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36)
- 2023(15160)
- 2022(12466)
- 2021(11627)
- 2020(9712)
- 2019(21808)
- 2018(21502)
- 2017(40701)
- 2016(21993)
- 2015(25140)
- 2014(24548)
- 2013(23739)
- 2012(21588)
- 2011(19383)
- 2010(19698)
- 2009(18769)
- 2008(18939)
- 2007(17104)
- 2006(15238)
- 2005(14325)
- 学科
- 济(91861)
- 经济(91720)
- 业(90519)
- 企(83353)
- 企业(83353)
- 管理(82704)
- 方法(35586)
- 财(31623)
- 业经(31556)
- 中国(28936)
- 农(28701)
- 数学(26909)
- 数学方法(26719)
- 制(24850)
- 务(22100)
- 财务(22067)
- 财务管理(22036)
- 技术(21467)
- 企业财务(20844)
- 农业(19648)
- 贸(18622)
- 贸易(18605)
- 易(18189)
- 理论(18001)
- 体(17993)
- 划(17320)
- 策(17237)
- 银(16724)
- 银行(16713)
- 和(16476)
- 机构
- 学院(307925)
- 大学(307277)
- 济(136799)
- 经济(134332)
- 管理(122599)
- 理学(104060)
- 理学院(103047)
- 管理学(101828)
- 管理学院(101226)
- 研究(101187)
- 中国(83136)
- 财(67048)
- 京(64853)
- 科学(53828)
- 财经(51643)
- 所(48508)
- 江(47846)
- 经(47019)
- 中心(45657)
- 农(43356)
- 研究所(42795)
- 经济学(42159)
- 北京(41697)
- 财经大学(38091)
- 范(37960)
- 经济学院(37782)
- 业大(37780)
- 师范(37686)
- 州(37325)
- 院(36534)
- 基金
- 项目(192680)
- 科学(155410)
- 研究(150418)
- 基金(141156)
- 家(119489)
- 国家(118418)
- 科学基金(104382)
- 社会(99483)
- 社会科(94417)
- 社会科学(94393)
- 省(74696)
- 基金项目(73636)
- 教育(69588)
- 自然(62580)
- 划(61553)
- 自然科(61230)
- 自然科学(61216)
- 编号(60277)
- 自然科学基金(60237)
- 资助(56376)
- 成果(50076)
- 创(46115)
- 部(44453)
- 重点(43072)
- 制(42945)
- 课题(42497)
- 创新(42150)
- 发(42036)
- 国家社会(41736)
- 业(40052)
- 期刊
- 济(159891)
- 经济(159891)
- 研究(102137)
- 中国(72494)
- 财(56886)
- 管理(53960)
- 农(42027)
- 教育(41605)
- 科学(38685)
- 学报(36707)
- 融(33289)
- 金融(33289)
- 大学(31477)
- 技术(29404)
- 农业(28810)
- 学学(28195)
- 财经(27253)
- 业经(26513)
- 经济研究(25947)
- 经(23707)
- 问题(20165)
- 业(18663)
- 贸(18346)
- 技术经济(17477)
- 世界(16950)
- 国际(16147)
- 现代(15263)
- 会计(14940)
- 财会(14859)
- 科技(14688)
共检索到4907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宗晓华 洪银兴
创新范式的现代转型提出了大学与企业参与协同创新并不断提升协同层次的要求。创新协同的关键是大学和企业在创新能力中形成动态互补结构,在驱动产业创新中发挥乘数效应。近期我国大学知识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大学与企业之间出现较大的知识势差。我们应正视我国企业内部研发不足的现实,通过强化创新竞争机制以及政府积极干预,激励企业提升参与协同创新的能力和深化大学体制创新。
关键词:
创新范式 大学 企业 协同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包进
在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其在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形式等方面都面临着全新变革。高等院校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势必要改变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受制于现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均衡性,单纯依靠高等院校自身实现转型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如何引入和利用好外部资源,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对目前高等院校转型具有现实意义。可从企业发展视角研究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建构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 企业 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罗兴鹏 张向前
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是国家"2011计划"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梳理有关企业、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而构建了福建省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协同创新机制及其具体运作模式,包括外部动力机制(产学研协同机制)和内部动力机制(集群创新网络协同机制)及其具体运作。
关键词:
福建省 民营企业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贺定修 黄玲青 涂用军
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要求,高职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机制的创新。文章在协同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机构管理协同机制、利益分享协同机制、人力资源协同机制、项目开发与技术服务协同机制、实习就业与创业协同机制、教研资源协同机制等方面对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进行了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协同创新 机制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正 赵伟民
高校、校外科研机构和企业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要素。德国激励和支持大学与校外科研机构或企业建立新型的协同合作机制。"ARENA2036"计划创新性强,着眼长远,有一定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正国
随着我国创新活动不断渗透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某个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高水平大学具有学科综合、人才荟集、研究力量密集等优势,作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源头,在协调创新链条中的作用日渐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周翔宇 张阳 唐震
