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63)
2023(8443)
2022(7085)
2021(6891)
2020(5804)
2019(13137)
2018(12732)
2017(23116)
2016(11912)
2015(13446)
2014(12550)
2013(12694)
2012(11872)
2011(10822)
2010(10963)
2009(10169)
2008(10397)
2007(9220)
2006(7925)
2005(7233)
作者
(32816)
(27334)
(27192)
(25924)
(17596)
(13046)
(12216)
(10608)
(10489)
(9564)
(9494)
(9108)
(8914)
(8874)
(8517)
(8444)
(8202)
(7989)
(7763)
(7415)
(6890)
(6543)
(6512)
(6236)
(6120)
(6056)
(6028)
(5934)
(5595)
(5391)
学科
(50764)
经济(50722)
(38601)
管理(38594)
(33346)
企业(33346)
方法(21682)
数学(18492)
数学方法(18321)
中国(18098)
技术(15822)
(12804)
贸易(12793)
(12595)
(12186)
(12173)
技术管理(12155)
业经(12045)
(11964)
(9558)
银行(9545)
(9206)
(8652)
金融(8652)
(8571)
教育(8382)
(8169)
农业(8088)
(8076)
理论(7956)
机构
大学(175325)
学院(170110)
(81377)
经济(79983)
管理(66382)
研究(63832)
理学(56774)
理学院(56152)
管理学(55491)
管理学院(55133)
中国(49244)
(37404)
(35899)
科学(33261)
(30320)
财经(28584)
中心(27374)
研究所(27272)
经济学(26545)
(26283)
(24672)
北京(24483)
经济学院(23803)
(23482)
(21875)
(21553)
财经大学(21412)
师范(21398)
业大(20144)
(19210)
基金
项目(111876)
科学(90615)
研究(85377)
基金(83973)
(73050)
国家(72509)
科学基金(62669)
社会(57823)
社会科(55100)
社会科学(55093)
基金项目(43256)
(40660)
教育(39600)
自然(37533)
自然科(36794)
自然科学(36784)
自然科学基金(36231)
(34971)
资助(33648)
编号(31578)
(29794)
创新(26924)
(26710)
成果(26417)
国家社会(25647)
重点(25483)
(24182)
中国(24036)
教育部(23628)
课题(23354)
期刊
(87767)
经济(87767)
研究(58852)
中国(41416)
管理(28270)
(27407)
科学(23427)
教育(23132)
学报(22337)
(19309)
大学(18307)
学学(16818)
(16360)
金融(16360)
经济研究(15395)
财经(15186)
技术(14995)
农业(13575)
(13315)
(12577)
国际(11531)
业经(11465)
问题(11256)
世界(10725)
技术经济(10006)
科技(10003)
(9321)
(8158)
论坛(8158)
(8110)
共检索到2672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林  朱卫平  
创新与垄断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学界争议最多的课题之一,但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一直莫衷一是。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创新和产量竞争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创新与垄断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从长远看,创新与垄断正相关,熊彼特假说成立。垄断势力可以是创新和产量竞争的市场内生结果,创新竞争导致垄断内生。而且,这种市场内生的垄断与社会总福利、消费者剩余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是产业发展的社会合意结果。据此,本文提出:企业因合法经营和技术创新而获得的垄断势力是合法的,垄断是否市场内生可以作为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裁判"合法垄断"和"非法垄断"的根本性司法准则。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晓晔  
近期,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对参与2001-2006年国际卡特尔联盟的六家生产液晶面板跨国公司进行了处罚,提高了中国反垄断法的效力和威慑力。本文认为,价格卡特尔是反垄断法的重中之重,中国反垄断法对各类企业有一体适用的效力。这个案件的查处有助于中国反垄断法的完善,提高中国反垄断法的地位和权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价格司  
最近,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曹长庆同志应邀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的竞争政策与反垄断法"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贯彻落实《反垄断法》促进公平公正竞争"的主旨发言,重点就价格主管部门在反垄断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以及当前应抓好的几项工作进行了阐述。现将曹司长的发言刊发,供读者参阅。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史际春  王先林  
目前中国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反垄断法”。立法过程中需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对作为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限制竞争暨垄断行为作出恰当、合理的规定,是核心及最具实质意义的问题。 在反垄断法中,垄断的含义本来就是对竞争的限制,无论是促成垄断的扩张和联合过程,还是垄断形成的后果,都表现为对竞争的限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峰  张颖  
受域外对竞争中性这一术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国内学界对竞争中性规制主体的认识整体上较为笼统模糊,与扭曲竞争的本土因素环境存在脱节。中国实施竞争中性的背景、动因和策略独具特色,学理意义上的“政府”在中国有多样化的具体存在方式和权力运行方式,各类公共权力和公共职能担当者、公共资源支配者的行为均有可能导致竞争中性偏离。重述和界定竞争中性及其规制的内涵,凸显党对竞争中性规制工作的领导,秉持多层级、复合性的规制关系主体构造观,是在中国深入开展竞争中性规制的逻辑起点和立法支点。新《反垄断法》的增补条款为构造上述主体关系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对竞争中性被规制主体的范围界定存在漏洞,应予以弥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明涛  
我国《反垄断法》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108份我国法院援引《反垄断法》的裁判文书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涉及反垄断法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案件审理以中级人民法院为主,民事案件占比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行政案件。裁判文书援引《反垄断法》条文不均衡,裁判文书涉及的案件内容主要有物权纠纷、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和竞争纠纷。在司法实践中,《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和平台经济垄断的规制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嘉  
新修订《反垄断法》加入了“鼓励创新”作为立法目标之一,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强调创新价值恰逢其时。围绕创新展开的竞争为市场带来活力,提升动态效率,并最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反垄断法》的适用中应当全面落实对于鼓励创新目标的考量,为此需对反垄断分析范式进行革新,从“以价格为中心”转向“以创新为中心”,在竞争损害理论中引入创新损害分析,将创新带来的动态效率纳入豁免或抗辩理由考量,并将其运用到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的反垄断规制中。全面落实鼓励创新目标有助于新修订《反垄断法》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更好实施,并最终达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维护创新竞争之间的良好平衡。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德霖  
