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48)
2023(18903)
2022(15965)
2021(14760)
2020(12517)
2019(27970)
2018(27867)
2017(52389)
2016(28484)
2015(31818)
2014(31649)
2013(30702)
2012(27928)
2011(25265)
2010(25277)
2009(23444)
2008(22975)
2007(20633)
2006(17746)
2005(15447)
作者
(80977)
(67510)
(67495)
(64062)
(42740)
(32564)
(30851)
(26372)
(25530)
(23943)
(22962)
(22793)
(21412)
(21136)
(21048)
(20769)
(20538)
(20038)
(19738)
(19330)
(16693)
(16602)
(16438)
(15498)
(15349)
(15100)
(14994)
(14831)
(13654)
(13529)
学科
(113629)
经济(113500)
管理(84667)
(78455)
(65804)
企业(65804)
方法(51050)
数学(43858)
数学方法(43183)
(31219)
中国(30009)
(28595)
(26174)
地方(25449)
业经(25448)
技术(22183)
(21613)
农业(20750)
(20477)
贸易(20468)
理论(20071)
(19852)
环境(19350)
(19028)
(18268)
银行(18219)
(18161)
金融(18152)
(17599)
财务(17532)
机构
学院(398432)
大学(395794)
(157551)
经济(154088)
管理(153949)
理学(132790)
研究(132167)
理学院(131319)
管理学(128755)
管理学院(128031)
中国(99528)
科学(83306)
(83243)
(71926)
(66431)
(65956)
中心(62238)
(60593)
研究所(60574)
业大(60076)
财经(57242)
(53251)
师范(52655)
农业(51880)
(51735)
北京(51702)
(48617)
(48354)
经济学(47466)
技术(44714)
基金
项目(272488)
科学(215356)
研究(198837)
基金(196284)
(171737)
国家(170360)
科学基金(146553)
社会(125311)
社会科(118774)
社会科学(118747)
(109270)
基金项目(103408)
自然(95019)
自然科(92841)
自然科学(92814)
教育(92698)
(91853)
自然科学基金(91117)
编号(81647)
资助(79699)
成果(65841)
重点(61920)
(59943)
(59319)
(59090)
课题(56823)
创新(55515)
科研(52381)
国家社会(51623)
教育部(50399)
期刊
(170654)
经济(170654)
研究(109292)
中国(78988)
学报(63285)
(59353)
科学(57575)
管理(56807)
(56175)
大学(47587)
教育(47076)
学学(44465)
农业(40649)
技术(37460)
(33383)
金融(33383)
业经(29507)
经济研究(27270)
财经(26998)
(23242)
(22333)
图书(22085)
问题(21867)
统计(20980)
技术经济(20053)
科技(20033)
(19839)
(19520)
商业(18022)
(17748)
共检索到583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成城   周杰   李佳轩  
厘清如何协同知识主体、辨析创新贡献路径是提高中国创新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的关键。在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过程追踪的基础上,利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对2004—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知识主体组合和时间演化进行分析;同时,对多个省份的不同知识主体进行动态定性比较分析,以寻求不同时期条件组态的贡献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元协同治理型的均衡知识主体贡献是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相对合理组态,而在2004—2019年期间,29个省份知识主体的创新贡献存在要素波动,并且不同时段的组态贡献存在不均衡的情况,以企业知识主体为主导的理论市场推动型呈现整合主导轨迹、以高校知识主体为主导的基础研发支柱型呈现缓冲主导轨迹;企业和高校在创新贡献中长期占重要地位,知识主体贡献结构较为稳固集中,但逐渐呈现出散点趋势。因此,需要根据区域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在优化创新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发挥知识主体的组合效能,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卫红  丁章明  张爱美  
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利用演化博弈方法能够从动态视角分析多元主体协同创新运行机理,从根本上探究影响协同创新稳定性的因素。本文基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要求,构建"环境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运行机制,并据此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协同创新中各创新主体的博弈策略选择,利用雅克比矩阵判断其策略稳定性。演化博弈结果显示:在创新主体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多主体协同系统能够保持系统稳定;创新主体之间知识势差与协同创新稳定性呈反比;良好的协同效应、独立的内部监督机制等能有效的促进协同创新系统稳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荆玲玲   黄慧丽  
区域创新能力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要素,识别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子、挖掘区域创新能力联动机制是加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运用动态QCA分析方法,在构建“数字创新主体—数字创新平台—数字创新生态环境”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从时空双维视角综合分析2017-2021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面板数据,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数字治理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中发挥重要核心作用。其中,高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有“4条路径,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驱动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创新环境”驱动型、“创新环境”驱动型3种模式;低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组态路径有8条,可归纳为“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环境”限制型、“创新主体+创新平台”限制型3种模式;在时间维度上,4条高水平组态路径均在2020年呈现一致性下降趋势;在空间维度上,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坚  吉欢  
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利用CiteSpace Ⅴ对2000-2020年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重庆维普期刊数据库收录的CSSCI、北大核心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发表的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呈现出区域性特征,且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国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和生态位等方面;结合区域特点、生态学特征以及利用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研究是未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汪万  杨坤  
