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31)
- 2023(17182)
- 2022(14253)
- 2021(13089)
- 2020(10665)
- 2019(24253)
- 2018(24208)
- 2017(45378)
- 2016(24678)
- 2015(27551)
- 2014(27691)
- 2013(26852)
- 2012(24542)
- 2011(22029)
- 2010(21927)
- 2009(19782)
- 2008(19162)
- 2007(16973)
- 2006(14654)
- 2005(12608)
- 学科
- 济(95099)
- 经济(94996)
- 管理(76327)
- 业(72831)
- 企(61342)
- 企业(61342)
- 方法(42624)
- 数学(36010)
- 数学方法(35510)
- 农(26507)
- 中国(25992)
- 业经(25486)
- 技术(23924)
- 财(23641)
- 学(22353)
- 理论(18900)
- 地方(18373)
- 农业(18311)
- 制(17894)
- 贸(16183)
- 贸易(16173)
- 易(15704)
- 和(15640)
- 银(15292)
- 银行(15230)
- 技术管理(14789)
- 产业(14769)
- 务(14732)
- 环境(14654)
- 财务(14652)
- 机构
- 大学(348087)
- 学院(347333)
- 管理(139802)
- 济(132056)
- 经济(128993)
- 理学(121539)
- 理学院(120170)
- 管理学(118030)
- 管理学院(117382)
- 研究(113491)
- 中国(82809)
- 京(74311)
- 科学(72529)
- 财(59306)
- 农(57723)
- 所(56144)
- 业大(54277)
- 中心(52106)
- 研究所(51548)
- 江(50907)
- 财经(47736)
- 范(47073)
- 师范(46573)
- 北京(46374)
- 农业(45356)
- 经(43444)
- 院(41628)
- 州(41302)
- 技术(40616)
- 经济学(38733)
- 基金
- 项目(244477)
- 科学(192645)
- 研究(180117)
- 基金(175595)
- 家(153664)
- 国家(152345)
- 科学基金(131272)
- 社会(112205)
- 社会科(106364)
- 社会科学(106337)
- 省(97563)
- 基金项目(93216)
- 自然(85089)
- 自然科(83148)
- 自然科学(83128)
- 教育(83121)
- 自然科学基金(81639)
- 划(81526)
- 编号(73929)
- 资助(70449)
- 成果(59967)
- 重点(54506)
- 创(54453)
- 部(52666)
- 发(51915)
- 课题(51086)
- 创新(50132)
- 科研(46228)
- 国家社会(46086)
- 项目编号(46000)
- 期刊
- 济(141212)
- 经济(141212)
- 研究(98192)
- 中国(70004)
- 学报(57407)
- 科学(51864)
- 管理(51789)
- 农(51562)
- 教育(46602)
- 财(44488)
- 大学(43249)
- 学学(40310)
- 农业(36138)
- 技术(34089)
- 融(25290)
- 金融(25290)
- 业经(24217)
- 财经(22324)
- 经济研究(22293)
- 图书(22203)
- 科技(20033)
- 经(19125)
- 业(19081)
- 技术经济(18308)
- 问题(17756)
- 版(16430)
- 理论(16302)
- 坛(15766)
- 论坛(15766)
- 现代(15217)
共检索到500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云昭 张红兵
创新联合体是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型创新组织形态,数字技术为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创新联合体知识转移过程以及数字技术、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和融通创新文化等情境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视角下创新联合体的知识转移能够实现转移主体的知识交流融通和知识量增加;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可通过增强知识转移意愿和完善转移渠道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融通创新文化可提升知识转移意愿进而促进知识转移;数字技术通过降低知识内隐性、提升知识数字化和优化转移渠道正向驱动知识转移,同时,通过增加知识复杂性阻碍知识转移,但总体表现为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雪春 佘雅月
创新联合体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有效组织形式。识别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影响因素,实现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是有效发挥创新联合体作用的关键,但已有文献对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影响因素的识别尚不清晰。从系统角度出发,基于多主体说理论模型,从主体、客体、介体、环体4个方面分析提炼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16个影响因素,采用二元语义-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DEMATEL)方法对各因素的因果类别和重要程度展开深入研究,辨析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的原因组因素和结果组因素,并综合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得分,以此识别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其中知识共创平台是最重要的原因因素,知识共创绩效是最重要的结果因素,而知识存量水平、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创绩效、知识共创平台、数字技术工具、网络结构、政策制度是关键因素。鉴于此,要通过有效利用数字化工具、搭建知识共创平台,以及强化政府赋能营造优良知识共创环境,以提高创新联合体知识共创效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岩 赵希男 冯超
基于创新联合体结构特征,构建多寡头三阶段研发博弈模型分析纵向技术溢出无协同决策、横纵技术溢出无协同决策、横纵技术溢出有协同决策三种合作研发策略。结果表明,提高纵向技术溢出程度,是创新联合体改善中小企业研发绩效,以及领军企业均衡利润的基础手段。增加横纵双向技术溢出,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研发绩效和领军企业利润水平。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行业,横纵技术溢出有协同决策研发策略则可以提高创新联合体的整体利润。
关键词:
创新联合体 技术溢出 合作研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操友根 任声策 杜梅
以上海市2015—2019年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为研究样本,总体研判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发展趋势,从创新主体规模、牵头企业性质和技术领域分布3个维度刻画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剖析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区域合作网络与机构合作网络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合作网络向复杂化、综合性方向演化;合作网络发育程度存在行业异质性;创新主体之间合作呈现不均衡性,企业与高校占据核心层主要地位,科研院所作用逐渐弱化;国有企业牵头合作创新占据大多数,民营企业占比处于较低水平。研究建议提出应从主体构成及区域分布、协同水平、产业布局、牵头企业性质方面持续巩固与加强,以发挥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在市场需求、集成创新和组织平台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创新联合体 科技进步奖 合作网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苗泽宇 神源一也
创新联合体是开展联合创新、提升物流企业技术能力,进而实现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从内外部关系嵌入的角度出发,以物流企业为研究对象,引入组织学习这一中介变量,构建了“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组织学习-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中,强、弱关系嵌入均有利于增强组织学习和物流企业技术能力,且强关系嵌入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弱关系嵌入;组织学习能够促进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并在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与物流企业技术能力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骏 仲伟周 陈燕
首先从知识接受者的心理层面将知识转移成本的概念界定为知识接收者自身感受到的知识接收、寻找、或者吸收的难度。其次,提出了在个人层次的知识转移中,知识的隐含性,知识距离,物理距离和职位距离以及信任是影响知识转移成本的主要因素。最后,通过文献分析及理论演绎得出知识隐含性、知识转移双方的物理距离或职位距离与知识转移成本成正相关关系,而转移双方的知识距离、接收方对转移方的信任则与知识转移成本成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
知识转移成本 知识转移情境 知识接受者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尹西明 陈泰伦 陈劲
