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12)
- 2023(9164)
- 2022(7312)
- 2021(6837)
- 2020(5276)
- 2019(11436)
- 2018(10961)
- 2017(19888)
- 2016(10323)
- 2015(11210)
- 2014(10356)
- 2013(9853)
- 2012(8814)
- 2011(8006)
- 2010(7962)
- 2009(7188)
- 2008(6819)
- 2007(6320)
- 2006(5390)
- 2005(4725)
- 学科
- 济(41104)
- 经济(41076)
- 管理(35827)
- 业(33957)
- 企(30421)
- 企业(30421)
- 技术(16482)
- 方法(13474)
- 地方(13063)
- 技术管理(12790)
- 中国(12677)
- 业经(12410)
- 农(10776)
- 数学(10429)
- 数学方法(10275)
- 理论(8660)
- 地方经济(7977)
- 农业(7881)
- 学(7813)
- 财(7530)
- 划(7523)
- 制(7260)
- 和(7193)
- 产业(6892)
- 银(6707)
- 银行(6699)
- 贸(6592)
- 贸易(6586)
- 融(6556)
- 金融(6553)
- 机构
- 学院(140924)
- 大学(138432)
- 管理(58736)
- 济(55750)
- 经济(54542)
- 理学(50925)
- 理学院(50326)
- 管理学(49612)
- 管理学院(49303)
- 研究(44395)
- 中国(32825)
- 京(28146)
- 科学(26806)
- 财(23943)
- 江(21674)
- 中心(21211)
- 范(20861)
- 师范(20717)
- 所(20136)
- 财经(19163)
- 研究所(18431)
- 州(17661)
- 经(17410)
- 北京(17222)
- 业大(16925)
- 院(16777)
- 经济学(16540)
- 师范大学(16522)
- 技术(16109)
- 农(15653)
- 基金
- 项目(101176)
- 科学(83605)
- 研究(79066)
- 基金(73199)
- 家(62854)
- 国家(62306)
- 科学基金(55833)
- 社会(52436)
- 社会科(49829)
- 社会科学(49821)
- 省(42001)
- 基金项目(39278)
- 教育(36481)
- 划(34450)
- 自然(33703)
- 自然科(33048)
- 自然科学(33043)
- 编号(32730)
- 自然科学基金(32482)
- 创(28088)
- 资助(26067)
- 成果(26056)
- 创新(25115)
- 发(23483)
- 重点(22880)
- 课题(22669)
- 国家社会(22032)
- 部(21352)
- 项目编号(20866)
- 制(20124)
共检索到2066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兆奎 郭彬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易伟义 余博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健
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提供一个解决区域问题的崭新视角。基于这一视角,本文在明晰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区域创新网络的现实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旨在唤起人们对区域创新网络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来解决区域“顽疾”,实现区域统筹发展。文章最后初步讨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路径选择问题。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现实效应 路径选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圣云 王振翰 姚行仁
选取1998~2017年全国31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中国各省域的创新能力,揭示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1998~2017年各省域的创新能力均有明显提升,但不同省域之间的创新能力仍有明显差距且呈逐渐扩大趋势。在四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的创新能力最强,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已被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超,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高于西部地区;(2)在省域创新能力耦合网络演化过程中,耦合网络的密度与强度都有明显增强,极化特征明显,耦合网络空间范围向东部和中部地区集中,全国呈现出"东密西疏"的空间网络分布格局,省份间在开展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小团体集聚现象;(3)各省域在协同创新中获益的差距不断扩大,省域协同创新获益格局在地理上呈现出集聚特征,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天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等东部沿海省市成为我国协同创新获益较高水平的第一梯队,江苏-上海是我国省域间协同创新获益最多的一对省份。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艳梅 于佳丽
科技园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典型形式。科技园创新具有非线性特征,其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与交流,在于区域创新网络的织就。网络内各种作用机制的存在将离散的个体联结起来,这种作用机制的非线性特征导致了园区内创新的非线性。区域创新网络的层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层、次核心层和辅助支撑层,各层级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园区的创新。
关键词:
科技园 创新能力 网络层级 作用机制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言睿 马永红
本文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系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复杂网络理论建立了主体知识创新模型,并基于创新模型探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对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规律。研究显示,网络密度变化呈现出先增后稳定状态,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变化呈现倒"U"状态;网络密度、网络开放度及网络关系强度均对知识创新绩效整体呈现正影响。本文研究为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知识创新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建伟 方相林 石江江
采用基于因子的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对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环境与上海城市创新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后,发现创新网络和区域创新环境分别在较短和较长时期内是城市创新的GranGer原因;创新网络、城市创新自身及区域创新环境对上海城市创新的作用依次减小;对上海城市创新的贡献,创新网络一直大于区域创新环境,但二者的作用一直在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优化创新空间布局、完善政策体系、扩大交流合作及完善中介服务方面提出相关对策以促进上海城市创新。
关键词:
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环境 城市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升
