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2)
- 2023(13829)
- 2022(11204)
- 2021(10564)
- 2020(8595)
- 2019(19374)
- 2018(19359)
- 2017(35291)
- 2016(20075)
- 2015(22494)
- 2014(22646)
- 2013(21531)
- 2012(19652)
- 2011(17528)
- 2010(18404)
- 2009(17103)
- 2008(17127)
- 2007(15811)
- 2006(14062)
- 2005(13215)
- 学科
- 业(84544)
- 企(76665)
- 企业(76665)
- 管理(72938)
- 济(69928)
- 经济(69790)
- 财(28481)
- 业经(27998)
- 农(26597)
- 方法(26474)
- 中国(26151)
- 教育(23029)
- 技术(21953)
- 制(21522)
- 理论(21217)
- 务(20282)
- 财务(20262)
- 财务管理(20240)
- 农业(19369)
- 企业财务(19140)
- 数学(17887)
- 数学方法(17685)
- 体(15746)
- 策(14779)
- 划(14592)
- 和(14416)
- 技术管理(13772)
- 融(13594)
- 金融(13592)
- 体制(13572)
- 机构
- 学院(274485)
- 大学(272720)
- 济(110003)
- 经济(107505)
- 管理(104102)
- 研究(89786)
- 理学(87806)
- 理学院(86882)
- 管理学(85792)
- 管理学院(85219)
- 中国(68330)
- 京(58524)
- 财(56717)
- 科学(48086)
- 江(45794)
- 所(43418)
- 财经(43111)
- 范(42158)
- 师范(41898)
- 中心(40577)
- 农(39008)
- 经(39001)
- 研究所(38187)
- 北京(37862)
- 教育(36237)
- 州(35745)
- 师范大学(33663)
- 业大(33389)
- 经济学(32960)
- 院(32380)
- 基金
- 项目(167063)
- 研究(137247)
- 科学(134788)
- 基金(117052)
- 家(97867)
- 国家(96732)
- 社会(85778)
- 科学基金(84997)
- 社会科(80991)
- 社会科学(80977)
- 教育(70578)
- 省(68316)
- 基金项目(60820)
- 编号(58481)
- 划(57001)
- 成果(50529)
- 自然(50174)
- 自然科(49053)
- 自然科学(49041)
- 自然科学基金(48265)
- 资助(46030)
- 课题(43948)
- 创(41101)
- 部(39003)
- 制(38838)
- 重点(38301)
- 创新(37238)
- 发(37082)
- 性(36810)
- 年(36627)
- 期刊
- 济(132216)
- 经济(132216)
- 研究(95728)
- 中国(73315)
- 教育(65891)
- 财(48571)
- 管理(46480)
- 农(38338)
- 科学(31753)
- 技术(31343)
- 学报(31072)
- 融(28842)
- 金融(28842)
- 大学(27066)
- 农业(26302)
- 学学(23670)
- 业经(22645)
- 财经(22192)
- 经济研究(19363)
- 经(19272)
- 职业(18570)
- 业(16819)
- 问题(16458)
- 坛(14541)
- 论坛(14541)
- 贸(14512)
- 技术经济(14471)
- 国际(14198)
- 财会(13899)
- 世界(13808)
共检索到4475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左伟
在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国际实践中,创新机构作为重要载体,在加强产学研协作、定义未来劳动力技能、开发教育培训样板项目、加速新技术培训传播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成为职业教育转型的加速器。我国应关注发达国家的这一动态,通过加强先进制造业劳动力培养的产学研协作力度,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与职业教育系统的对接与合作等,在劳动力培养及产业转型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
创新机构 先进制造业 劳动力 教育培训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俊领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虽大却素质不高,形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市场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培训机制,建立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
农村 劳动力培训 创新机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源 金彦平
本文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在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方面的政策和具体做法的研究,力求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出富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建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贺聪 尤瑞章 莫万贵
本文采用国际劳工组织推荐的经购买力平价凋整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指标,对2000~2006年的我国制造业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与我国主要外贸伙伴及竞争对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无论使用经调整的或者未调整的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我国相对于其他参照国家(地区)都具有较明显优势,但部分地区成本上升趋势不容忽视。最后文章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单位产出劳动力成本 购买力平价 国际比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魏浩 郭也
本文利用2001-2010年的数据,计算了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并与19个不同类型国家和地区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小时劳动生产率都表现为日益增加的态势,单位劳动力成本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增加的态势,2010年调整后的单位劳动力成本比2001年增加了17%;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不仅远远低于美、日、德、法、荷等发达国家,以及墨西哥、南非、俄罗斯等发展中大国、亚洲四小龙,也低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制造业小时劳动报酬、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增长速度快于亚洲四小龙、其他发展中大国、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目前已经超过了泰国、印尼等国家,在不久的将来,将超过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因此,政府要高度重视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防范"去工业化"倾向,提高劳动生产率。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许昆鹏 黄祖辉 贾驰
