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11)
- 2023(13530)
- 2022(11720)
- 2021(10821)
- 2020(9406)
- 2019(21344)
- 2018(21428)
- 2017(40653)
- 2016(22209)
- 2015(25456)
- 2014(25324)
- 2013(24705)
- 2012(23021)
- 2011(20810)
- 2010(21122)
- 2009(19668)
- 2008(19426)
- 2007(17805)
- 2006(15303)
- 2005(13428)
- 学科
- 济(88980)
- 经济(88883)
- 管理(68208)
- 业(63365)
- 企(52592)
- 企业(52592)
- 方法(41913)
- 数学(36616)
- 数学方法(36264)
- 农(25138)
- 中国(23963)
- 财(23770)
- 地方(20275)
- 学(19892)
- 技术(19425)
- 业经(19049)
- 制(18305)
- 农业(16621)
- 环境(15832)
- 理论(15327)
- 贸(15307)
- 贸易(15300)
- 银(15174)
- 银行(15131)
- 融(14903)
- 金融(14895)
- 易(14735)
- 务(14654)
- 财务(14609)
- 财务管理(14567)
- 机构
- 学院(314008)
- 大学(313664)
- 济(123304)
- 管理(120586)
- 经济(120427)
- 研究(104369)
- 理学(103569)
- 理学院(102378)
- 管理学(100598)
- 管理学院(100000)
- 中国(79840)
- 京(66931)
- 科学(65787)
- 财(58534)
- 农(55044)
- 所(52558)
- 中心(50224)
- 江(49612)
- 业大(48589)
- 研究所(47739)
- 财经(46038)
- 农业(43362)
- 北京(41771)
- 范(41704)
- 经(41599)
- 师范(41211)
- 州(39398)
- 院(38164)
- 经济学(37200)
- 技术(35407)
- 基金
- 项目(211355)
- 科学(165736)
- 研究(154519)
- 基金(150929)
- 家(131799)
- 国家(130652)
- 科学基金(111861)
- 社会(96489)
- 社会科(91383)
- 社会科学(91356)
- 省(85709)
- 基金项目(80688)
- 自然(72360)
- 教育(72246)
- 划(71520)
- 自然科(70637)
- 自然科学(70616)
- 自然科学基金(69370)
- 编号(63117)
- 资助(60977)
- 成果(51612)
- 创(47889)
- 重点(47812)
- 部(46065)
- 发(45574)
- 课题(44757)
- 创新(44082)
- 科研(40431)
- 大学(39513)
- 国家社会(39350)
- 期刊
- 济(136350)
- 经济(136350)
- 研究(88993)
- 中国(66198)
- 学报(51430)
- 农(48792)
- 财(47144)
- 科学(45753)
- 管理(43847)
- 大学(38377)
- 教育(37645)
- 学学(35858)
- 农业(32776)
- 技术(29703)
- 融(28918)
- 金融(28918)
- 业经(23228)
- 财经(22619)
- 经济研究(21415)
- 经(19450)
- 业(18458)
- 问题(18059)
- 图书(16712)
- 科技(16381)
- 技术经济(16136)
- 版(15821)
- 统计(14962)
- 策(14639)
- 理论(14421)
- 资源(14182)
共检索到468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黎璞 宋娟
能否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识别导致创新盲点的关键因素并有效规避,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存在较大缺口。通过构建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以南北车"中华之星"和CRH380A为系统创新的数据样本,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盲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盲点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新生境、政府部门、供应商、核心企业、配套互补商及用户/购买者创新合作的非耦合性;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妍
制造业产业安全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论文在对国内外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产业恢复能力、产业控制力"提出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五因素模型"。采取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2006—2016年评价数据。实证显示中国制造业安全状态有所改善,且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但处于"安全"的边沿状态。需要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角度维护制造业安全,引导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制造业的自我恢复力和对产业的控制力,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从构成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主客观组合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K-CF模型。以成都高新区89家科技企业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K-CF模型对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K-CF模型能较为科学地得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水平及各企业知识优势在系统中所处位置,能发现导致系统知识优势不佳的相关因素,帮助领导者和决策者改善知识优势状况,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洁 彭晓芳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曙虹 黄丽 杜德斌
该文首先总结了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解析各创新主体和要素的特征以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硅谷为例,从实践上深入探究这一独特、高效且持续引领创新发展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构过程和机理。研究认为硅谷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各种创新主体、要素与创新环境良性互动的结果,其中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引擎"企业、奋发有为的政府是硅谷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密集的风险投资、大量的专业性服务机构、各种行业协会和非正式社交网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并催化各类创新活动的产生,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文化环境孕育了硅谷持续创新的土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冲 刘鹏飞 孙磊
文章通过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和CRITIC法并基于科技创新基础条件等五个维度对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和研究与发展(R&D)项目当年投入人员是高校科技创新的两个重要基础条件,持续增加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经费投入可有效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同时,通过增加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项目投入、提升专利成果转化运用效益和增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员等方式,实现高校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晓芳 吴洁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目的/意义]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生态中实现,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生态关系有助于促进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模型,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授权数据为例,用灰色估计法验证Lotka-Volterra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探讨不同生态关系下多主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偏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更能快速促进卫星企业的知识增长;寄生共生的生态关系下卫星企业阻碍其他主体的良性发展;竞争共存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抑制高校和卫星企业的知识获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薛澜 姜李丹 余振
本文聚焦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生态系统的主体多元构成与生态互动关系,构建我国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的新型多元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并运用实地调研、专家座谈、半结构化访谈以及文本挖掘等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进行实证剖析,深入探讨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促进动能转换生态系统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进而提出黑龙江省优化科技创新多元生态系统、推进东北地区实现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党晶晶 王艳 孙斌
文章以区域创新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区域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M赋权法和熵权法对指标赋权,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我国30个省际区域与理想点的关联程度,以此为基础进行排序、分析;最后,对我国三大经济区创新环境的差异性和变动趋势性以及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晶
文章从社会、产业、环境和发展支持四个角度建立了体现生态特征的产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方法对江苏省产业生态系统2002-2013年12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了系统的限制因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光东 袁明杰 谢智敏
完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59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的多重并发非对称因果关系。研究将创新生态系统划分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3个子系统,探究3个子系统之间如何互动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研究发现:高城市创新绩效没有必要条件,而技术创新主体缺失是产生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3种创新生态系统可以产生高城市创新绩效,包括环境驱动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型和技术主体-市场环境双驱动型;驱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产生城市高创新绩效的路径并不一致。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解,对发现城市高创新绩效的创新生态系统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丹青 杜群阳 冯李丹 贾玉平
在深入研究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相关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9个典型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得出我国最具有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实力的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广州,并指出科技创新中心与区域经济间的协同作用。最后根据部分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短板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和培育我国重点区域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