欧洲企业网络(EEN)是目前全球最大、影响最广、较为成熟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平台。结合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本文从源创新、流创新和始创新相关理论的视角,从组织结构和协同创新机制两个方面解构欧洲企业网络(EEN),深入挖掘其提升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新一代引擎的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烽 陈石斌 蔡翔 高阳
基于添加空间变量的Romer研发模型,从地理邻近性、经济相似性与绩效接近性三个方面构建了空间权重矩阵,利用2006—2014年的省际大学—企业的联合发明专利等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相似的空间外溢要略高于地理邻近效应;研发资本与人力资本投入在协同创新中产生明显的"空间外溢",其中人力资本投入对周边地区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影响最显著;此外,市场化程度与教育投入力度等因素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活动存在积极的影响,而金融环境与知识产权保护对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水平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政府还需加大对研发经费、高素质人力资本和教育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绩效和各区域创新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军 朱先奇 张琰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中小企业集群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而协同创新是中小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首先对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活动的核心主体进行了界定;然后对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间关系与功能进行了简要描述;接着从狭义上的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对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协同创新过程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论断;分别构建了基于中小企业和大学及科研机构两方的竞合博弈模型、基于创新创造和风险承担及资源投入三因素的改进夏普利值法分配模型,同时对合作契约达成条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索超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云模型理论进行了实例验证,以期为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云模型 军民融合 协同创新 评价体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华兵 刘芳
在多分部的大型企业中,由于各分部间行为的相互影响,导致使用单一会计指标对分部经理业绩评价会出现种种缺陷,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契约来激励各个分部经理,以实现分部间的战略协同创新是企业在成长壮大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一难题,文章研究了将非财务指标融入分部经理激励契约对促进分部间战略协同的作用。研究表明,多期动态并存在学习效应的情形下,分部经理激励契约中融入非财务指标能弥补激励契约中单一会计指标的缺陷,并有效促进分部经理间的战略协同创新。
关键词:
非财务指标 分部经理 战略协同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胡昌送 张俊平
协同创新的本质是组织内外协同开展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新知识生产范式条件下知识生产的跨学科、多主体和应用导向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协同创新,并指引着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目标任务、组织结构和制度设计改革的方向。在新知识生产范式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必须明确技术开发和实践为核心的协同目标任务,建立专业——专业集群——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链条、提升知识生产能力,在政府、院校和协同组织三个层面建立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搭建开放、多元的协同创新组织平台,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松
应用技术类型高校与研究型大学共同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其基本架构包括驱动机制(激励机制和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运行方式与运行手段)、调控机制(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供给机制与组织机制)。保障高校协同创新机制顺利运行,合作双方应提高认知,做好顶层设计与模块构建;确立双方的权利及义务,完善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对接、事务协商的部门与平台;政府加强引导,协调促成,积极扶持。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何龙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是全面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条件。立足我国高校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现状,辨明目前高校在协同创新中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围绕这四个主要问题,构建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项目甄选机制、动力与保障机制及"四大主体"协同运行机制组成的高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关键词:
高校 政产学研 协同创新机制 构建路径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何春明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提出,创新的价值再次被社会所关注和认可。本文从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及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角度对如何开展协同创新进行了分析,结合协同创新的特点,分析当前影响协同创新的因素,最终通过机制的构建来实现政产学研的有效协同。
关键词:
政产学研 高职院校 协同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