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75)
- 2023(19147)
- 2022(16171)
- 2021(15103)
- 2020(12209)
- 2019(27875)
- 2018(27687)
- 2017(52021)
- 2016(28177)
- 2015(31451)
- 2014(31226)
- 2013(30644)
- 2012(28509)
- 2011(25731)
- 2010(25943)
- 2009(24089)
- 2008(22924)
- 2007(20431)
- 2006(18096)
- 2005(15762)
- 学科
- 济(113063)
- 经济(112944)
- 业(79883)
- 管理(79233)
- 企(63357)
- 企业(63357)
- 方法(43423)
- 农(40485)
- 数学(35914)
- 数学方法(35507)
- 中国(35291)
- 地方(31804)
- 业经(29834)
- 农业(27195)
- 财(26517)
- 学(23878)
- 技术(22769)
- 制(22027)
- 理论(19608)
- 贸(19229)
- 贸易(19211)
- 银(18927)
- 银行(18886)
- 易(18507)
- 环境(18448)
- 和(18437)
- 融(18322)
- 金融(18316)
- 行(18193)
- 发(17235)
- 机构
- 学院(391582)
- 大学(387933)
- 管理(152956)
- 济(152375)
- 经济(148779)
- 研究(133936)
- 理学(131471)
- 理学院(129916)
- 管理学(127709)
- 管理学院(126978)
- 中国(100224)
- 科学(83038)
- 京(82739)
- 财(69681)
- 农(66743)
- 所(66485)
- 江(62947)
- 中心(61735)
- 研究所(60363)
- 业大(58097)
- 范(56391)
- 师范(55892)
- 财经(54479)
- 北京(51755)
- 州(51004)
- 农业(50912)
- 经(49347)
- 院(48977)
- 师范大学(44732)
- 经济学(44412)
- 基金
- 项目(266915)
- 科学(210354)
- 研究(201142)
- 基金(189845)
- 家(164201)
- 国家(162636)
- 科学基金(139879)
- 社会(126438)
- 社会科(119397)
- 社会科学(119367)
- 省(108526)
- 基金项目(100982)
- 教育(92365)
- 划(89106)
- 自然(88191)
- 自然科(86076)
- 自然科学(86057)
- 自然科学基金(84491)
- 编号(84249)
- 资助(75464)
- 成果(69050)
- 发(61034)
- 重点(59955)
- 课题(58868)
- 创(58173)
- 部(57676)
- 创新(53653)
- 国家社会(50887)
- 项目编号(50770)
- 科研(49702)
- 期刊
- 济(179747)
- 经济(179747)
- 研究(118070)
- 中国(85817)
- 农(65125)
- 学报(60012)
- 管理(57283)
- 科学(56883)
- 教育(54341)
- 财(51170)
- 大学(46027)
- 农业(44114)
- 学学(42987)
- 融(37535)
- 金融(37535)
- 技术(35202)
- 业经(33462)
- 经济研究(26684)
- 财经(25607)
- 问题(23009)
- 图书(22104)
- 经(21940)
- 业(21774)
- 科技(20761)
- 版(18912)
- 技术经济(18780)
- 资源(18149)
- 现代(18031)
- 商业(17903)
- 理论(17781)
共检索到594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雷德雨
民族文化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和基础,其内在逻辑在于创新民族文化开发形成地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在多方参与、开放协作的外部推力作用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以贵州省黔南州洪江村为例,探讨洪江村创新民族文化开发,构建独具特色的"村落遗存的艺术活化"产业,破解"空心村"问题的经验,聚焦乡村经济—社会—生态的多维层次重构,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联动过程,分析其中的反应机理和逻辑,从而提炼民族地区破解"空心化"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民族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重构 空心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党校贵州省分行课题组
<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新征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课题组通过对贵州省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和银行机构开展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剖析了当前贵州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矛盾,并尝试提出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文路 覃建雄 张江峰
[目的] 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陈秋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对贵州省农村产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找到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在乡村战略背景下提出贵州产业发展的路径,以期为贵州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贵州 产业经济 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明月 陈美连 殷靖 闫岩
农村电商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有力抓手,发展农村电商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由之路。为了深入了解农产品上行这一难题,采取实地调研法与文献调查法,分析贵州省纳雍电商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概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农村电商在纳雍县核桃产业振兴中的推动作用和实现机制,提出优化路径。
关键词:
农村电商 乡村产业振兴 实现路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渌 徐珊珊 何景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忆之场的内生动力。因此,文章以文化记忆为切入口,以贵州省清镇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观游索桥红军渡建设项目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记忆视角下社区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路径。结论如下:乡村居民是地方性知识及记忆的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记忆,经由社会纽带的作用,催生和塑造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将推动社区居民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性参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丽琼 张云峰
[目的]农村环境治理是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核心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6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层面分析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17个影响因素;其次采用SNA-ISM方法定量辨识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关键因素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结果]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作用较强,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为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中介传输作用较强;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入上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结论]最后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为解决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治理失灵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榕蔚 董红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要服务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从组织、利益与情感三重维度分析,发现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涵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治理共同体以党建引领为前提,能有效促进乡村联建联治和资源整合;以利益联结为基础,能有效促进乡村资源聚合和成果共享;以情感归属为纽带,能有效提升乡村社会公共精神和情感认同。基于贵州省H镇的实证案例,进一步探究治理共同体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H镇通过党建联合化,构建组织共同体,助推乡村组织振兴;通过产业一体化,构建利益共同体,助推乡村产业融合与生态振兴;通过资源在地化,构建情感共同体,助推乡村人才回流与文化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不仅有利于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也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本文结合非遗文化保护提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与对策,为非遗保护与文化振兴工作提供些许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怡净
贵州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农耕文化内涵深厚,种类多样,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能够为其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文章对当前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贵州省乡村旅游和农耕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较为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农耕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乡村旅游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旅游中的农耕文化呈现出退化之势,耕地资源减少和环境污染严重、农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问题。由此提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搭建"无景点"乡村旅游平台,加强农耕文化保护、加大农耕文化宣传力度,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农耕旅游产业的对策建议,以助力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保障贵州省乡村旅游的稳定可持续...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邱华林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抓手。本人通过对江西赣州各县(市、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状况进行调研,分析了赣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和成因,同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赣州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高丹燕
梅州市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经济发展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县(市、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等问题。作为乡村振兴改革综合试点的梅州,应该立足优势,深化改革,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深挖各县(市、区)发展亮点,促进合作,发展特色农业,优化农业生产模式等方式,推动梅州市经济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梅州市 经济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丹婷
新时代,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坚持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这项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之源与灵魂所在。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文章结合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针对建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过程中出现的三类问题,分别是物理维度上的空间规划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精神维度上的机制不全面、价值内涵浅薄等问题,以及社会维度上的文化单向输出、参与主体单一且孤立等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构路径与方法。第一,在建构物理空间过程中应科学规划空间、整合空间资源;第二,在建构精神空间过程中应建设长效机制、打造文化符号;第三,在建构社会空间过程中应实现向双向互动模式的转型,同时协同多元力量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工作。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白双翎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内涵,乡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将从村民的切身利益入手,分别从历史困境和现实问题,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出发,分析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 困境与问题 建设路径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刘李娥 张磊
在乡村旅游中挖掘、呈现、传播乡村文化特色,实现文旅产业的有机融合,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文章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个案,分析了常州开展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调查了城镇居民对文化乡村游的期待和需求,指出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目前存在产业发展定位比较模糊、产业发展结构零散、产业区域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提出推动常州市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产业 旅游产业 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