为探索责任式创新下多利益攸关主体协同共赢方案,构建了政府、创新企业和公众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及实践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责任式创新过程中,三方最终的演化稳定策略是政府规制、创新企业履行和公众参与,且政府的行为策略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创新企业的策略选择,同时公众参与促使博弈更快达到均衡状态。规制成本、惩罚强度和负外部性价值补偿等单个外生变量是相关主体策略选择的“红线”,但模型最终的稳定均衡策略主要受相关多个外生变量的综合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美娟  刘媛  
提出基于Copeland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以相容动态评价方法集为基础,以通过筛选的多种动态评价方法的评价排序值作为初步结果,再用Copeland法评价后得出结论。最后对东部十省市"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振华  闫娜娜  谭庆美  
基于演化博弈方法,研究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的内容和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提出了促进多主体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结论表明:1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有三个层次: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协同;协同创新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资金支持、能力互补、知识技术整合和信息沟通。2为促进多中心治理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多主体协同创新,要制定合理的额外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摊比例,建立有效的正激励和负激励(惩罚)机制,建立有效的网络信任体系。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磊  任元彪  王铁龙  宋维明  
选取10家样本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解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探究多主体协同参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模式。研究表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由产业规模、产业特征、政治约束、经济约束、社会文化约束、产品功能、消费形式、品牌形象重塑和组织关系重塑9个主范畴构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过程是品牌要素汇聚与传递的过程,主体间的品牌要素资源势差和利益差异为要素的汇聚提供了可能性与动力;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主体协同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主体协同模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磊  任元彪  王铁龙  宋维明  
选取10家样本主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进行剖析,解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探究多主体协同参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模式。研究表明,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由产业规模、产业特征、政治约束、经济约束、社会文化约束、产品功能、消费形式、品牌形象重塑和组织关系重塑9个主范畴构成;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的过程是品牌要素汇聚与传递的过程,主体间的品牌要素资源势差和利益差异为要素的汇聚提供了可能性与动力;森林食品区域品牌化多主体协同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主体协同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主导下的自下而上的主体协同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李家先  
本文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确定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依据基础态、衔接态与产品态的环节主体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关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分析,以干细胞产业为研究对象,确定链际融合路径与全链路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础态与衔接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筑型;衔接态与产品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组织发轫型、知识破茧型与功能涌现型;根据两阶段链际融合路径结果,获得干细胞产业两链融合的全链路必要路径“企业-企业-医院”;围绕产业必要路径,依次佐以首要、进阶、补充路径所需的协同主体,可实现地区链际融合水平不断攀升。研究结论在丰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视角的同时,可为地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与决策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跃  王维梦  
文章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外向度、区域创新位势以及区域创新环境四个创新资源维度共选取13个二级指标,探究创新资源不同条件组合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路径。研究发现:目前存在资源均衡型、资源互补型、资源突出型、资源欠缺型四条典型提升路径;通过滞后性及纵向对比分析发现,影响路径是动态变化的,资源互补型和资源突出型可以进化为资源均衡型路径,资源欠缺型是在协同创新持续展开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条新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吕艳  赵彦云  
文章基于创新系统理论、知识生产函数理论以及三重螺旋理论构建了大学对区域创新贡献的理论模型,并以1998年~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学对区域创新的贡献是多维的,既包含大学作为创新主体参与区域创新活动而带动的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包含大学与企业合作、大学与政府合作产生知识溢出而带动的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同时还包含大学通过为区域提供人才提升整个区域的人力资本进而带动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梁伟静  李玉英  孙凤芹  曾义君  
本文将自然界生态系统演化原理引入物流系统的发展研究,从本质上探究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与路径,分析其关键驱动因素的内涵及变化,从而得出在知识经济时代物流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帮助物流企业个体建立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竞争能力体系,与物流企业种群以及物流系统实现协同共生,共同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从而化解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升级过程中由于"优胜劣汰"带来的危机与挑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伟光  侯军利  
从边缘性技术到专有性技术再到向产业核心性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不同要素禀赋条件和市场机会,与创新生产价值链的嵌入参与和集成整合过程一起塑造非核心企业技术成长路径:“差异性”与“收敛性”协同共生。基于此,提出以创新生产价值链为基础形成的异质性技术能力是非核心企业创新能力演化和其成长为核心企业的关键力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