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69)
- 2023(17422)
- 2022(14679)
- 2021(13585)
- 2020(11301)
- 2019(25375)
- 2018(25000)
- 2017(48107)
- 2016(26001)
- 2015(29070)
- 2014(28478)
- 2013(27918)
- 2012(25583)
- 2011(23041)
- 2010(23574)
- 2009(22557)
- 2008(22492)
- 2007(20300)
- 2006(18402)
- 2005(16880)
- 学科
- 济(106749)
- 经济(106628)
- 业(99641)
- 管理(93016)
- 企(89051)
- 企业(89051)
- 方法(43264)
- 农(34826)
- 业经(33954)
- 财(33857)
- 数学(33683)
- 数学方法(33200)
- 中国(30110)
- 制(24645)
- 农业(23712)
- 技术(23332)
- 务(23282)
- 财务(23239)
- 财务管理(23204)
- 企业财务(21935)
- 策(21145)
- 地方(20848)
- 贸(20062)
- 贸易(20046)
- 理论(20037)
- 划(19870)
- 和(19635)
- 易(19503)
- 环境(19088)
- 学(19077)
- 机构
- 学院(375103)
- 大学(368430)
- 济(155763)
- 经济(152560)
- 管理(148534)
- 理学(126381)
- 理学院(125066)
- 研究(123727)
- 管理学(123177)
- 管理学院(122463)
- 中国(98602)
- 京(78023)
- 财(76583)
- 科学(73407)
- 所(62153)
- 农(61393)
- 财经(59349)
- 江(59342)
- 中心(56281)
- 研究所(55724)
- 经(53649)
- 业大(52828)
- 北京(49304)
- 农业(47807)
- 范(47171)
- 州(46867)
- 师范(46735)
- 经济学(45956)
- 院(45449)
- 财经大学(43526)
- 基金
- 项目(239918)
- 科学(190707)
- 研究(179950)
- 基金(173038)
- 家(149456)
- 国家(148123)
- 科学基金(128164)
- 社会(115085)
- 社会科(109207)
- 社会科学(109178)
- 省(96214)
- 基金项目(90793)
- 教育(82045)
- 自然(81071)
- 划(79519)
- 自然科(79162)
- 自然科学(79138)
- 自然科学基金(77783)
- 编号(72997)
- 资助(70038)
- 成果(59443)
- 创(54327)
- 重点(54156)
- 发(53021)
- 部(52667)
- 课题(51498)
- 创新(49992)
- 国家社会(46961)
- 业(46884)
- 制(46259)
- 期刊
- 济(182493)
- 经济(182493)
- 研究(112556)
- 中国(76629)
- 管理(61948)
- 财(61418)
- 农(57026)
- 学报(51651)
- 科学(51394)
- 教育(40849)
- 大学(40190)
- 农业(39415)
- 融(38462)
- 金融(38462)
- 学学(37884)
- 技术(35433)
- 业经(32840)
- 财经(29516)
- 经济研究(28330)
- 经(25544)
- 问题(23533)
- 业(23347)
- 技术经济(21074)
- 贸(19613)
- 现代(18869)
- 商业(18289)
- 科技(18210)
- 国际(16985)
- 统计(16983)
- 策(16837)
共检索到5773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罗光强 汤亚文
由于粮食产业具有更显著的自然属性,因此粮食种业创新具有更强技术性和更大风险性。基于此,从创新生态系统协同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以我国20家上市粮食种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企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面板模型厘清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探寻我国粮食种业创新的最优路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粮食种业企业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低水平阶段,大多数企业处于创新生命周期的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技术效率变化是制约粮食种业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资本结构和企业性质显著影响粮食种业企业创新效率。因此,需要遵循粮食种业企业的生命周期规律,实施不同性质企业同等待遇,实行种业创新企业的动态性激励政策,同时进一步加快世界级粮食种业创新型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规模企业的培育。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包宇航 于丽英
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特性及其演化过程,认为在创新系统演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资源整合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能力集成机制、耦合机制、竞合机制等六种机制是企业生存与进化的根基。深入探究在创新生态系统下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资源整合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机制推动基础组织能力的提升,技术创新机制和能力集成机制推动协调控制能力的提升,耦合机制和竞合机制推动协同进化能力的提升。最后以阿里巴巴建立的创新生态系统作为实证分析,验证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吴士健 张翼彤 周忠宝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阈,将高技术企业创新活动分为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两个子系统,在充分考虑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网络DEA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9年~2016年间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及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整体创新效率和子系统创新效率均较高,且转化应用效率略高于技术研发效率,但各地区的创新效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高技术企业传统发展格局面临重整,东部地区发展势头强劲,西部地区后发效应渐显,中部凹陷问题依然严重;一些资源大省、传统产业强省发展不足,而部分西部省区开始崛起。耦合协调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高技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发展水平不同,其中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协调度较高,四川、湖北等地基本协调,内蒙古、青海等则存在系统失调问题。我国创新系统失衡问题将长期存在,但预计四川、贵州、陕西、重庆等地将有明显改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尹洁 刘玥含 李锋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高于自然生态效率,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锋 刘玥含 尹洁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利用生态链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过程进行生态化重构,将其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3个阶段,将3个阶段的效率乘积视为1个生态层级的创新效率,进而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 指数分析2008~201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3个阶段和整体的静态与动态创新效率。结果发现:7年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为0.3,高于自然生态效率(0.1),其中同化效率为0.67、生长效率为0.73、利用效率为0.60,各产业因特点不同差异性较大。创新效率提升过程中,技术效率的贡献较为明显,技术进步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宇婷 易加斌 俞澜天
