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11)
- 2023(15923)
- 2022(13244)
- 2021(12449)
- 2020(10244)
- 2019(22881)
- 2018(22534)
- 2017(42063)
- 2016(22202)
- 2015(24701)
- 2014(24000)
- 2013(23535)
- 2012(21245)
- 2011(18895)
- 2010(18799)
- 2009(17767)
- 2008(17316)
- 2007(15212)
- 2006(13348)
- 2005(12079)
- 学科
- 济(93917)
- 经济(93815)
- 业(90769)
- 企(82405)
- 企业(82405)
- 管理(81125)
- 方法(38176)
- 业经(31703)
- 农(30555)
- 数学(29137)
- 数学方法(28904)
- 财(28652)
- 中国(27373)
- 技术(23798)
- 农业(21627)
- 务(20937)
- 财务(20908)
- 财务管理(20891)
- 企业财务(19718)
- 制(19202)
- 贸(18484)
- 贸易(18466)
- 划(18111)
- 易(18008)
- 和(17692)
- 环境(17443)
- 理论(17402)
- 地方(16902)
- 策(16647)
- 体(14790)
- 机构
- 学院(311927)
- 大学(305201)
- 济(134780)
- 经济(132408)
- 管理(125218)
- 理学(107239)
- 理学院(106132)
- 管理学(104804)
- 管理学院(104177)
- 研究(101942)
- 中国(82223)
- 京(64940)
- 财(60870)
- 科学(59276)
- 所(49160)
- 财经(48377)
- 农(47345)
- 中心(47129)
- 江(46866)
- 研究所(44375)
- 经(44077)
- 业大(42142)
- 经济学(40885)
- 北京(40793)
- 范(38599)
- 师范(38260)
- 院(37266)
- 州(37188)
- 农业(36899)
- 经济学院(36871)
- 基金
- 项目(207054)
- 科学(166698)
- 研究(157202)
- 基金(152123)
- 家(131077)
- 国家(129945)
- 科学基金(114023)
- 社会(103279)
- 社会科(98029)
- 社会科学(98009)
- 省(81124)
- 基金项目(80541)
- 自然(71086)
- 教育(70701)
- 自然科(69448)
- 自然科学(69433)
- 自然科学基金(68280)
- 划(67023)
- 编号(62958)
- 资助(59850)
- 成果(49039)
- 创(48918)
- 重点(46257)
- 发(46156)
- 部(45952)
- 创新(44823)
- 国家社会(43590)
- 课题(42853)
- 业(42098)
- 制(40965)
- 期刊
- 济(154581)
- 经济(154581)
- 研究(92357)
- 中国(63933)
- 管理(52649)
- 财(50295)
- 农(44551)
- 科学(42287)
- 学报(39876)
- 教育(32165)
- 大学(31627)
- 技术(31609)
- 农业(31398)
- 学学(29665)
- 融(27763)
- 金融(27763)
- 业经(27342)
- 经济研究(24729)
- 财经(24195)
- 经(21198)
- 业(20239)
- 问题(19812)
- 技术经济(18662)
- 贸(17095)
- 世界(16163)
- 科技(16081)
- 现代(15867)
- 国际(14719)
- 资源(14489)
- 财会(14276)
共检索到471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谭劲松 宋娟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红 李昌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旭 江瑶 熊焰 张凌恺
识别出具有战略意义的“卡脖子”问题是中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筛选—潜在‘卡脖子’问题判定—‘卡脖子’问题甄别”三阶段识别模型。首先,从“战略安全性—前沿技术性—经济价值性”3个维度设计指标体系,筛选出关键核心技术;其次,从“数量差距—质量差距”2个维度构建技术差距指数模型,判定出潜在的“卡脖子”问题;再次,从“模仿创新—自主攻克—颠覆性替代”3个维度制定专家甄别方案,识别出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最后,以AI芯片产业为实证对象,识别得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精密光学器件控制、核心算法等14项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清单。本文不仅弥补了现有研究仅采用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的不足,而且可以为中国科技发展趋势预测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曾德麟 蒋丽球 欧阳桃花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对科技竞争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技术创新的新阶段,复杂产品后发企业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创新主体。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研究铁建重工研制盾构机的过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聚焦突破两类关键核心技术:可靠性关键核心技术和原理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这两类关键核心技术所需的创新要素组合分别为面向市场应用的成长式创新要素组合和面向技术研发的攻关式创新要素组合。两类创新要素组合以及“双向链接”机制是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进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本文揭示了创新要素组合对后发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作用机制,丰富了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理论。同时,本文对中国后发企业通过创新要素组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盼盼 钟永恒 刘佳 宋姗姗
“卡脖子”企业是指被美方列入“实体清单”的企业,这些企业所涉及的技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美方的制裁对这些企业的产业链安全、稳定性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风险。从专利视角出发,采用专利计量、社会网络分析和BERTopic主题挖掘等方法,从专利数量、专利权人、产业技术主题及演化等角度探究中国“卡脖子”企业现状。研究发现:中国“卡脖子”企业群体专利数量优势逐渐显现,专利申请量前十的企业均是以发明专利为主,专利价值较高,说明“卡脖子”企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但影响力有待提高;“卡脖子”企业专利合作网络规模逐渐增大,但网络结构不够紧密,具有无标度特征;“卡脖子”企业专利主要分布在数字通信、计算机技术、半导体、视听技术、电信等领域,表明美国对中国企业的管制正逐步从传统高技术扩展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机器人等新兴和前沿技术领域。根据分析结果,从补短板和筑长板两个角度,提出重视专利质量、精准突破“卡脖子”技术、扩大开放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运生 林宇璐
高科技产业技术创新复杂度急剧提升,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基于知识管理、技术依存结构与网络外部性等视角,利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2007-2017年面板数据,探讨相关技术多元化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推动核心技术开发、企业销售增长的深层次机理。结果发现:营造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有助于企业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促进核心技术开发,并借此实现企业销售增长;营造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直接促进核心技术开发与企业销售增长,更有助于丰富互补配套产品技术体系,激发间接网络效应,与相关技术多元化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耦合效应,从而共同促进企业销售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许学国 周诗雨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建立改进WOA-SVR的脆弱性预警模型,对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指数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20年的2.66,警度从较重警情降至中警;经济子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子系统,其脆弱性指数下降缓慢,仍处于较高脆弱度水平。对4个子系统指标间耦合关系进行剖析发现,适应能力指标对降低系统脆弱性指数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可据此建立防范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孙辉
