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01)
2023(16341)
2022(13500)
2021(12655)
2020(10918)
2019(25021)
2018(24946)
2017(47153)
2016(25825)
2015(29482)
2014(29147)
2013(28234)
2012(25718)
2011(22961)
2010(23043)
2009(21457)
2008(21390)
2007(19389)
2006(16571)
2005(14766)
作者
(72013)
(60247)
(60207)
(57158)
(38411)
(28945)
(27415)
(23589)
(22658)
(21582)
(20380)
(20185)
(19116)
(19106)
(18650)
(18469)
(18332)
(18019)
(17546)
(17267)
(14848)
(14745)
(14729)
(13766)
(13549)
(13490)
(13415)
(13400)
(12096)
(12013)
学科
(106199)
经济(106086)
(95084)
(90476)
企业(90476)
管理(89524)
方法(53548)
数学(44196)
数学方法(43483)
(32980)
业经(29155)
中国(26338)
(24858)
(24363)
财务(24293)
财务管理(24254)
技术(24241)
企业财务(23010)
理论(21969)
(19742)
(19000)
贸易(18989)
(18967)
(18488)
(18065)
地方(17977)
(17392)
农业(16764)
(16108)
技术管理(14895)
机构
学院(363343)
大学(363320)
管理(148428)
(147044)
经济(143967)
理学(128139)
理学院(126863)
管理学(124484)
管理学院(123800)
研究(111177)
中国(85052)
(75417)
(68104)
科学(67379)
(55746)
财经(54441)
(54312)
(53441)
中心(52983)
业大(52091)
(49357)
研究所(49122)
北京(47052)
(45784)
师范(45336)
经济学(44327)
(43821)
农业(42003)
技术(40781)
(40699)
基金
项目(242343)
科学(193116)
研究(177943)
基金(176212)
(152216)
国家(150900)
科学基金(132393)
社会(112979)
社会科(107219)
社会科学(107187)
(97150)
基金项目(92833)
自然(86623)
教育(85197)
自然科(84788)
自然科学(84767)
自然科学基金(83303)
(80970)
编号(72657)
资助(72487)
成果(57834)
(55010)
重点(54211)
(53687)
(50939)
创新(50618)
课题(50091)
大学(47029)
教育部(46788)
科研(46689)
期刊
(157326)
经济(157326)
研究(101466)
中国(73423)
管理(60636)
(58218)
学报(52202)
科学(49917)
教育(46861)
(46473)
大学(41486)
技术(39310)
学学(38068)
农业(31720)
(28682)
金融(28682)
财经(27491)
业经(26141)
经济研究(25049)
(23704)
技术经济(21839)
(20052)
问题(19959)
统计(19474)
(19161)
科技(18395)
财会(18071)
图书(16978)
商业(16858)
(16748)
共检索到5342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徐霄红  
企业大学是企业为技术技能的积累和推广应用而建立的创新联合体,国内外一些行业的标杆企业借助企业大学实现了技术技能的积累,并快速高效地实现了新技术技能在整个企业的扩散和应用。目前企业大学呈现出技术技能积累与扩散模型、技术技能积累的总体框架和"个人、组织、社会"三层次技术技能积累途径模式。对标企业大学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型,职业院校要真正成为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载体,必须校企协同,准定位、优体系、强能力,创新技术技能积累的方法和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秦  李慧凤  赵玮  
职业教育是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平台。基于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有助于技术技能的积累、传承和创新,促进技术技能人才素质与技术创新、引进和改造的同步提高。面对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的校企协同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采用博弈分析法寻求校企协同中各方的共同利益源,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构建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有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深层次展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秦  李慧凤  嗷静海  
基于校企协同的方式实现技术技能积累,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素质,助推技术创新、引进和改造的同步提高,最终满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存在的校企协同层次低、范围窄、职业院校参与程度不够、参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采用博弈分析法,从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效益评价机制以及反馈提高机制四个维度设计基于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机制实现路径,有效促进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深层次展开,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卢志米  
技术技能积累缓慢、效率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在客户需求及技术发展快速更迭的当下,企业或职业院校各自为营的单通道型技术技能积累模式已尽显疲态,构建一个政企校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平台,实现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的多方联动,优势互补,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本文以德国的技术技能积累模式为借鉴,结合国内现实情况,从顶层设计、多重激励、立法保障等多个维度出发立体设计政企校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构建,旨在充分调动各方有利资源,促进职业人才本身技术技能积累。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秦  杨博  
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有助于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功能,发挥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积累方面的重要作用。基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总体目标,从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的发展现状与主要瓶颈入手,立体构建以职业院校和企业为主、政府与行业组织为辅"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机制的实现路径,并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个案,探讨建立校企协同的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平台、企业将职业院校纳入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体系、校企协同开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实现方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伟麟  方颖  林海波  