制定反垄断法塑造公平竞争机制张德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说到底也就是建立公有制条件下的竞争性市场体制。但这种竞争必须是有规则的竞争,即依法开展公平有效的竞争。相应地,就需要制定并实施旨在制止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法律,以通过法律来实现各种竞争政策及...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克鹏  
本文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法与发达国家的反垄断法具有诸多共性,但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反垄断法是世界反垄断法普遍原理与中国市场经济特殊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存在许多与众不同之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作为追求目标。它明确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和限制竞争的行为进行规制。它对行政垄断采用行政规制的方法,即责令改正或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而对经济垄断主要采用行为规制的方法,结构规制基本不用。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白雅洁   孙伟增   高雅  
《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基本保障。本文基于2007—2014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反垄断法》对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反垄断法》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区域性的行政垄断程度和市场垄断程度,改善了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通过减轻税收负担、改善融资环境、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营业成本以及扩大商业信用规模等途径促进小微企业成长。异质性分析表明,《反垄断法》对不享有政府政策偏向的小微企业、所属行业市场垄断程度更高及产品可贸易性较低的小微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表明,《反垄断法》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小微企业的地区创业活跃度,增加了小微企业对地区的税收贡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全面理解竞争政策的经济效应和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提供了政策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肖土盛  董启琛  张明昂  许江波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应重视初次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而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将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并对企业初次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竞争政策通过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并利用《反垄断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竞争环境改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垄断法》实施显著提升了高垄断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随着反垄断执法强度加大,其对高垄断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愈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反垄断法》实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通过要素市场上的要素组成效应与产品市场上的成本加成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反垄断法》实施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普通员工收入份额、缩小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兼顾了共同富裕。本文研究丰富了《反垄断法》实施的政策效果评估相关文献,为国家达成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毕茜  李靖  
规范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反垄断法》实施为契机,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反垄断法》施行对职工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与低垄断程度企业相比,《反垄断法》实施显著降低了高垄断程度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且经过平行趋势、倾向匹配得分、改变样本期间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考察影响机制发现,《反垄断法》通过降低高垄断程度企业的垄断利润率以及信息不对称程度来削弱职工工资。异质性检验发现,《反垄断法》对职工工资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程度较弱行业的企业、行政干预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税收规模较高的企业。文章的研究丰富了职工工资的影响因素研究,为《反垄断法》的施行效果评价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同时对于完善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董灵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神经中枢,是市场竞争最直接和最敏感的风向标。市场作为资源分配的基本手段是通过竞争性价格来实现的。反垄断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这一价格形成机制,禁止任何垄断协议通过人为操纵价格、限制产出来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竞争性价格的形成,从而将市场价格提高到竞争性价格之上,扭曲市场竞争机制,损害消费者。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齐晓娟  王宇红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效规制行政垄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突出。我国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已将行政垄断纳入其规制范围。本文从行政垄断的概念、特点出发,论述了《反垄断法》规制行政垄断的合理性,并结合我国实际立法状况,分析了当前《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规制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丹  
在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共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在产生根源和具体目标、作用对象、实现目标的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两者在经济理论基础、追求的最终目标以及互相支持与补充方面的一致性给予了协调的可能性。为协调两者冲突、发挥其一致性,反垄断法可在豁免制度完善和执法机构调整两个内在制度方面作出努力,在不损害竞争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功能,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共同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