军民融合是协同推进国防事业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巩固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核心议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强化科技安全、保障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纽带。针对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面临的新挑战与新使命,基于使命驱动型创新和整合式创新理论,提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系统解析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和典型特征,构建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基本架构,探讨强化军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和整合式创新,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和场景化应用,以科技安全支撑经济、国防和新型国家安全的过程逻辑。提出以军民融合创新联合体为抓手,健全国家安全体系,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与对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曹倩 尹西明 陈劲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构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模式新机制提出新要求。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创新联合体这一“新质载体”的作用,成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议题。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提出创新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引领—市场导向—场景驱动”三维理论框架,进一步集合AI产业创新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典型实践案例,提炼出加快培育先导能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创新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揭示创新联合体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和路径,为国家和各地区高效协同统筹布局产业创新联合体,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艳芳 顾青瑶
行业技术攻关以及技术产业化都无法离开创新联合体,如何有效提高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水平成为亟待探明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智慧集群平台为解决创新联合体的运营效率提供可行方案,因此有必要研究智慧集群平台如何赋能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对智慧集群平台的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获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发展现状变量,分别获得4个范畴以及3个范畴,将得到的概念与范畴指标化,再通过问卷研究证明了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最后提出优化路径,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孙冰梅 尹西明 陈劲 孙德强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议题,然而鲜有研究关注创新联合体驱动人工智能领域智能计算等“大国智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机制。本文立足数字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需求,基于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创新联合体视角,以智能计算领域以创新联合体形式培育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江实验室为例,采用探索性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从“资源汇聚—主体协同—人才激励—成果转化—生态融通”多维度深入分析了之江实验室及其牵头“创新联合体的联合体”驱动智能计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过程和机制保障,并进一步提炼了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同题共答”理论框架和机制。本研究作为首个以国家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的纵向单案例学术研究,为数字时代瞄准国家使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潘东华 彭凡
[目的/意义]知识转移是技术创新联盟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多习惯于将联盟主体同一化,然而现实的联盟成员之间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知识转移策略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即使同一主体的转移策略也会动态变化,研究主体知识转移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升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绩效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根据联盟主体转移策略调节依据的不同对主体进行分类,并采用有限状态机定义基于不同策略的状态转移矩阵,建立契合联盟主体动态反馈行为的技术创新联盟知识转移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联盟中不同知识转移系数的主体数量在联盟合作初期变化较大,并伴随合作的深入而趋于稳定;联盟主体知识转移系数的调节周期越长,知识转移效果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亚兵 游肖迪 赵振
文章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从创新联合体内、外部视角出发,以中小企业为研究主体,通过对418份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创新联合体内、外部关系嵌入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并检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创新联合体内部关系嵌入和外部关系嵌入中,强、弱关系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负向调节内、外部弱关系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但由于高情感承诺社会关系的影响,内、外部强关系嵌入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受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羽飞 孙祺 李桂荣 原长弘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是中国产学研实践的最新模式,是中国式创新在产学研方面的深刻体现,但学术界对这一新现象关注不足,难以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情景下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鉴于此,以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这一中国产学研新实践现象为切入点,按照“概念衍生—特征类型—推进路径”分析框架进行逐层解构。首先,梳理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政策演进和研究脉络,廓清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概念内涵与外延;其次,归纳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特征,并基于主导组织视角总结出4类典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再次,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型创新联合体建设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最后,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整合框架,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创新联合体研究,并为中国政产学研各方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煜华 刘洋 胡瑶瑛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知识转移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提高创新效率和联盟成员保持长期稳定共生状态的重要方式。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主体关系和知识转移方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方程构建技术创新联盟内企业和科研院所知识转移模型,分析其知识转移的稳定性及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以及建立知识转移的共生界面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稳定知识转移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知识转移策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操友根 任声策 杜梅
在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新时代背景下,研究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对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0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数据构建合作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上海市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网络的结构演化特征与创新主体特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从第一阶段到第三阶段,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网络向连通更为发达、联系更为紧密的方向演化发展;核心创新主体数量日益增加、地位愈加突显;电力、建筑等传统领域发展出超大规模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逐渐形成“六棱体”区域合作网络,但各地区在区域合作中的影响力不同;企业—高校、企业—企业成为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网络的主要模式。研究结论对政府制定科技政策、促进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网络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