文章从技术技能积累的四个维度和现状入手,深入探究了高职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平台的建设路径,包括面向区域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面向高职教师搭建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能力蓄积平台、面向高职学生搭建技术技能学习和实战平台等,同时还提出了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和多指标的评价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周哲民  万秋红  
校企协同是高职院校构建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区域技术技能积累力的首要途径和主要实践形式。通过SPSS 20.0统计软件对湖南省54所高职院校的技术技能积累力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考察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高职院校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比例、高职院校企业合作数量和所属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这5种校企协同形式对技术技能积累力的影响度。结果表明:个人层面的技能协同是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力的基础,组织层面的管理协同是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力的关键,建议高职院校要扎根区域产业发展的土壤,构建产业层面的战略协同,整体提升技术技能积累的长效性,从而实现跟随产业发展到引领产业发展的转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志强  赵卫军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都是复杂、开放的系统,并影响着企业发展。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论、熵理论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商业模式创新系统的熵变,探讨二者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理,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的熵变模型,并对苹果公司进行熵变分析。该模型的运用不仅能够明确当前企业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也为企业下一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饶扬德  梅洪常  王学军  
本文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及其间协同的视角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尝试性提出和界定了"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并分析探讨了创新协同驱动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核心要素、主要特征及其风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许一敏  
在充满多样化和定制化产品的市场环境下,今天的生产系统应该能够适应小批量生产并能在更短的前置时间内对市场做出反应。基于可持续创新的协同企业是现代企业精益生产的要求,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不断赢得市场和客户的有效途径。协同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快速反应和协调能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月阳  李艳  
供应链协同发展是流通企业物流模式进行创新的趋势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流通企业及供应链的发展状况,并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应链的协同创新物流模式需要在战略、战术以及操作等层面上有所改进,本文提出了引入第四方物流的协同模式、流通企业形成集配中心的模式、平台智慧物流模式等创新方向,在物流模式创新中,还应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构建供应链协同联盟等,这也是流通企业进行物流模式创新的重要手段。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钧铭  徐胤莉  
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是困扰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难题。本文从校、企在技术链层面的内在关联入手,分析了学校和技术链上、下游企业对校企合作的不同需求,提出一种"与上游企业合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下游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的校企协同模式(UPD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构建要点和效果。UPD模式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市场化运营,扩大了上游企业的技术输出,增强了对下游企业的技术服务,使学校和上下游两类企业之间建立了差异化的利益纽带,并借助平台的集聚效应使更多的企业资源参与到人才培养中,较好地实现了校企协同的有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傅家骥  施培公  
一、引言 技术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基本途径。但是,在当今时代,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大多处于国际技术扩散链的下游环节,多数情况下这些企业仅仅是新技术的被动使用者而很难开展技术创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如资金短缺、信息不灵、管理手段落后,市场机制不健全、产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丹  
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属于复杂、开放的体系,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匹配关系成为当前的热门课题。本文采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商业模式创新体系的熵变规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匹配与协同演化熵变模型,分析了5种熵变情形下的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演化关系,同时以华为公司为案例进行熵变分析。本文提出的企业创新匹配与协同演化熵变模型不仅可以明确描述企业创新体系的运行状况,也可以为企业管理与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伟  陈劲  
为了实现自主创新,必须在企业层次建立核心能力和动态性,领先公司的经验表明应重视对现有的和未来的技术核心能力进行组合和组织。现在仍有关于核心能力和动态性方面的理论讨论,本文集中于企业如何积累核心能力。我们赞同职能定义中提出的核心能力可来自于财务、营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