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64)
2023(17683)
2022(15091)
2021(14206)
2020(11904)
2019(27004)
2018(26538)
2017(50112)
2016(27393)
2015(30571)
2014(29590)
2013(29301)
2012(27000)
2011(24530)
2010(24195)
2009(22182)
2008(21534)
2007(18612)
2006(16145)
2005(14138)
作者
(79320)
(66283)
(65661)
(62315)
(41959)
(31808)
(29568)
(25946)
(25095)
(23334)
(22470)
(22421)
(20959)
(20927)
(20300)
(20231)
(19712)
(19706)
(18936)
(18834)
(16532)
(16142)
(15910)
(14893)
(14791)
(14561)
(14538)
(14535)
(13268)
(13152)
学科
(109747)
经济(109640)
管理(78662)
(74577)
(61282)
企业(61282)
方法(48547)
数学(42109)
数学方法(41699)
中国(31491)
(29269)
(25842)
地方(24640)
(24306)
业经(24115)
(21937)
贸易(21924)
(21323)
技术(21155)
环境(20137)
农业(19943)
(18885)
(17315)
理论(16844)
(16584)
(16488)
银行(16420)
(15897)
金融(15894)
(15793)
机构
大学(385037)
学院(382484)
(156001)
经济(152980)
管理(149767)
研究(134966)
理学(130782)
理学院(129223)
管理学(127044)
管理学院(126370)
中国(99722)
科学(85847)
(82680)
(68471)
(67541)
(66873)
研究所(63322)
业大(60750)
中心(59963)
财经(54660)
(53659)
农业(53410)
北京(52249)
(50636)
师范(50061)
(49979)
(48915)
经济学(47405)
(43728)
经济学院(42906)
基金
项目(271664)
科学(213251)
基金(197790)
研究(193888)
(175869)
国家(174448)
科学基金(148073)
社会(123684)
社会科(117241)
社会科学(117211)
基金项目(105383)
(104839)
自然(97240)
自然科(94970)
自然科学(94940)
自然科学基金(93261)
(89533)
教育(88116)
资助(80366)
编号(76706)
重点(61556)
成果(61089)
(59755)
(59547)
(58790)
创新(55131)
课题(53244)
科研(52110)
国家社会(51742)
教育部(50628)
期刊
(163476)
经济(163476)
研究(110044)
中国(72977)
学报(67239)
科学(60752)
(60390)
管理(53990)
大学(49809)
(48470)
学学(47099)
农业(42068)
教育(41503)
技术(30768)
(30060)
金融(30060)
经济研究(27632)
财经(26256)
业经(26236)
(23285)
(22600)
问题(21404)
科技(20857)
图书(19090)
(18519)
资源(18388)
技术经济(18306)
(17730)
业大(17301)
理论(16701)
共检索到5497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鹏  刘思明  建兰宁  
在扩展知识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制度环境、要素条件、需求环境和产业环境四个方面,考察了体现创新环境的11个分项指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反映创新环境的多数指标都对我国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弹性基本都小于知识存量和研发人员投入。然而,不同地区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除了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机构支持和人力资本外,体现创新环境的其他变量都对东部地区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私有化程度、信息基础设施和产业集聚的作用还明显大于研发投入,但是创新环境对中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未起到支撑作用。创新环境建设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创新能力巨大的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山河  
文章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2000年和2005年各省发表文章的数量,利用创新区位商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省际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强的核心区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天津,虽然各省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处于缩小的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党文娟  张宗益  康继军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凤朝  沈能  
区域创新能力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专利数据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运用横截面分析法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分别对中国区域专利增长率在1985-2003年间的趋同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以发明专利表征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地区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异特征;最后指出,中西部地区应通过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工程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资本和创新劳动的投入对推动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泽磊  都新亚  范斐  
文章从高技术产业视角,借助Theil指数及其分解式,分析了1998—2013年国家及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两个层次五大区域的创新能力的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并从空间和要素两个层面分析了造成区域间创新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然后运用空间面板β收敛模型,分阶段分层次分析了国家及各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性及创新资本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创新文化三个要素对创新能力收敛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2007年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格局变化的重要拐点,2007年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收敛速度明显加快,显示出中国区域协同创新建设的良好态势,而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庭辉  范玲  
文章构建了由区域知识创新能力、区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环境与潜力三个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建立了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中国2006年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数据进行实证得到了以下结论:影响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大小因素依次为知识创新能力因子、经济投入因子、技术创新因子、创新潜力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北京、广东、上海、天津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但不同地区在创新能力和经济投入等各方面的突出表现不完全一致。进一步,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些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兰海霞  赵雪雁  
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探明区域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DEA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测算了中国2001—2015年的区域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利用NICH指数和Hurst指数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创新效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中国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5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2013年后出现明显的交替节点;②中国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差异趋于收敛。其中,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引起,且地带内差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地带间差异仅占总体差异的1.96%;③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其中,东部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分布比较稳定,中西部地区均衡化趋势明显,创新效率"东—中—西"的分异格局逐步弱化;④未来,中国区域创新效率"西—中—东"递减式空间布局将得到延续和强化;⑤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市场和创业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但各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晓阳  詹祥  
基于"市场化程度—知识流动—区域创新能力"的分析框架,运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区域的市场化程度、知识流动水平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市场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促进区域知识转移和国际知识溢出;国际知识溢出能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但区域知识转移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人力资本投入、市场化程度对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R&D资金投入强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国际知识溢出仅对东部地区的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魏守华  吴贵生  吕新雷  
基于Furman等(2002)的国家创新能力分析框架,本文运用1998-200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不仅受R&D活动规模等创新基础条件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区域创新效率影响,创新效率依赖于区域特定的因素,包括产业集群环境、产学研联系的质量、对区外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结果还发现:我国创新能力的地区差距明显且呈扩大化趋势,这是区域间投入规模与创新效率综合作用的结果;创新能力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着地区经济差距。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习保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模型,利用我国各地区1998~2006年的创新活动数据,实证分析了创新环境因素对以专利量测度的创新产出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使用发明专利总量和职务发明专利量分别估计前沿产出函数所得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职务发明专利量估计的投入产出弹性更高;一个地区对教育的投入程度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力度是促进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效率系数的变化,部分解释了近年来我国职务发明专利授权量份额增加的原因。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  曾坤  
影响区域创新产出的因素可以分为直接要素投入和外部创新环境两个方面,二者均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作用。以2006—2011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数据为基础,运用Moran I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并建立直接要素投入和区域创新外部环境因素与专利产出的实证模型,通过OLS和空间计量两种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区域创新产出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区域创新行为具有空间集中分布的特点,并且区域创新集群的现象比较明显;创新环境外部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单纯增加人口数量并不能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创新环境诸因素中,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高校毕业人数和市...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封笑笑  杨哲  
在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利用京津冀地区20082013年的创新活动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长期的支持效应;其中,网络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而教育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金融和互联网两个维度的叠加效应,继续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引导教育资源的辐射扩散,加快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封笑笑  杨哲  
在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利用京津冀地区2008~2013年的创新活动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有长期的支持效应;其中,网络环境、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显著,而教育环境的影响程度有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金融和互联网两个维度的叠加效应,继续推动金融创新,同时引导教育资源的辐射扩散,加快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军  杨浩昌  李廉水  
本文用2001—2012年中国省级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了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聚集能有效推动协同创新,促进知识的产生;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扩散,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实证分析显示,在控制了科技人员投入、科技经费投入、外商直接投资和制度创新等条件下,产业聚集显著促进技术创新;分区域比较分析表明,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产业聚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结合当前东部地区产业聚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事实,推导出地区间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扩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