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84)
- 2023(13454)
- 2022(11183)
- 2021(10111)
- 2020(8111)
- 2019(17806)
- 2018(17542)
- 2017(32489)
- 2016(17446)
- 2015(19287)
- 2014(18924)
- 2013(18469)
- 2012(17336)
- 2011(15740)
- 2010(16131)
- 2009(14975)
- 2008(14775)
- 2007(13647)
- 2006(12333)
- 2005(11506)
- 学科
- 济(72785)
- 经济(72689)
- 管理(58822)
- 业(57917)
- 企(47946)
- 企业(47946)
- 中国(25298)
- 技术(22836)
- 农(22683)
- 地方(21088)
- 方法(20892)
- 业经(20713)
- 财(19389)
- 制(19348)
- 数学(16731)
- 数学方法(16549)
- 农业(15572)
- 银(15159)
- 银行(15134)
- 行(14669)
- 技术管理(14535)
- 融(14472)
- 金融(14469)
- 体(13054)
- 贸(12586)
- 贸易(12570)
- 发(12519)
- 环境(12423)
- 学(12397)
- 易(12137)
- 机构
- 学院(247820)
- 大学(243291)
- 济(104080)
- 经济(101812)
- 管理(93622)
- 研究(88178)
- 理学(78680)
- 理学院(77809)
- 管理学(76741)
- 管理学院(76242)
- 中国(67763)
- 京(52455)
- 财(50794)
- 科学(50363)
- 所(43893)
- 江(41120)
- 中心(40028)
- 研究所(38898)
- 农(38434)
- 财经(38113)
- 经(34319)
- 北京(33703)
- 范(33427)
- 师范(33113)
- 业大(32916)
- 州(32570)
- 院(32457)
- 经济学(31203)
- 农业(29220)
- 省(28868)
- 基金
- 项目(158475)
- 科学(126471)
- 研究(123564)
- 基金(111941)
- 家(96076)
- 国家(95149)
- 科学基金(82342)
- 社会(79306)
- 社会科(75218)
- 社会科学(75205)
- 省(65561)
- 基金项目(58615)
- 教育(56757)
- 划(53399)
- 编号(50292)
- 自然(49031)
- 自然科(47910)
- 自然科学(47902)
- 自然科学基金(47065)
- 资助(43365)
- 成果(41595)
- 发(40198)
- 创(39599)
- 课题(37200)
- 重点(36378)
- 创新(36124)
- 制(35653)
- 部(34585)
- 发展(32938)
- 国家社会(32636)
- 期刊
- 济(129702)
- 经济(129702)
- 研究(81358)
- 中国(63663)
- 管理(40885)
- 财(39858)
- 农(38271)
- 教育(36324)
- 科学(33500)
- 学报(33086)
- 融(28031)
- 金融(28031)
- 大学(26614)
- 技术(26230)
- 农业(25958)
- 学学(24753)
- 业经(22838)
- 经济研究(20118)
- 财经(19201)
- 经(16702)
- 问题(15971)
- 科技(15176)
- 技术经济(14158)
- 业(13716)
- 坛(13225)
- 论坛(13225)
- 贸(12556)
- 现代(11853)
- 职业(11574)
- 商业(11476)
共检索到403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毛毅翀 吴福象
关键核心技术缺失是当前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紧要问题,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始于企业研发投入环节。本文基于对中国科技发展相关特征事实的梳理,以研发投入有效性不足为问题切入点,针对生产过程技术构建研发决策博弈模型,探讨激励企业研发投入的最优创新补贴方式,并以2010—2020年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一方面,创新补贴能够通过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促进实现技术突破;另一方面,虽然研发补贴和税收优惠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反馈机制,但其激励效果会因企业规模和所有制不同而产生差异。如果补贴方式和补贴对象不能精准匹配,则其产生的创新补贴激励空隙可能会阻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需要政府引导企业通过“三重投资”实现技术突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瑾 于妍惠
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主动战略选择。本文运用多案例分析方法,厘清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在对本土/国际双重创新网络嵌入演化的不同阶段,企业自身知识结构与组织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并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在逆向研发外包过程中,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阶段以及在国际创新网络嵌入的初级和高级阶段,企业知识宽度和深度及其探索式和利用式组织学习方式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在本土创新网络嵌入的高级阶段,企业探索式学习及其知识宽度和深度共同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条件组态,企业的知识宽度构成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核心条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肖苏阳 曾繁华 刘灿辉
构造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特征词库,利用文本分析法匹配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从专利数量和质量双重视角考察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了企业创新“量质并举”,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数字技术对企业创新赋能效应可通过研发投入、合作创新、渐进式知识转移和突破式知识获取四条中介机制予以实现。该赋能效应对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影响在市场监管较严、产权保护水平较高地区更优,不同行业集中度条件下存在显著分化。由此,企业需依托数字技术拓宽现有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身创新核心竞争优势;政府应着力优化制度监管和服务保障体系,梯度式培育创新主体和数字平台,打造良好数字创新生态。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姜超
大学教师发展制度创新存在政府主导和教师主导的"双重路径"。当前,这两条路径都面临"单主体"困境,主体间合作不足,无法有效实现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之间的平衡。为此,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创新需要由单主体单向度推进模式向多主体协作模式转变,以激发教师的学术生产力为目标,整合多重制度逻辑,最终实现制度环境的整体提升。在制度创新的实践中必须首先推进学术组织及学术职业的有序分化,以此为前提在高校层面实施组织变革,关照大学教师的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整个制度体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大学教师发展 制度创新 主体 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瑾 王雪娇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装备制造企业在前沿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逆向研发外包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有效途径。然而,实践中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因此,有必要厘清通过逆向研发外包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本文采用多案例扎根理论的方法归纳了研发合作、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三种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构建了装备制造业突破性技术创新作用机理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27家典型案例企业数据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得到了不同逆向研发外包方式下,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多重因果路径。研究发现,通过研发合作方式进行逆向研发外包无法在短期内帮助企业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而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海外并购方式开展逆向研发外包的企业则有4条路径可以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其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开展逆向研发外包,利用式学习是突破性技术创新发生的核心条件;而通过海外并购开展逆向研发外包,探索式学习则是突破性技术创新产生的核心条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存在3个前因要素组态使得基于海外并购的逆向研发外包未能取得企业所预期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树斌 侯博文 李彦昭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高度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征、新趋势。然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解析、系统构成、动力机制等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框架。从系统论视角,依据“理论阐释—要素机制—创新逻辑—路径突破—政策启示”的分析逻辑对新质生产力系统进行解析。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从系统论要素视角,解析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构成特征;从系统论结构视角,探明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的动态机制;从系统论功能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系统创新体系的四个维度及其功能目标。此外,在系统环境效应下,基于“输入—系统—输出”执行逻辑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二四八”模式;进而立足系统控制目标,提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路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鑑民