随着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围绕关键数字技术突破以及数字化转型展开了合作。针对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对称依赖现象,本文基于不对称依赖视角,构建数字领先企业与数字追随企业合作策略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市场机制与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下双方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与机理,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追随企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以及知识吸收能力对双方合作起积极影响;(2)数字领先企业机会成本收益对双方合作起消极影响;(3)适度的知识距离有助于促进双方的合作;(4)公共管理者参与机制相对于市场机制更能有效规范合作双方行为,促进双方合作。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维梁 高雅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既要激发创新主体的供给推动力,也要注意创新客体的需求拉动力。破除创新驱动力充分发挥的阻碍因素,需要政府、企业、社会、投资主体和市场环境的整体改善。供需协同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是涵盖需求拉动力和供给推动力的一个整体,包括最终消费者的产业外部需求拉动、组织消费者的产业内部需求拉动、政府制度的产业外部供给推动和技术开发者的产业内部供给推动等四个子系统。只有各类主体不断竞争合作完善供需协同机制,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共同发力,才能稳步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熊雅秋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面向企业的知识审计活动,为企业把握好知识流动过程,使企业与创新环境互利共生提供思路。[方法/过程]以知识流动路径为切入点,将知识审计引入知识流动的环节中,探究知识流动环节、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和知识审计策略。[结果/结论]企业经历外部知识输入和内部知识循环以及对外知识输出3个知识流动阶段。文章提出企业知识审计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双向性、循环性、创新性的新特征,并对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展开分析,提出应当通过知识识别来定位、获取外部知识,通过知识流分析促进知识融合,通过知识评估来合理进行知识输出的知识审计策略。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熊雅秋
[目的/意义]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面向企业的知识审计活动,为企业把握好知识流动过程,使企业与创新环境互利共生提供思路。[方法/过程]以知识流动路径为切入点,将知识审计引入知识流动的环节中,探究知识流动环节、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和知识审计策略。[结果/结论]企业经历外部知识输入和内部知识循环以及对外知识输出3个知识流动阶段。文章提出企业知识审计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呈现出双向性、循环性、创新性的新特征,并对知识审计实施流程展开分析,提出应当通过知识识别来定位、获取外部知识,通过知识流分析促进知识融合,通过知识评估来合理进行知识输出的知识审计策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烨 闫晓勇
协同演化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核心本质,是推动创新持续发展的系统力量。现有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研究基本停留在现象分析层面,对其背后的协同演化机制挖掘不足。通过检索国内外高质量期刊文献,梳理不同学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主题,如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协同演化内涵和特征、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演化过程,以及多主体协同演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研究框架,指明未来研究方向、方法、路径和关键情境。研究结果可为揭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化机制提供多学科交叉理论基础,有助于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向纵深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靳洪
随着互联网经济、知识经济的兴起,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促使企业不得不面对比以往更为恶劣和残酷的竞争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企业竞争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模式也逐渐浮出水面。为此,文章通过对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相关文献综述的回顾,提出了什么是企业战略创新生态系统,并为企业实施战略创新生态系统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
战略创新生态系统 竞争模式 系统风险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赵岩
近年来,创新生态系统与价值共创行为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基于双元创新的视角,讨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如何影响价值共创的实证研究相当有限,其内在的机理还没有得到清晰的探究。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引入双元创新这一调节变量,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双元创新与价值共创的关系模型,利用189家信息产业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双元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价值共创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对价值共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双元创新在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价值共创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双元创新 价值共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任大帅 朱斌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对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的内涵和特征等进行了界定,并从内外部适应性主体、创新要素客体等视角,阐述了两个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反应-刺激模型以及基于生态学中的物种竞争和协同视角,研究了主流创新系统和新流创新系统竞争和协同的演化机制,分析了两者在演化周期不同阶段的竞争和协同特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曲霏 张慧颖
近年来,微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热点,如何驱动企业微创新是相关研究亟需回答的问题。整合创新生态系统3个层面六大要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18个微创新案例为样本,探讨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企业微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第一,单个创新生态系统要素并不构成企业高微创新的必要条件。第二,存在3条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即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用户驱动型、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与用户参与驱动型,以及机会识别主导下的环境、组织学习与领先用户驱动型。此外,非高微创新驱动路径仅有一条,且与高微创新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第三,机会识别能力作为核心条件出现在高微创新的3个组态及非高微创新一个组态中,说明机会识别能力对企业微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舒扬 朱強 王兴元
绿色创新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引导中小企业进行绿色创新已成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本文构建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导向机制模型,并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多元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顾客导向、市场竞争导向、技术进步导向、企业环境责任导向和政策法规导向均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技术进步导向和企业环境责任导向对绿色工业创新和绿色产品创新均有正向影响;顾客导向和市场竞争导向仅对绿色产品创新具有正向影响;政策法规导向仅对绿色工艺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促进中小企业绿色创新,首先要准确识别影响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关键导向因素,其次要有效发挥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多元导向协调作用,再次要充分发挥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关键成员作用,最后要循序渐进构建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导向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