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6)
2023(12951)
2022(11254)
2021(10561)
2020(8855)
2019(20244)
2018(20156)
2017(38531)
2016(20932)
2015(23462)
2014(22810)
2013(22397)
2012(20560)
2011(18554)
2010(18462)
2009(16892)
2008(16345)
2007(14370)
2006(12527)
2005(10878)
作者
(60414)
(49913)
(49780)
(47043)
(32016)
(24092)
(22367)
(19588)
(19068)
(17820)
(17126)
(16834)
(15957)
(15819)
(15507)
(15425)
(15023)
(14789)
(14369)
(14284)
(12445)
(12230)
(12090)
(11572)
(11224)
(11193)
(11125)
(10969)
(10100)
(9988)
学科
(79588)
经济(79495)
管理(63510)
(60790)
(53167)
企业(53167)
方法(36948)
数学(30711)
数学方法(30327)
中国(21304)
(20128)
(19995)
(19722)
业经(19335)
技术(19164)
理论(16477)
地方(15759)
(14253)
(13879)
农业(13667)
(13437)
贸易(13428)
技术管理(13113)
(12996)
(12415)
财务(12355)
财务管理(12333)
环境(12288)
(12275)
银行(12221)
机构
大学(294201)
学院(290705)
管理(117729)
(111914)
经济(109394)
理学(102529)
理学院(101394)
管理学(99609)
管理学院(99105)
研究(97672)
中国(70943)
(63382)
科学(62784)
(50210)
(48978)
(47459)
业大(45215)
研究所(44993)
中心(43397)
(42029)
财经(40383)
北京(40069)
(38661)
师范(38227)
农业(37462)
(36748)
(35936)
(34404)
经济学(32887)
技术(31741)
基金
项目(204044)
科学(160297)
研究(148351)
基金(147219)
(129294)
国家(128204)
科学基金(109980)
社会(91896)
社会科(86901)
社会科学(86877)
(80842)
基金项目(78496)
自然(72820)
自然科(71120)
自然科学(71099)
自然科学基金(69863)
(68148)
教育(67810)
编号(59976)
资助(59935)
成果(48626)
(46615)
重点(45774)
(44050)
(43366)
创新(42745)
课题(41797)
科研(39004)
大学(37935)
项目编号(37617)
期刊
(121408)
经济(121408)
研究(85758)
中国(56444)
学报(48959)
管理(45077)
科学(44942)
(42365)
(37058)
教育(36655)
大学(36616)
学学(34265)
农业(29802)
技术(25558)
(22204)
金融(22204)
业经(19739)
财经(19386)
经济研究(19323)
科技(16943)
图书(16715)
(16536)
(15876)
问题(15196)
技术经济(14660)
理论(14440)
(13400)
实践(13320)
(13320)
现代(13171)
共检索到4204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China Economist  [作者] 吴晓波  吴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追赶到超越追赶的技术追赶方式转变,创新驱动从开放条件下动态的二次创新转向高水平开放条件下的一次创新。本文通过考察新兴智能制造和独角兽企业两大创新驱动新势力,提出在技术生命周期加速缩短、技术范式加快转变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助推企业超越追赶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摆脱既定技术范式制囿,抢抓“范式转变”的战略机会窗口。本文将为中国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展望未来,本文还提出创新驱动必须保持对快速发展趋势的适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侯欣裕  陈璐瑶  
本文在国际外部需求给我国企业出口造成影响的背景下,从企业层面研究国际外部需求对我国创新的影响,并揭示企业技术追赶水平在其中产生的异质性作用。首先,本文厘清了国际外部需求通过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影响企业创新及其影响程度随技术追赶能力变化而变化的作用机制。其次,本文将2011—2013年专利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结合全球200个目的地和3800种产品的进口贸易数据,构建出企业层面的国际外部需求影响及创新指标。本文的实证研究印证了理论假说:国际外部需求对企业创新有显著影响,技术追赶接近于国际前沿的企业创新更多地受到国际外部需求的正向影响。本文还进一步发现,国际外部需求作用只发挥在专利垄断程度低和产品替代性低的行业企业内,并且外资企业和非发明创新对国际外部需求表现出的反应更大。本文的研究表明,应准确把握国际外部需求对自主创新的微观影响,同时加快我国产业技术追赶,促进创新专利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专利垄断程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外部需求的正面创新效应。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黄海婷  
创新双元性是后追赶阶段后发企业实现前沿转型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双元构建机制仍不明确。通过海天两种新产品开发的案例研究发现,后追赶阶段该行业同时存在多代技术范式,后发企业可以通过不同事业部分别进行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并通过创建共用互补资产联结分离的事业部达到协同增效,最终实现创新双元。这一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后追赶阶段中国企业的转型研究,又拓展了双元性构建机制的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娜娜  张雅辉  郑方  
聚焦全球网络化背景下后发制造企业创新追赶的问题,通过将资源与创新决策取向相结合,基于本土制造企业纵向案例研究,运用探索性研究方法分析本土企业创新追赶的内在机理,多维度分析企业创新追赶内涵,归纳不同情境下企业创新追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追赶过程中,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网络嵌入的有效互动形成后发企业资源摘取机制,有助于克服资源能力弱势;基于适宜的创新决策,企业实现资源整合利用和新的资源能力优势创造,以促进持续创新追赶;后发企业因不同阶段拥有的资源差异,其所作出的创新决策取向不同。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肖宵  林珊珊  李青  庄美儿  
新兴经济体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被认为是为了实现创新追赶,其中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距离十分关键。然而,已有考察距离对创新追赶影响的研究大多对制度距离单一维度笼统加以考察,进而得到片面结论,忽视了两国之间距离概念的丰富性和多维性。基于此,本文同时考察知识距离和制度距离对新兴经济体企业创新追赶过程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二者的作用边界。基于沪深上市家族企业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发现:(1)东道国与母国之间的知识距离强化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而制度距离削弱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2)企业研发能力正向调节知识距离的调节作用,而企业政治关联负向调节制度距离的调节作用;(3)对知识距离和制度距离进行两两组合后分组回归分析发现,知识距离带来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制度距离带来的成本。本文不仅丰富了制度距离在企业跨国战略中的应用,还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复合层面深化了新兴经济体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追赶绩效研究,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创新战略具有实践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选取中国2011—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探究产业数字金融、技术追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结论表明:产业数字金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创新,亦可通过技术追赶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由此产生的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0.32%。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技术追赶超过门槛值时,产业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此外,产业数字金融的企业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具有长期性。对此,应构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圈、缩短技术追赶周期、维持企业创新融资生态长效性,以期为企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先明  梅诗晔  