文章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为基础,用微观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市场机制,提出应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培训机制,以保证公平和效率目标的兼顾实现。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培训 市场机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敏洁 徐常萍 唐磊
文章以中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采用路径分析和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自助法,实证分析了制造业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制造业集聚程度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工资和房价也越高,前者抑制劳动力流动,后两者促进劳动力流动,综合作用下,当前制造业集聚机制仍以向心力为主;智能制造提高了集聚下的环境效率、生产效率和企业空间盈利边界,强化了核心区域对劳动力流入的吸引,验证了“数字鸿沟”效应;改善欠发达地区空气污染和设施便利性问题成为发挥分散力,引导集聚走向分散的内在核心。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智能制造 区域福利 数字鸿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汲航宇
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在广播电视数字媒体日益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利用在农村青年人中权威性较高的广播电视媒体,更好地宣传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认知度,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我们当下必须认真考虑并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探讨国外发达国家如何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后,利用数字电视媒体宣传培养职业培训在国民中的认知度,以及这些成功经验对于我们的启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李磊 刘常青 徐长生
本文首先在Ju等(2015)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说明了劳动力技能提升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接下来利用2005—2015年省—行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了这一影响。研究发现,中国高技能劳动力的占比正在逐年提高,促进了制造业升级。机制分析发现,相比于低端制造业,劳动力技能提升促进了高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及利润率的提高,进而促使要素向高端制造业领域配置。进一步地,本文发现劳动力技能提升对制造业整体创新能力并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结论在利用"高校扩招"构建工具变量进行检验后依旧成立。这表明,当下劳动力素质提升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多表现为结构升级而非创新升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丛屹 范志莹
制造业转型升级往往导致劳动力需求变化,进而引发结构性失业问题,而厘清制造业整体及分区域的劳动力吸纳能力特征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劳动力需求视角,分析了行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影响机制,并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2012—2019年中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30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行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加均降低了制造业整体就业增长率及就业人数,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分区域来看,东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受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最大,中部、西部省份次之,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技术创新投入增加降低了东部、西部省份制造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对中部省份未产生显著影响。因此,统筹推进就业优先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基本政策方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萍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解决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借鉴和吸取国际上劳动力流动的成功经验,遵循劳动力流动的普遍规律,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普遍规律 城市化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阳立高 刘念念 柒江艺 龚世豪
引入单位劳动力成本和人均利润,考量劳动力成本与利润影响制造业升级的效应。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虽然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但劳动生产率增速更快,制造业整体单位劳动力成本没有上升,且有小幅下降,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仍有一定综合成本优势,但其人均利润低于制造业整体水平,比重总体下降,发展后劲不足,须转型升级;资本密集型虽然利润率相对较低,但人均利润为最高,比重不断上升,仍应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技术密集型比较优势不明显,急需突破核心技术,提高综合国际竞争力。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纪雯雯
过去30年,中国制造业凭借丰富的人口红利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快速发展,近年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挑战了这一优势并由此产生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损害了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为此,本文综合利用宏观数据、微观数据以及第三方机构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一方面从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质量变化的角度分析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否合理,另一方面从劳动者报酬、企业成本结构和制造业竞争优势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是否仍具有优势。研究结论: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具有合理性和持续性,并且在上升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