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24)
- 2023(14106)
- 2022(12282)
- 2021(11517)
- 2020(10022)
- 2019(23160)
- 2018(23317)
- 2017(44685)
- 2016(24429)
- 2015(28014)
- 2014(28605)
- 2013(27797)
- 2012(25816)
- 2011(23407)
- 2010(24103)
- 2009(22585)
- 2008(22616)
- 2007(20755)
- 2006(18055)
- 2005(15942)
- 学科
- 济(102101)
- 经济(101983)
- 管理(78745)
- 业(73444)
- 企(62052)
- 企业(62052)
- 方法(51862)
- 数学(45404)
- 数学方法(44680)
- 农(27103)
- 财(26539)
- 中国(26123)
- 学(23506)
- 技术(21279)
- 业经(21011)
- 制(20314)
- 地方(19283)
- 理论(19005)
- 贸(17883)
- 贸易(17872)
- 农业(17869)
- 易(17293)
- 环境(16768)
- 银(16626)
- 银行(16575)
- 务(16427)
- 财务(16359)
- 财务管理(16314)
- 和(16303)
- 融(15875)
- 机构
- 大学(359554)
- 学院(358374)
- 济(140377)
- 管理(139805)
- 经济(137089)
- 理学(120588)
- 理学院(119264)
- 管理学(116771)
- 研究(116328)
- 管理学院(116139)
- 中国(88838)
- 京(76460)
- 科学(74067)
- 财(65677)
- 农(61027)
- 所(59548)
- 江(55414)
- 业大(55080)
- 中心(55044)
- 研究所(54095)
- 财经(52121)
- 北京(48102)
- 农业(48079)
- 经(47128)
- 范(46928)
- 师范(46385)
- 州(44159)
- 经济学(42280)
- 院(41831)
- 技术(39966)
- 基金
- 项目(237729)
- 科学(187113)
- 基金(171515)
- 研究(170764)
- 家(149932)
- 国家(148693)
- 科学基金(127833)
- 社会(106626)
- 社会科(101044)
- 社会科学(101019)
- 省(94991)
- 基金项目(90456)
- 自然(84520)
- 自然科(82631)
- 自然科学(82611)
- 教育(81299)
- 自然科学基金(81127)
- 划(79749)
- 资助(71936)
- 编号(69541)
- 成果(57159)
- 重点(53786)
- 创(52367)
- 部(52305)
- 发(49644)
- 课题(48768)
- 创新(48296)
- 科研(45620)
- 教育部(44725)
- 大学(44361)
- 期刊
- 济(153523)
- 经济(153523)
- 研究(99355)
- 中国(73649)
- 学报(59057)
- 农(54375)
- 科学(53475)
- 管理(52538)
- 财(52365)
- 大学(44449)
- 教育(42968)
- 学学(41695)
- 农业(36516)
- 技术(34710)
- 融(30990)
- 金融(30990)
- 财经(26152)
- 业经(25539)
- 经济研究(24092)
- 经(22451)
- 业(20468)
- 统计(20318)
- 问题(19867)
- 技术经济(19287)
- 策(19233)
- 图书(18837)
- 科技(18239)
- 版(17993)
- 决策(16699)
- 理论(16325)
共检索到5294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晓芳 吴洁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目的/意义]创新的成功需要在生态中实现,研究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生态关系有助于促进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知识转移生态关系模型,并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专利授权数据为例,用灰色估计法验证Lotka-Volterra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探讨不同生态关系下多主体知识转移的演化规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互惠共生的生态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主体间的知识转移;偏利共生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更能快速促进卫星企业的知识增长;寄生共生的生态关系下卫星企业阻碍其他主体的良性发展;竞争共存的生态关系下核心企业抑制高校和卫星企业的知识获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洁 彭晓芳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主从视角下三主体的共生关系问题,构建三主体共生演化Lotka-Volterra模型,以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共生作用系数不同取值组合下三主体专利增长的演化规律,揭示三主体在专利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互惠共生的关系下高校的引入显著推动两企业的专利增长;偏利共生的关系下高校更能快速推动核心企业的专利增长,间接带动卫星企业的发展;寄生共生的关系下卫星企业抑制主体间的专利增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睿 张海涛
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系统结构、主体行为和价值生成方式,从复杂网络视角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对其各发展阶段进行演化分析,探索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环境特征因素中,知识利用率、知识生产率、信任程度与整体知识水平正相关但变化规律不尽相同,认知水平与整体知识水平的收敛速度正相关、与最终收敛的整体知识水平负相关;在初创期,主体间知识距离与知识转移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结构锁定和知识趋同将导致系统发展停滞;进入成长期以后,主体应根据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各种情境因素选择合作策略以更好地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创造。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陈璐 吴洁 盛永祥 刘鹏 施琴芬
[目的/意义]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在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具有驱动作用,研究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间的竞合关系能促进专利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方法/过程]构建多主体竞合关系的生态系统模型,研究专利创新生态系统的多主体竞合关系,分析模型系数变化对专利演化态势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高校的专利禀赋对其专利发展速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专利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与高校间的生态关系对专利数量的变化有影响;主体间的无序竞争使得专利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发展效率低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朱浩 蔡丹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
新兴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主体共生 演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钰 张贵 李涛
基于生态能量学和知识管理论将知识进行生态学解构,系统论述了知识能量的内涵和表征;提出"知识能量流动"概念,分析了知识能量流动的情境和机理,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了不同情境下知识能量流动的特征与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具有生态能量学特征,知识势能、知识动能和知识内能共同决定知识能量结构;技术替代是知识能量流动的必要条件;知识能量结构是影响知识能量流量和流向的关键因素。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黎璞 宋娟