研究浙江区域经济运行模式所提出的变革要求,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市场化的有效配置是浙江高职直面未来的战略选择。契合高职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突破单纯以技能培训的狭窄范围,在重视岗位技能培养的同时,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应是现阶段推进浙江高职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要求。鉴于如此,结合浙江部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运行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海运
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是知识积累、知识转化和知识创新相结合的产物,加强知识管理对实现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企业必须对已经积累的知识予以管理,提高将不同来源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并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的获取、整合、扩散、创新这四个层面揭示了企业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知识积累机制。知识的存量、增量和质量不断增强并转化成企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能量揭示了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知识转化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完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知识管理能力培育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卿 陈宇科
梳理了环境规制工具、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2008—2018年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工具、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与联合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这两类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直接管制型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经济激励型规制强度、研发补贴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2)从全国层面看,研发补贴对直接管制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研发补贴与经济激励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交互效应。(3)对于东部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研发补贴与经济激励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对于中西部非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管制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弱,研发补贴对直接管制型规制绿色创新激励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较强。
关键词:
环境规制工具 研发补贴 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文卿 陈宇科
梳理了环境规制工具、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以2008—2018年中国工业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工具、研发补贴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与联合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这两类影响的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直接管制型规制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负相关,经济激励型规制强度、研发补贴强度与绿色技术创新显著正相关。(2)从全国层面看,研发补贴对直接管制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正向调节效应,研发补贴与经济激励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存在正向交互效应。(3)对于东部沿海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研发补贴与经济激励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对于中西部非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接管制型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弱,研发补贴对直接管制型规制绿色创新激励效应的正向调节作用较强。
关键词:
环境规制工具 研发补贴 绿色技术创新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马德秀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攻坚期,成绩有目共睹。《201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权威公布,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排名第29位,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但是,在创新制度(包括监管环境、商务环境等)、市场成熟度(包括信贷、投资等)等方面,与全球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差距仍较大。实际上,就整个社会经济系统而言,"创新驱动乏力"仍是转型阶段的严峻挑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未伴随着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从而无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邵云飞 党雁 王思梦
基于"互联网+"大背景,跨界创新成为实现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通过现有文献分析,构建了跨界创新在突破性技术创新模糊前端的作用模型,并运用案例研究法,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对模型进行释义。研究表明,跨界创新在突破性技术创新模糊前端起到重要作用,跨界创新可分为跨界搜索与跨界合作,跨界搜索有助于创意搜集和创意筛选,识别突破性技术创新机会;跨界合作有助于提升研发效率和成功率;跨界搜索与跨界合作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突破性技术研发成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李玉花 简泽
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文提出并检验了一个独特的创新与技术变迁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市场与企业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创新模式:在市场稳定时期,企业利用和改进现有的技术范式,连续的渐进式创新成为技术进步的源泉,同时,也造成了企业在技术上的路径依赖;在市场不稳定时期,企业间的矛盾和动态竞争破坏了现有的技术范式,造成了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而推动了企业不连续的颠覆式创新和技术范式的革命。因此,技术进步是在这两种创新模式的循环交替中实现的,而市场不稳定时期的矛盾与创造性破坏的动态竞争是企业从路径依赖的渐进式创新向颠覆式创新转变的关键驱动力量。这个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熊彼特理论在分析创新问题时的局限,进而提供了一个更具包容性和一般性的马克思主义创新与技术变迁理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陶爱萍 王涛
在分析逆向技术标准锁定形成机理及其负面效应的基础上,从开源创新的特征和内在机制入手,探索开源创新对逆向技术标准锁定的突破机制。结果表明:开源创新的用户参与机制、个人—集体联合机制以及多重激励机制是突破逆向技术标准锁定的关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宏起 田莉 武建龙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重大技术突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本文运用模块化理论思想,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内涵与模块化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外围模块→核心模块"路径、"核心模块→架构规则"路径和"架构规则→核心模块"路径,并以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大飞机产业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为例论证路径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突破性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