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659)
- 2023(21016)
- 2022(18120)
- 2021(16630)
- 2020(14220)
- 2019(32514)
- 2018(32070)
- 2017(61375)
- 2016(33551)
- 2015(37511)
- 2014(37454)
- 2013(36920)
- 2012(34109)
- 2011(30732)
- 2010(30677)
- 2009(28188)
- 2008(27780)
- 2007(24877)
- 2006(21428)
- 2005(18816)
- 学科
- 济(133441)
- 经济(133298)
- 管理(97997)
- 业(94210)
- 企(78751)
- 企业(78751)
- 方法(63692)
- 数学(55308)
- 数学方法(54577)
- 农(35458)
- 财(34797)
- 中国(34692)
- 学(31183)
- 业经(29648)
- 地方(27704)
- 技术(25594)
- 农业(24066)
- 贸(23970)
- 贸易(23959)
- 制(23849)
- 理论(23238)
- 易(23208)
- 务(22477)
- 财务(22390)
- 财务管理(22339)
- 企业财务(21216)
- 和(20633)
- 银(20261)
- 银行(20177)
- 环境(20106)
- 机构
- 大学(479608)
- 学院(477619)
- 济(185875)
- 管理(184829)
- 经济(181756)
- 理学(160673)
- 研究(160639)
- 理学院(158814)
- 管理学(155668)
- 管理学院(154815)
- 中国(117998)
- 科学(104012)
- 京(101797)
- 农(85061)
- 财(84337)
- 所(82094)
- 业大(76251)
- 研究所(75297)
- 中心(73880)
- 江(70812)
- 财经(68169)
- 农业(67310)
- 北京(63734)
- 范(63292)
- 师范(62543)
- 经(62048)
- 院(58479)
- 州(57242)
- 经济学(56263)
- 技术(53691)
- 基金
- 项目(331484)
- 科学(259477)
- 基金(239558)
- 研究(235800)
- 家(211765)
- 国家(210040)
- 科学基金(179044)
- 社会(146907)
- 社会科(139184)
- 社会科学(139146)
- 省(131198)
- 基金项目(126509)
- 自然(119530)
- 自然科(116772)
- 自然科学(116735)
- 自然科学基金(114645)
- 划(111062)
- 教育(110036)
- 资助(99543)
- 编号(95114)
- 成果(77011)
- 重点(75185)
- 部(72422)
- 创(70419)
- 发(70361)
- 课题(66371)
- 创新(65462)
- 科研(64267)
- 计划(62066)
- 教育部(61395)
- 期刊
- 济(195986)
- 经济(195986)
- 研究(133445)
- 中国(91135)
- 学报(83748)
- 农(75425)
- 科学(74445)
- 管理(66552)
- 财(64956)
- 大学(62441)
- 学学(58776)
- 教育(55296)
- 农业(52012)
- 技术(43615)
- 融(38436)
- 金融(38436)
- 财经(32998)
- 业经(32447)
- 经济研究(31849)
- 经(28293)
- 业(28010)
- 问题(25361)
- 图书(25289)
- 科技(24489)
- 版(24059)
- 技术经济(23955)
- 统计(22836)
- 理论(21647)
- 业大(21544)
- 策(21188)
共检索到6879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朱芳芳
关于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异质性,少有研究关注。本文运用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和2006-2014年广东省市际面板数据做实证分析,测算出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根据测算结果将广东省划分成三个区域并对各区就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两方面异质性作对比研究。研究发现:(1)广东省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资本,偏向指数大都介于0-0.5且呈"N"型;(2)全省"创新断层"明显,一区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创新型人力资本,偏向指数在0.5左右且呈"U"型;二区创新技术进步为希克斯中性;三区创新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偏向指数波动很大且呈"M"型。广东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把握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构建适合各区创新和经济发展特质的创新体系至关重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孔宪丽 米美玲 高铁梅
本文通过定量测度中国33个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方向和程度,对各行业技术进步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刻画工业结构变动特征的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对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升级作用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3年中国各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方向和程度有所差异;与各行业要素禀赋结构变动特征相比,中国工业部门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失衡。中国工业行业的创新投入结构对工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引致效应。技术进步的适宜程度将直接影响创新投入驱动工业结构调整的效率,依据要素禀赋结构进行技术选择和创新投入有助于中国工业行业的有效增长,而与要素禀赋结构相失衡的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杨振兵
现有研究对创新技术进步要素偏向关注甚少。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部门创新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指数,进而通过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创新要素结构、科研人员工资扭曲等因素对创新技术进步资本偏向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创新资本的产出弹性远远大于科研人员的产出弹性,制造业创新技术进步整体偏向于资本,且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创新投入要素结构的资本化程度、政府资助行为削弱了创新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科研人员工资扭曲、企业自有资金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强化了资本偏向。优化创新方向、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对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舜臣 王静 王雪友
本文在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框架下,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运用1995—2012年全国各省市相关数据,对全国及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偏向进行测算,并结合地方资源禀赋特征对不同区域农业技术进步模式做了一定评价。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农业技术进步呈现劳动节约型,这并不符合诱致性创新理论下中国应有的技术进步方向。分区域看,相对于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方向有悖于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特征;相比于主销区和平衡区,主产区农业劳动力的相对稀缺则部分支持了主产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的选择。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荣 吴沐远