文章以技术创新网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的模型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课题研究数据,验证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作用机制模型的有效性与科学性。据此,从技术创新网络、网络联盟与企业组织学习等维度,对提升技术网络协同创新绩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
技术创新网络 组织学习 协同创新绩效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任浩 佟星
知识网络能力概念是在组织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理论交叉融合背景下提出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发展揭示了对知识网络能力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基于组织网络理论和知识基础观,构建“能力—创新行为—绩效”和“能力—网络位置—绩效”模型框架,验证知识网络能力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网络能力对组织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创新二元行为在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网络位置跃迁在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基正向调节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环境动态性正向调节知识网络能力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结论拓展了知识网络能力相关理论研究,支持了从知识网络能力视角出发的组织创新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欧阳娟 唐开翼 任浩 杨增雄
随着数字技术迅猛发展,探讨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成为重要议题。基于区域数字化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选取2009-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并对创新网络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1)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且存在区域异质性,数字化的3个分项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作用程度依次为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服务;(2)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均可通过影响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进而间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创新网络综合水平、创新网络链接在数字化与区域创新效率间起显著中介作用;(3)除数字化应用外,数字化综合水平、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服务与创新网络的联动性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数字化及其3个分项与创新网络链接的联动性均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打造“数字强省”、持续推进区域数字化以及创新网络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 创新网络 区域创新效率 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江苏省 科技创新 能力 评价系统 熵权法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于扬 卢载贵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2011-2015年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指出提升江苏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应从加强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健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江苏省 科技创新 能力 评价系统 熵权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宏波 李光慧 苗长虹
基于专利数量视角,从省级和地级尺度对河南省2004-2016年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增速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揭示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尺度下河南省创新能力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2004-2016年,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长期以来区域空间分异明显。(2)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中14个地级市创新能力增速不及省级创新能力增度,创新能力相对增速的空间格局与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大体一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具有典型的“俱乐部趋同”效应。(3)从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协调耦合关系来看,2004-2016年,河南省16个地级市处于中、低度协调耦合状态,仅郑州市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能力到达高度协调耦合。(4)省级尺度下,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化水平对创新能力提升的解释度最大,政府对创新的财政支撑对河南省创新能力作用明显;地级市尺度下,人才优势逐渐成为影响河南省地级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的首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流通度对河南省创新能力格局的影响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佘茂艳 王元地 杨雪
以2009~2012年区域间专利许可表征区域创新网络,以专利许可为创新输出,被许可为创新输入,探讨输出和输入网络特征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合社会网络和回归分析法,从中间度、结构洞、聚类系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输出网络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有积极正向作用,聚类系数呈现负向影响,中间度与聚类系数正向调节结构洞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创新输入网络中的中间度和结构洞对创新绩效是负向影响,聚类系数影响不显著,但中间度和结构洞的交叉项对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中间度与结构洞负向调节聚类系数和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区域创新网络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建议及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薛捷 张振刚
区域创新已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基于区域中的知识基础、创新网络和交互式学习对区域创新的现有成果进行了脉络梳理,并结合一个成熟的创新区域的案例分析来阐释区域创新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其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区域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知识基础 创新网络 交互式学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