基于协同追赶视角,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剖析技术和生态双元“卡脖子”情境下科技领军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路径。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通过原创技术追赶(第Ⅰ类)和引进技术追赶(第Ⅱ类)两种战略,在技术和市场上缩小与国外领先企业的差距,突破性技术创新是主要的创新形式;两类科技领军企业分别通过“技术架构源头突破”和“技术授权自研突破”的模式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对冲突破”的模式破解技术生态封锁,两类企业都可以通过“技术平台兼容突破”的模式降低商业生态掣肘;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存在和快速进步有效促进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持续获得知识更新,第Ⅱ类科技领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则加速第Ⅰ类科技领军企业快速提升产品性能;在协同追赶突破性技术创新进程中,中国科技领军企业不仅承载起“双链”链长的使命担当,还通过“技术互补融通突破”的模式关联起“四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稳健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滋 张树满
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究中国高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我国高铁产业经历的技术积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3个阶段中,政产学研用融合体系逐步深化和成熟,高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模仿创新、二次创新、集成和原始创新的演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下,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建立大项目联合攻关管理机制,保证多主体、多要素、多项目之间的协同,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优势,从而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本研究拓展了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相关研究,并为中国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冰 周大铭
文章在归纳国内外关于核心企业理论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其中包括:核心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创新生境和创新平台四个部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深入探讨了各结构部分的内涵和其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相同和差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苏敬勤
《中国制造2025》指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从目前情况看,"大而不强"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的标签,然而国际竞争与国内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均要求制造业必须向高质量转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在于核心技术的缺失,2018年的中兴事件、2019年的华为事件及实体清单均已印证。然而核心技术缺失形成的卡脖子现状只是表象,背后深层
关键词:
中小制造企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蒋石梅 张玉瑶 王自媛 闫娜
以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法和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基于海尔的产品创新流程,探索了非技术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识别出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五大非技术要素——市场、战略、组织、制度和文化,提出了非技术创新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指出五大非技术要素只有相互协同、共同创新才能维持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行。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玥 王璐 王卓 邓倩玉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全球各国高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必争之地,积极推动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超越的重要方式。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中芯国际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过程,探究技术追赶视角下中芯国际如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研究表明:(1)技术追赶驱动作用下,中芯国际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开拓布网期—扩展织网期—颠覆融网期3个演化阶段。(2)针对“卡脖子”技术突破和全球产业链位置攀升的战略需求与目标,构建基于关键性核心技术突破、嵌入性全球产业链重构、交互性价值网络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3)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断升级的过程,其本质是紧抓技术、市场、制度机会窗口,不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协调能力与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技术追赶乃至超越目标的过程。本研究为促进集成电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升级,以实现技术追赶和跨越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双向FDI提升了“卡脖子”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程度吗——基于双向技术溢出视角
混合所有制新型研发机构如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省域视角下产业潜在“卡脖子”技术识别与分析研究——以山东省区块链产业为例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卡脖子”技术识别方法与突破路径——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基于专利文献的“卡脖子”技术识别研究——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
“卡脖子”技术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以S省为例
面向“卡脖子”技术场景的科技前沿发现与态势演化研究——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例
政府补助激励“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中内循环能否提供助力——以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为例
同题共答:创新联合体驱动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的机制研究——以之江实验室为例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的培育机制研究——以中国建材补链强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