文章基于我国2000-2016年省级流通产业面板数据,构建技术进步偏向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创新中的要素替代与技术进步偏向选择。研究流通创新要素替代发现,全国总体的替代弹性为0.411,资本和劳动要素存在显著的互补关系,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分别为0.558和0.364,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为-0.236,东部地区资本深化推动流通创新水平显著高于中西地区,西部地区资本要素尚未对流通创新产生有效的技术替代;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
关键词:
流通创新 要素替代 技术进步偏向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钟世川 雷钦礼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与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工业1979-2011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中国工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小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率,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为劳动节约型的,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提高;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贸易是我国工业资本收入份额持续上升、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份额失衡的影响最大。工业要素分配份额的演变直接体现了国民收入分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群峰
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框架下研究教育投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将其影响区分为要素结构效应和要素回报效应,采用Firpo提出的RIF回归分解方法,检验1995~2013年间教育的要素结构效应与要素回报效应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的要素结构效应降低收入不平等,但教育的要素回报效应却在更大程度上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总效果最终仍然为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这种上升应该归因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于鹏 李鑫 张剑 薛雅伟
在传统经济学下,环境规制往往会带来企业生产成本的增加,进而降低企业利润。然而,波特则提出环境规制对企业的影响并不都是负面的,可能会推动技术创新。本文利用2005—201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负二项回归分析了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并引入技术密集度的门槛效应对影响的区域异质性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就全国总体情况而言,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技术创新水平呈现"倒U型"变化趋势;(2)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较为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明显;(3)存在技术密集度门槛,当某地区(省份)的技术密集程度达到一定门槛值以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波特假说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技术密集度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李爽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白雪洁 李爽
技术进步是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偏向是资源要素配置特征的一种表现,考察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特征及其成因,对于优化技术创新模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要素价格扭曲和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类指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了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偏向的影响因素体系。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方向为资本偏向型,这将对收入分配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近年来中国工业的要素价格存在负向扭曲,且扭曲程度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受到行业要素密集度的影响;要素价格扭曲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其中技术创新模式发挥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23%,可见引进型技术创新模式会加重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因而,积极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方向的必由之举。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远鹏 钟世川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洪福 郝寿义
本文运用反事实分析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模型,模型考虑了区域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并考察了技术进步对全要生产率增长的效应。运用新模型对我国28个省市1978-2015年的数据分析得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缓慢东北停滞"的态势。同时,中性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的贡献在逐步的提高;而有偏技术进步出现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未来我国经济增长要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关键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尤其是要提高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
要素禀赋 异质性 技术进步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钟世川 毛艳华
本文基于多要素的CES生产函数,构建了中性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框架,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中性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非公共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效率变化效应、劳动-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公共资本-非公共资本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90-2014年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小于1;劳动的生产效率是提高的,而公共资本与非公共资本的生产效率是下降的;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并且偏向非公共资本的程度大于公共资本,这是导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减缓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实证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加速公共资本的投放导致技术进步越渐朝向公共资本方向发展,进一步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因此,为实现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充分发挥自身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适度减少公共资本,尽快转向依赖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和非公共资本的轨道上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