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56)
- 2023(18473)
- 2022(15417)
- 2021(14349)
- 2020(11890)
- 2019(26750)
- 2018(26649)
- 2017(50850)
- 2016(27676)
- 2015(30813)
- 2014(30554)
- 2013(29528)
- 2012(26665)
- 2011(23860)
- 2010(23869)
- 2009(22279)
- 2008(21433)
- 2007(19015)
- 2006(16818)
- 2005(15099)
- 学科
- 济(104414)
- 经济(104270)
- 管理(88579)
- 业(83485)
- 企(71160)
- 企业(71160)
- 方法(44066)
- 数学(36948)
- 数学方法(36532)
- 中国(30803)
- 农(30414)
- 财(30055)
- 业经(26818)
- 制(24258)
- 技术(23892)
- 学(22653)
- 地方(20762)
- 农业(20460)
- 理论(19652)
- 务(19289)
- 财务(19204)
- 财务管理(19169)
- 环境(19134)
- 企业财务(18217)
- 银(18183)
- 银行(18137)
- 贸(17972)
- 贸易(17958)
- 和(17594)
- 易(17459)
- 机构
- 大学(384409)
- 学院(384310)
- 管理(152024)
- 济(151265)
- 经济(147917)
- 理学(131214)
- 理学院(129785)
- 管理学(127615)
- 管理学院(126899)
- 研究(126020)
- 中国(94117)
- 京(81593)
- 科学(77090)
- 财(72262)
- 所(61804)
- 农(58305)
- 财经(57261)
- 中心(57166)
- 江(57157)
- 研究所(56048)
- 业大(55502)
- 经(52002)
- 北京(51268)
- 范(51237)
- 师范(50777)
- 州(46074)
- 院(46059)
- 经济学(45752)
- 农业(45168)
- 财经大学(42583)
- 基金
- 项目(262899)
- 科学(208052)
- 研究(196665)
- 基金(190012)
- 家(164554)
- 国家(163167)
- 科学基金(141172)
- 社会(124708)
- 社会科(118067)
- 社会科学(118041)
- 省(103512)
- 基金项目(100781)
- 教育(90662)
- 自然(89935)
- 自然科(87789)
- 自然科学(87772)
- 划(86506)
- 自然科学基金(86191)
- 编号(80629)
- 资助(76112)
- 成果(65476)
- 重点(58892)
- 创(58008)
- 部(57672)
- 发(56001)
- 课题(55714)
- 创新(53519)
- 制(51334)
- 国家社会(51248)
- 教育部(50004)
- 期刊
- 济(169720)
- 经济(169720)
- 研究(114180)
- 中国(77566)
- 学报(58446)
- 管理(58063)
- 财(56094)
- 科学(54527)
- 农(54029)
- 教育(48375)
- 大学(45044)
- 学学(42165)
- 农业(37274)
- 技术(35326)
- 融(33603)
- 金融(33603)
- 业经(28761)
- 财经(28087)
- 经济研究(26608)
- 经(24050)
- 问题(21733)
- 科技(20525)
- 图书(19689)
- 业(19674)
- 技术经济(19016)
- 理论(17940)
- 版(17825)
- 现代(17817)
- 商业(16498)
- 坛(16358)
共检索到5653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韩寅
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从原本仅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变为一种具有高度独立性的经济要素,即技术资本。促进技术知识向技术资本转化,需要一定的创新生态环境支持,这种环境包括技术成果积累、专利制度保障、专利产权实施以及来自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资本投入。只有在多种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技术作为资本的价值属性才能够被激发出来并服务于国民经济。
关键词:
技术资本;技术资本化;创新生态环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宇
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成为全球创新的最新范式,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也由此变得更加丰富,科技成果转化迎来了新的机遇、展现出新的特点。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生态系统赋能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机理,建构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模型,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三个核心机制。通过构建由高校、企业、科技中介、新型研发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联盟、结合产业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以创新综合体为核心的创新集群并完善创新环境,使科技成果转化从原来的偶然零星事件质变为批量转化的"雨林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林艳 周洁
从数字化赋能视角出发,以制造业领先企业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为例,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对发展过程中与数字化赋能相关的关键事件进行梳理,从心理赋能、结构赋能、资源赋能3个维度,分析系统发展阶段的关键事件赋能行为与赋能结果,揭示数字化赋能视角下制造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结果表明:海尔集团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经历了生态系统雏形、平台搭建、星际生态3个阶段,是从0到1再到N的演化过程,心理赋能、结构赋能及资源赋能在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分别扮演内生动力、前提条件、关键动因的角色;在系统演化不同阶段,数字化赋能行为存在差异,赋能结果也有所不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洁 刘玥含 李锋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高于自然生态效率,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锋 刘玥含 尹洁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为0.3,高于自然生态效率(0.1),其中同化效率为0.67、生长效率为0.73、利用效率为0.60,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煜华 张云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高技术产业为案例样本,结合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 QCA)方法,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与多元实现路径。研究发现:(1)核心主体投入、研发主体投入、创新人力投入、技术创新水平和地区市场化水平均非构成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的必要条件,无法单独实现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2)存在3条高创新质量路径,概括为多元联动型和双轮驱动型两种模式,同时存在两条非高创新质量路径,总结为“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缺失型和“创新资源—创新环境”条件不足型两种模式;(3)在特定客观禀赋条件下,研发主体投入和技术创新水平通过等效替代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研究结论不仅能够丰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范畴,还能为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高技术产业创新质量提升策略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分析创新组织协同创新的发生及进化原理,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对协同创新的发生及进化原理展开分析和推演,结果发现长期合作、直接利益、共同利益、商业信誉能够有效推动创新组织间协同创新。通过问卷收集一手资料,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提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合作机制的建议:将利益刺激作为原始驱动力,促使创新组织开启合作模式;扩大商业信誉影响力,为创新组织合作启动监督模式;重视长期合作效用,打造创新组织长效合作模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苗艳丽 张建波
