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3)
2023(8915)
2022(7311)
2021(7123)
2020(5475)
2019(12813)
2018(12834)
2017(23684)
2016(12738)
2015(14116)
2014(14192)
2013(13317)
2012(11812)
2011(10458)
2010(10850)
2009(9844)
2008(9595)
2007(9027)
2006(7705)
2005(6849)
作者
(33500)
(27593)
(27517)
(26270)
(17508)
(13261)
(12375)
(10654)
(10448)
(10160)
(9469)
(9238)
(8845)
(8743)
(8445)
(8217)
(8195)
(8066)
(8061)
(7824)
(6743)
(6715)
(6612)
(6473)
(6296)
(6290)
(6188)
(6161)
(5442)
(5421)
学科
(46393)
经济(46352)
(41148)
管理(41053)
(35138)
企业(35138)
方法(21570)
数学(18595)
数学方法(18062)
技术(16352)
中国(15648)
(14375)
业经(12337)
技术管理(11867)
理论(11221)
(10689)
农业(10205)
教育(9364)
(8978)
地方(8492)
(8070)
教学(7880)
(7719)
银行(7715)
(7544)
贸易(7534)
(7341)
(7314)
(7290)
(7186)
机构
学院(172685)
大学(167852)
管理(68803)
(65531)
经济(63948)
理学(59007)
理学院(58438)
管理学(57122)
管理学院(56793)
研究(49191)
中国(38502)
(34721)
(30664)
科学(29787)
(27782)
财经(24076)
中心(23679)
(23468)
师范(23281)
(23138)
(22664)
业大(21971)
北京(21846)
(21712)
技术(21554)
(20646)
研究所(20580)
经济学(19505)
(18494)
职业(18427)
基金
项目(112392)
科学(89832)
研究(87852)
基金(78506)
(66503)
国家(65837)
科学基金(58447)
社会(54805)
社会科(51875)
社会科学(51865)
(47682)
教育(42876)
基金项目(40724)
(38472)
编号(37780)
自然(36278)
自然科(35541)
自然科学(35538)
自然科学基金(34898)
资助(31678)
成果(30536)
(29536)
课题(27049)
创新(26467)
重点(25155)
(24193)
(23558)
项目编号(23467)
(22749)
规划(21974)
期刊
(75245)
经济(75245)
研究(49555)
中国(41243)
教育(30229)
管理(28831)
(24797)
科学(21266)
学报(20988)
技术(20383)
(19740)
大学(17169)
学学(15514)
业经(14071)
(14017)
金融(14017)
农业(13252)
经济研究(11501)
财经(11486)
科技(10622)
图书(10371)
职业(10366)
技术经济(10078)
(10004)
(9986)
统计(9552)
(8892)
论坛(8892)
问题(8704)
商业(8315)
共检索到260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彭维锋  
加快推动劳模精神进校园工作,是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重大实践。创新劳模精神进校园的思想路径,重在做好四个方面工作: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融入素质教育工程;综合运用"两种方式",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协调优化"三种关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创新探索"四种路径",构建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世彬  王梦林  
劳模精神是我国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开展了劳模精神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以劳模特聘教授团队、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劳模文化教育展示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劳模理论研究和课程教材开发为支撑,以新时代劳模精神教育中心为抓手,构建了以劳模精神引领的育人模式,为高职院校开展劳模精神育人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方桐清  
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较高层次,成立"企业学院"则是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企业学院"进校园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其成功实践达到了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潘蓉  屈昌辉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根据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引公司进校园建立经营性实训基地,实施了岗位训练与公司运营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梁远榕  张伦玠  李洪泳  何东成  何敦清  黎妙嫦  薛勇光  陈学钊  杨景欢  
本文阐述了江门市新会机电职业技术学校"产教联动,学做融合——‘生产进校园’的创新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成果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从而为校企深度融合提出可供参考的发展路径。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瑜  陈晓琪  
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文化自信的新阐释以及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论述,文化自信包含着传统文化积淀的自信、近代文化认同的自信以及现代文化交融的自信三层内涵。基于此,"文化自信"观照下的民族文化进校园应具有三种文化内涵及实施路径,即培养乡土情怀、增强民族认同的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理性、增强国家认同的中华民族近现代革命文化;培养国际视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的世界各民族先进文化。这三种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教育目的与内容并非相互孤立的存在,而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三个层面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层次分明、系统发展的教育实施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薛铭  崔性赫  汪作朋  张路路  温健翔  
