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6)
- 2023(6601)
- 2022(5446)
- 2021(4993)
- 2020(3900)
- 2019(8560)
- 2018(8364)
- 2017(15149)
- 2016(7555)
- 2015(7773)
- 2014(7456)
- 2013(7127)
- 2012(6466)
- 2011(5811)
- 2010(5722)
- 2009(5191)
- 2008(4795)
- 2007(4509)
- 2006(3782)
- 2005(3311)
- 学科
- 济(31732)
- 经济(31716)
- 管理(27558)
- 业(26577)
- 企(23945)
- 企业(23945)
- 技术(14716)
- 技术管理(11789)
- 地方(11168)
- 方法(10099)
- 中国(8903)
- 业经(8779)
- 数学(8110)
- 数学方法(8028)
- 农(7387)
- 地方经济(7162)
- 理论(5922)
- 学(5406)
- 划(5398)
- 农业(5331)
- 产业(5283)
- 环境(5272)
- 财(5255)
- 贸(5236)
- 贸易(5231)
- 和(5141)
- 易(5033)
- 制(4997)
- 融(4778)
- 金融(4776)
- 机构
- 学院(104441)
- 大学(102144)
- 管理(44056)
- 济(41365)
- 经济(40510)
- 理学(38505)
- 理学院(38063)
- 管理学(37531)
- 管理学院(37303)
- 研究(32472)
- 中国(23801)
- 京(20642)
- 科学(20085)
- 财(17012)
- 江(15936)
- 中心(15536)
- 范(15210)
- 师范(15109)
- 所(14602)
- 财经(13875)
- 研究所(13452)
- 州(13012)
- 业大(12727)
- 院(12576)
- 经(12559)
- 北京(12549)
- 商学(12167)
- 师范大学(12047)
- 商学院(12025)
- 经济学(11930)
- 基金
- 项目(76107)
- 科学(63237)
- 研究(58426)
- 基金(55390)
- 家(47733)
- 国家(47351)
- 科学基金(42751)
- 社会(38899)
- 社会科(36970)
- 社会科学(36965)
- 省(32251)
- 基金项目(30194)
- 教育(26806)
- 自然(26783)
- 自然科(26257)
- 自然科学(26253)
- 划(26182)
- 自然科学基金(25798)
- 编号(23432)
- 创(22839)
- 创新(20192)
- 资助(19462)
- 发(17876)
- 成果(17654)
- 重点(17246)
- 课题(16377)
- 国家社会(16146)
- 部(15828)
- 规划(14845)
- 项目编号(14728)
共检索到150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攸立 费雪雪
创新网络形成后,区域内各创新主体的R&D支出与其他主体的行为息息相关,其R&D支出的总和在宏观上表现为区域R&D支出的核心内容。以此为背景,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构建数学模型,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9年的30个省市样本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区域R&D支出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创新网络背景下,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开放度以及技术引进等因素与区域R&D支出水平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递减;政府投入负向影响区域R&D支出,但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并不高。研究成果对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创新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延禄 杨嘉琪 杨乃定 刘茹玥
从结构抗毁性和功能抗毁性两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改进的AHPCRITIC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采用TOPSIS方法对长江经济带3个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的抗毁性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创新网络抗毁性水平最强,成渝城市群次之,中游城市群最低;随着时间推移,长三角城市群的抗毁性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从结构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持续增强,成渝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呈现“V”型增强趋势但增幅较小;从功能抗毁性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中游城市群均呈现“V”型增强趋势,而成渝城市群呈现“V”型减弱趋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张雪青
在对区域物流网络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区域物流发展的实际状况,综合考虑物流能源消耗因素,阐述了节能背景下区域物流网络构建内涵。分析了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产消费、物流基础设施水平、信息化程度、综合能耗水平五方面设计了区域物流网络节点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浙江省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思路及布局,对促进区域物流网络优化及行业节能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区域物流 能源消耗 物流网络 节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国庆 曾刚 顾娜娜
受1990年代末期"社会转向、文化转向、制度转向"思潮影响,近年来,有关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延伸。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从知识、网络、学习、创新等4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网络特征、空间属性和动态演化等问题的探讨。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地理学者文献的梳理,从创新网络的结构、邻近性、网络演化等3个方面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研究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简要评价并提出了未来深化研究的初步建议。
关键词:
经济地理学 区域创新网络 研究综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童昕,王缉慈
本文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业已形成的集聚优势,建立本地创新网络是此类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而全球化联系对提高本地创新网络的学习能力和协同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并以深圳、东莞为例,分析了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聚区域的发展阶段和方向。
关键词:
全球化 集聚 本地创新网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宋慧勇
文章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背景,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变迁。区域协调是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则是手段与路径。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经济联系与空间依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互通完善区域协同发展通道网络,完善要素共享市场体系奠定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以创新协同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主线,实现生态治理联动形成的外部协同动力,并以此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有效推动不同类型区域共赢式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
区域协调 要素共享 创新协同 生态治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宋慧勇