能否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识别导致创新盲点的关键因素并有效规避,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存在较大缺口。通过构建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以南北车"中华之星"和CRH380A为系统创新的数据样本,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盲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盲点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新生境、政府部门、供应商、核心企业、配套互补商及用户/购买者创新合作的非耦合性;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翔
从中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产业创新能力与种群密度、种群丰富度之间的动态关系系统,着重探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种群构成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规律。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明,种群丰富度、种群密度是引起产业创新能力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表明,种群密度与种群丰富度的正向冲击均会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种群密度对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较之种群丰富度要大一些;种群密度当期的正向变化会在未来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短期的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的增长率会先迅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并在第4年作用消失,而种群丰富度的当期正向变化会对产业创新能力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据此提出构建合理的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种群结构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模仿和追赶。以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高新片区18个行业、278家机构为实证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拟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因素、过程能力因素、社会资本、利益因素和外部环境等5个因子15项指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知识优势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知识优势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难以被竞争对手破解、模仿和追赶。以成都高新区和四川天府新区高新片区18个行业、278家机构为实证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炼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模型拟合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因素、过程能力因素、社会资本、利益因素和外部环境等5个因子15项指标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知识优势的启示和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其玮 顾新 赵长轶
从构成和影响因素两个维度,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主客观组合赋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K-CF模型。以成都高新区89家科技企业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法和K-CF模型对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和K-CF模型能较为科学地得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优势水平及各企业知识优势在系统中所处位置,能发现导致系统知识优势不佳的相关因素,帮助领导者和决策者改善知识优势状况,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推广价值。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储节旺 罗怡帆 莫玲
[目的/意义]知识转移是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活动之一,涉及多类要素,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机制进行研究有助于维护系统的健康发展,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方法/过程]利用单案例研究法,以科大讯飞为例,对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建构和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分析,识别系统内的行动者;结合行动者网络理论,阐述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行动者网络的形成过程。[结果/结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知识转移中人类的行动者和非人的行动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形成过程经历了资源整合、技术联盟和生态系统构建3个阶段。[局限]研究的核心企业为互联网企业,对其他类型企业的适用性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孙艳艳 张红 张敏
日本筑波科学城经过20年转型发展初步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高精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围绕重点领域构建多个产业创新网络,初步形成风险企业主导型、域内资源整合型、跨区域资源整合型等高精尖产业发展模式,从构建国家战略主导下的高精尖产业梯次推进格局和构建全链条式创新网络体系两条路径推动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方面,筑波科学城构建了创新创业服务生态"五位一体"模式,并呈现大学和大院大所主导、集约化和平台实体化3个特点,其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风险企业持续发展活力不足和地方扶持力度不够。两大系统间的互动关系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提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峰 庞玉萍 金萍
文章依据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模型,并对我国30个省份(除西藏以及港澳台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分别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展开,从创新群体、创新资源、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5个实测指标,运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我国区域创新生态适宜度的差异。然后运用定量研究,根据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的实证分析,计算出各省的适宜度值与进化动量值。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总体来讲区域之间差距较大,最优生态位的分布存在不均衡现象,提出了因地制宜和培育我国重点区域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位适宜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