在低水平、中低水平城市创新类型表现不明显,而在中高水平城市创新类型显著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准 钟玉琪 张凡
文章基于2006—2021年城市间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群内和跨群两个层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合专利总量空间分布的“马太效应”显著,呈现低值区域包围中高值区域的“中心-外围”空间形态,区域内“一强众弱”特征明显。(2)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网络已形成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稳定“三角形”格局,但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武汉、长沙、南昌在整体网络中作为重要的创新枢纽有显著的资源辐射作用。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网络具有较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城市间协同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尚未形成密切的创新联系。(3)从跨群视角看,由于地理位置优势明显,现已构成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中心,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城市为主要合作对象的放射状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具有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随着跨群网络节点增多,网络密度波动较为明显,跨群专利合作创新网络稳定性整体弱于群内专利合作创新网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