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是世界工业化过程中的一条宝贵经验。技术创新在推进传统工业化的过程中,因只注重经济效益而轻视生态环境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影响。重新审视技术创新目标,将环境变量纳入技术创新的目标函数,使之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未来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技术创新 生态 社会 和谐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艺璇 成琼文 李紫君
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现价值共创的重要载体,受到学界和实业界广泛关注。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主张不同,资源配置与协同合作方式也不同,导致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依据共生理论主体—网络—环境研究框架,构建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组态模型。以7家核心企业及创新合作伙伴为案例分析对象,采用fsQCA方法探究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各有2条,核心条件不同,条件之间的匹配关系也不同。第二,两类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实现路径具有通用型特征,受主体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嵌入与数字环境3个层面耦合作用的影响。第三,无论是技术主导型还是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参与者创新能力均作为必要条件出现,成为价值共创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价值主张异质性视角探究技术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路径差异,有利于深化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理解与认知,为企业基于不同价值主张实施价值共创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文亮 肖美丹 吴静 王力斌
文章基于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案例研究,从协同创新中心内部、期刊、报纸等媒介收集并整理资料,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报告了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生态运行状况。通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将资料中生态机制影响因素的相关内容进行概念化、范畴化和编码处理,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保障、创新生态动力、创新生态能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的四大影响因素。其中,创新生态环境是前提,创新生态保障是基础,创新生态动力是关键,创新生态能力是映像。在此基础上,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机制影响因素模型,并对模型机理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马文静 胡贝贝 王胜光
通过整合互补资源打造创新生态已然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组织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对象,基于创新生态核心组织及互补组织两个维度,分析其在创新生态构建中互补创新参与者的类型及功能,着重探讨不同参与者形成创新生态的资源化过程及协调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生态不同参与者分别利用构建式前瞻资源化、嵌入式前瞻资源化及协作式前瞻资源化方式构建创新生态;通过研发支撑的共同战略导向机制、政府引导的协同转化机制及兼具公益目标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使得创新生态能够有效运行;由此归纳出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形成的创新生态参与者角色、前瞻资源化类型及协调机制的逻辑框架,以期为中国科技创新组织整合互补资源进行生态化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共生演化 共生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珂 乔钰容
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是基于产业集群、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理论提出的概念,其进化过程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对进化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其进化过程,更好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生态学思考引入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对概念给予界定,并从创新、生态、系统三个方面进行特征分析,探索性提出由自组织进化机制、遗传变异进化机制、竞争共生进化机制构成的内部机制和由市场选择机制与政府支持机制构成的外部机制共同作用的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进化机制。自组织进化机制是系统结构化、有序化的重要推手,遗传变异机制是系统复制优良"基因"和增加多样性的基本保障,竞争共生机制是系统健康、协同发展前提。市场选择机制是系统的优化和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支持机制则为系统提供了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服务支持。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梅强 张兵 李文元
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进而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系统模型中的创新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这一研究的开展,将为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创新生态系统 风险控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翔龙 王庆金 黄帅
本文在共生视角下研究军民融合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机制,分析政府干预下"学研机构—军民融合企业"的主从博弈策略,探讨"政企学研"组成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在独立生存合作、协同创新合作和联盟共存合作三个阶段的运作机理。主要考虑两种政府干预情境:一种是针对一般技术创新,政府不进行补贴激励;另一种是针对高精尖技术创新,政府会对其进行补贴激励。针对两种政府干预情境和三个演化阶段,采用主从博弈分别确定学研机构的技术创新程度和技术转移费用以及军民融合企业的边际收益。研究表明:学研机构和军民融合企业采用成本分担机制共同进行技术研发,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程度;协同创新合作阶段的成本分担机制可使创新生态系统获得帕累托改进;在大部分情形下不存在使学研机构和军民融合企业都满意的创新成本分担契约;联盟共存合作阶段的利润共享机制可以消除创新生态系统的双重边际效应,获得帕累托最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