流行了30多年的OEM-ODM-OBM模式正在遭受实践的质疑。由于受制于全球价值链上的旗舰企业,绝大多数OEM企业无法实现转型升级。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并未遵循OEM-ODM-OBM模式的企业却实现了真正的追赶。针对这一重大现象,本文选取三一重工、华为、吉利、联想、海尔五个典型案例,从资源依赖的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严谨的译码程序,深入分析了后发企业新型追赶战略的基本特征和内在逻辑,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后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有机会成功?""它们是如何赢得市场的?""为什么它们的合资、合作没有被外资所控制?""它们是如何实现可持续追赶的?"等核心问题,并提炼出了相关命题和概念模型。本研究拓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选取中国2011—2020年创业板上市公司样本数据,实证探究产业数字金融、技术追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结论表明:产业数字金融能够直接推动企业创新,亦可通过技术追赶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由此产生的中介效应约占总效应的20.32%。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当技术追赶超过门槛值时,产业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此外,产业数字金融的企业创新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具有长期性。对此,应构建产业数字金融生态圈、缩短技术追赶周期、维持企业创新融资生态长效性,以期为企业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郑文平  
在国家创新追赶战略的引导下,中国各省级政府出台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是否对企业专利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抑制效应?是否造成了中国的专利"泡沫"和专利的"创新假象"?这已成为学者们必须高度关注和亟待解答的重大研究命题。本文使用文献中常用的专利生产函数设定计量模型,利用改进的企业层面专利质量测算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各省级政府出台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是否对企业专利质量造成抑制效应的经验事实。主要发现是:中国各省级政府出台的专利资助奖励政策,相当程度上对企业申请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质量造成了抑制效应,但是对企业授权的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质量表现出中性作用效应。由此表明:一方面,政府专利资助政策扭曲了企业专利申请的动机,导致大量低质量专利产生;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专利审查和批准制度,一定程度上会纠正专利资助补贴政策对企业专利申请所带来的负向激励效应。后续的各项稳健性检验进一步验证该结论。本文的研究发现为中国专利制度以及创新追赶战略的调整,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吴画斌  金伟林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制造业产业格局逐渐在发生变化。中国制造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阶段,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从战略引领到创新引领。通过研究海尔集团空调和冰箱两大产业线能力提升路径,可以发现创新起着决定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用户为中心的创新文化理念,提出"人单合一"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对赌的创新激励机制,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的关系等。在创新引领思想下,海尔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目标,在空调和冰箱若干领域已经成为市场和技术上的引领者。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杜丹丽  赵丹  简萧婕  
为探究后发企业在经济与技术发展不均衡的情境下如何成为行业领导者,本文以华为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华为公司在组织警觉的支撑下从追赶到超越的全过程。基于华为公司1990—2019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在整合式创新范式下,后发企业以战略驱动全面创新、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有机联系,凭借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精准的信息洞见能力、求索不止的创新理念,充分发挥其组织警觉能力以支撑企业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实现初始追赶至行业前沿的跨越。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电光  彭新敏  张祺瑞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后发企业既要致力技术创新又要构建产品类别才能赶超领先企业,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限于技术创新或产品类别的单一维度探讨,对二者动态协同缺乏关注。本研究从整合角度,搭建“追赶压力—追赶行为—追赶结果”的分析框架,并以在电动注塑机领域赶超的海天集团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在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进入压力,通过采取“模仿创新—类别沿用”的相似协同机制,而获得合法性;在超越追赶阶段,后发企业面对竞争压力,通过采用“自主创新—类别跨越”的差异协同机制,而取得竞争优势。其中,后发企业的技术策略和类别策略受到所在行业技术体制和市场结构等外部情境约束,后发企业的定位转移与目标变迁从内部推动追赶阶段向超越追赶阶段跨越,后发企业的动态协同能力持续提升是其根本保证。本研究构建了技术创新与产品类别动态协同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后发追赶的内在规律,从“技术—认知”整合视角为后发追赶带来了新的解释,以“技术创新—产品类别”协同丰富了后发追赶的微观机制研究,为中国后发企业赶超世界领先企业提供了新的管理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伟民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组织理论对组织创新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组织理论与组织创新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对组织创新研究的改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晓松  
我国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主要体现为,在国家层次上推动持续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组织与制度。经济制度变化应当考虑制度内容的“破”与“立”,宏观环境因素变化对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经济制度机制变迁的规律和重要性说明经济制度的演变进程,市场与政府机制的分界标准,产权规则等制度硬件变迁的混合方式、相应的约束条件与政策措施和环境变化的博弈规则是经济发展的首要保证。经济发展来源于人们通过分工和交易的形式实现的合作,而人们之间实现合作需要适宜的制度安排。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基本因素,从生产性的角度看,制度的功能就在于它通过协调机制、约束机制、信息机制和激励机制克服了个体谈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