文章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背景,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再到协同发展的政策取向变迁。区域协调是发展目标,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则是手段与路径。在比较优势发生动态变化、区域发展经济联系与空间依赖客观存在的基础上,通过互联互通完善区域协同发展通道网络,完善要素共享市场体系奠定区域协同发展基础,以创新协同促成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为主线,实现生态治理联动形成的外部协同动力,并以此构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创新的基本框架,有效推动不同类型区域共赢式发展的实现。
关键词:
区域协调 要素共享 创新协同 生态治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佘茂艳 王元地 杨雪
以2009~2012年区域间专利许可表征区域创新网络,以专利许可为创新输出,被许可为创新输入,探讨输出和输入网络特征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合社会网络和回归分析法,从中间度、结构洞、聚类系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输出网络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有积极正向作用,聚类系数呈现负向影响,中间度与聚类系数正向调节结构洞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创新输入网络中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是负向影响,聚类系数影响不显著,但中间度和结构洞的交叉项对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中间度与结构洞负向调节聚类系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建议及对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叶斌 陈丽玉
本文将区域创新网络看作是一个各类创新主体在其中相互竞争和合作,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进而获得创新产出的共生系统,并利用网络DEA模型将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多阶段生产过程模型化,考察区域创新网络的共生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和科技水平较高地区;(2)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的区域创新网络,少数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属于连续共生,间歇共生是发生得最多的区域创新网络共生模式,点共生只存在于少数几个省份的区域创新网络中。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共生效率 网络DEA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蒋舒阳 庄亚明
制造业虚拟化转型背景下,双重创新网络的作用有待探索。运用多主体建模仿真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考察双重创新网络对区域制造集群创新网络及其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区域创新绩效"缓慢—加快—稳定"的演化过程,虚拟网络嵌入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加快—稳定"的特征。同时,进一步考察技术动态性对此造成的冲击,发现在不同技术动态性环境下,虚拟网络均有助于改善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最后,仿真结果显示,鉴于虚拟化程度不同,创新绩效涌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南京江宁开发区制造业相关数据进行探索,发现在高技术动态条件下虚拟化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而低技术动态条件下呈正相关,从而为制造企业如何在虚拟化转型过程中兼顾两种异质创新网络提供一些思路。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艳梅 于佳丽
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典型形式。科技园创新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织就。网络内各种作用机制的存在将离散的个体联结起来,这种作用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导致了园区内创新的非线性。区域创新网络的层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和辅助支撑层,各层级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园区的创新。
关键词:
科技园 创新能力 网络层级 作用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季小立 浦玉忠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进人才流动和区域平衡、发展和集聚本地产业/企业、保护知识产权等政策综合运用,发挥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在制造业服务化人才支撑不足的背景下培育业态发展新动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波 吴佩
本文针对数字化背景下区域创新体系价值创造和获取模式如何发生改变、中国情境下多方参与的创新主体如何实现协同治理的现实问题,构建数字化背景下区域分布式创新体系,从宏观环境、创新网络和微观主体三个层次塑造区域分布式创新价值共创网络。并结合中国转型经济“强政府、大市场”的独特性,进一步探索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的结合,基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实现多主体协同治理,打造“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高水平区域分布式创新体系,构筑基于中国国情和数字化背景的跨层次整合创新理论,重构区域创新范式,旨在为我国区域创新在数字化空间的竞争优势构建和转型建立一个理论框架。构建区域分布式创新体系,应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在产业和制度方面的引导作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孙蕊 王雅涵
为发挥财政部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支持计划学员的引领作用,自2017年起,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开始举办"领军西部行"公益活动。2018年5月14日,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委托,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主办,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瑞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中注协"送教西部"活动,主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合作",本次培训班上,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创新组织了全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会计服务 区域经济合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季小立 浦玉忠
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围绕服务化创新转型,纷纷加大供给侧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和实施管理"跟进"。江苏已经积聚了相当数量的创新人才;人才结构具有年轻化和学历层次高等特点;江苏人才政策体系比较完善,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也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人才地区分布不均衡等不利因素。本文分析人才集聚驱动创新的自我增强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内生增长效应。运用《江苏统计年鉴(2015)》等相关统计数据,测度了江苏人才集聚综合引力水平、人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净收益效应、人才集聚作用于区域科技创新的数量机制,提出通过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