实行中考体育考试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参与热情以及意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以中考体育改革为向导,从初中生体质的现实需要出发,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体能训练课程的制约因素和优势因素,并对此提出"体能进校园"的策略有:培养专业体能训练团队,加强体能课程宣传力度,完善体育锻炼设施器材,结合中考体育项目设计适合初中生的体能课程,并在体育课、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中展开教学。将体能训练作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身体练习手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可促进中考体育制度目标的实现,优化学校体育教学模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侯晶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对于立德树人以及我国融合教育的长足发展都是必要之举。离开融合教育视角的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全面地进校园;而如果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我国的融合教育也很难彻底实现。每一种核心价值观进校园都需要教育实践补短和提优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在融合教育中落地,帮助残、健学生远离精神贫困,提升广大民众的道德素养,促进我国教育的富强与融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尹成鑫  和震  任锁平  
在中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面对劳模、工匠精神培育方面缺乏系统性、感召力、导向性等现实困难,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在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联系,从实践操作层面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文化素质教育,着眼全员培育、全程渗透、全景熏陶、全面影响的融入路径,形成矩阵式育人格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慧  薛伟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遵循高校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要根据学校自身特色来定位,构建具有职业性的校园文化。根据社会、企业对高职学生的特殊需求,以"准职场"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和过渡,其关键在于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抓手,构建"准职场"校园文化环境,提升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王华  
民间艺人进入高校,与高校专家进行开放式的现代与传统音乐文化体系的对话是必要的,对话时的立场、角度、角色意识的更新也是必要的。对话中的角色属性、角色关系决定着双方能否实现平等有效的对话。艺人对民间音乐的提升、专家对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更是文化的深层透视和发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超超  
一直以来,劳模工作都是各级工会组织的主要工作,如何将劳模工作的效能发挥到最大,是当前摆在工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在注重创新和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作为工会组织一种全新的工作形式,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组建不仅可以通过良性可持续的"传帮带",进一步放大劳模品牌效应,打造出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人才队伍,而且可以通过技术、管理、服务上的创新,使其成为提高企业乃至社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促进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创新平台。本文以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发展情况为例,梳理我国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杨思彬  杨博华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与智能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然融入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于现代化教育领域而言,高新科技手段在教育工作中承担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其中音乐教育就与现代科技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和相互促进作用,科技创新成为了目前音乐专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音乐专业教育成为我国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重要渠道。在当前信息科技时代中需要合理运用高新技术推动音乐专业教育发展创新,从而为我国音乐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多元化的音乐人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晓蓉  
新时代来临之际,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大众主动接受教育的思维与意识越来越强烈,这可为国家教育改革事业的创新、改革发展带来极大思想动力。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其中一个教育阶段,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稳定发展,促使各高校为满足当今时代针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所提全新要求,不仅纷纷扩大自身招生规模,还以强化人才培育质量为目标,不断创新、优化其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仓伟  
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必要行业。基于社会行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教育紧跟时代步伐,从传统教学到信息化教学,衍生了新型的教学形态。新时代背景之下,我国教育应对国家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极力促进对建设人才教育水平的提升,不断展开多媒体教学,以此优化教育教学模式。就高校思政课程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思政教育一般以理论课程为主,主要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增加了思政课程的枯燥与乏味。另外,当下我国思政课程明确将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等学科部分内容作为其理论知识基础,内容涵盖了历史与政治领域的历史事件与政治事件,教学上需要引入多媒体教学方法。如政治事件新闻短片、近代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政治理论家的采访等等,都需要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