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59)
- 2023(17241)
- 2022(14623)
- 2021(13851)
- 2020(11380)
- 2019(26152)
- 2018(25942)
- 2017(49612)
- 2016(26704)
- 2015(29971)
- 2014(29089)
- 2013(28136)
- 2012(25406)
- 2011(22655)
- 2010(22437)
- 2009(20155)
- 2008(19337)
- 2007(16503)
- 2006(14196)
- 2005(11901)
- 学科
- 济(98607)
- 经济(98506)
- 管理(78231)
- 业(75668)
- 企(64308)
- 企业(64308)
- 方法(46432)
- 数学(39985)
- 数学方法(39389)
- 农(27466)
- 中国(26976)
- 财(26056)
- 业经(24091)
- 技术(21453)
- 地方(20172)
- 学(19984)
- 理论(18883)
- 农业(18684)
- 贸(17879)
- 贸易(17869)
- 制(17746)
- 易(17368)
- 和(16574)
- 务(16546)
- 财务(16468)
- 财务管理(16435)
- 企业财务(15529)
- 环境(15355)
- 银(14860)
- 银行(14821)
- 机构
- 学院(358601)
- 大学(357562)
- 管理(146104)
- 济(139074)
- 经济(136031)
- 理学(127718)
- 理学院(126399)
- 管理学(124090)
- 管理学院(123447)
- 研究(112330)
- 中国(82546)
- 京(74186)
- 科学(69471)
- 财(63757)
- 所(53398)
- 业大(52514)
- 农(52322)
- 中心(52174)
- 财经(51677)
- 江(50927)
- 研究所(48918)
- 范(47346)
- 经(47165)
- 师范(46903)
- 北京(46115)
- 院(41867)
- 州(41728)
- 经济学(41388)
- 农业(40731)
- 技术(39442)
- 基金
- 项目(254414)
- 科学(201318)
- 研究(189675)
- 基金(183495)
- 家(158965)
- 国家(157594)
- 科学基金(137041)
- 社会(118863)
- 社会科(112589)
- 社会科学(112559)
- 省(100776)
- 基金项目(97606)
- 教育(88532)
- 自然(88467)
- 自然科(86499)
- 自然科学(86480)
- 自然科学基金(84922)
- 划(84280)
- 编号(78831)
- 资助(73946)
- 成果(62734)
- 重点(56563)
- 创(56462)
- 部(55530)
- 发(54348)
- 课题(53864)
- 创新(52057)
- 项目编号(49147)
- 国家社会(48645)
- 科研(48326)
- 期刊
- 济(145390)
- 经济(145390)
- 研究(102062)
- 中国(66982)
- 管理(54076)
- 学报(53594)
- 科学(49950)
- 财(47959)
- 农(47173)
- 教育(46845)
- 大学(41691)
- 学学(39060)
- 技术(34273)
- 农业(33248)
- 融(27199)
- 金融(27199)
- 业经(25622)
- 财经(23808)
- 经济研究(23572)
- 经(20341)
- 图书(19054)
- 科技(18718)
- 问题(18574)
- 业(17396)
- 技术经济(17150)
- 理论(16552)
- 版(16187)
- 商业(15997)
- 现代(15584)
- 实践(15250)
共检索到507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杨磊 刘海兵
本文以组织外部情境和内部能力基础为主要切入视角,以如何实施开放式创新为问题导向,选择华为、海尔、宝洁进行跨案例研究,将吸收能力作为重要的参与变量,试图探索创新情境与开放式创新的共演路径。研究发现:①开放式创新路径随创新情境的动态变化呈现内部依赖—主导参与—社群共创的演化规律;②开放式创新模式与创新情境有高度匹配性;③开放式创新开放方向可能的影响因素是行业属性、技术生命周期及企业文化;④吸收能力既是开放式创新实施的前提也是开放式创新的目标,吸收能力的演化对开放式创新的变迁起到了推动作用,与创新情境构成三者的共演模型。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杨静武
本文介绍了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模式和组织吸收能力,建立了组织吸收能力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关系框架,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陶永明
对于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由于在开放式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主导地位的创新知识类型的不同,使得吸收能力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存在产业差异性。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结果数据对比证实,吸收能力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对科技驱动型产业的中介作用比经验驱动型产业更大。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开放度不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建议,我国的经验驱动型产业应该适当提高技术创新的开放度,而科技驱动型产业应该把握好开放度,注意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内部研发与外部技术获取的平衡问题。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韵江 杨柳 付山丹
跨界搜索在开放创新环境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基于开放式创新情境从前因角度探索吸收/解吸能力对跨界搜索的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剖析和完善了开放式创新下的吸收与解吸能力,运用实证方法对两种能力与跨界搜索之间的关系进行测量检验。研究发现,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吸收能力和解吸能力均对跨界搜索产生正向影响,但由于创新源的扩大和知识复杂性的增加,吸收能力与解吸能力的各维度对于跨界搜索的影响存在差异,而且二者交互并不能对跨界搜索产生一致的正向或负向影响。所以,必须在深入剖析知识复杂性基础上,细致平衡吸收与解吸能力各维度,才能有助于提高跨界搜索成功率。
关键词:
开放式创新 吸收能力 解吸能力 跨界搜索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守智
作为沟通生产与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零售企业迅速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而如何推动其创新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是当前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社会资本-吸收能力-开放式创新”的研究路径,探索了零售企业三维社会资本对开放式创新的影响,并分析零售企业吸收能力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零售企业社会资本以及三维度(结构、认知、关系)对其开放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其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不仅拓展了开放式创新相关研究,也可以为零售企业克服“商业模式固化”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素平 吴志岩
本文对近22年的有关吸收能力的研究进行回顾,以了解吸收能力的内涵、操作化以及具体的应用情境,为后期更好地运用吸收能力来开展研究做一个铺垫。基于知识创新的动态理论视角,本文认为认知外部信息的价值是构成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其次,在测量吸收能力的时候应该体现吸收能力的过程性特征并需关注微观层面的研究。最后,吸收能力的应用情境除了研发情境外,还应考虑非研发情境,如管理技能、市场营销专长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霍亚楼
动态竞争环境下,战略选择和组织适应力理论在分析企业持续成长时都存在着致命的硬伤。本文把企业如何持续成长的问题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持续的问题,系统剖析了这两大理论的各自优势与不足,认为这两大理论在企业与环境相互选择过程中是动态融合的,在根本上是协同演化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如何构建的问题及其驱动因素,并构建了动态环境下企业协同演化的成长模型,以揭示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
技术吸收 技术创新 协同演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朱益霞 周飞 沙振权
知识是组织创新的核心资产,而跨界搜寻是跨越组织边界、获取异质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重要前置阶段。基于创新搜寻理论和知识超模理论,本文基于市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差异,从吸收能力的视角研究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倒U型影响;(2)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的交互效应对商业模式创新存在正向影响;(3)吸收能力分别在技术知识跨界搜寻和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并且完全中介了市场知识跨界搜寻与技术知识跨界搜寻的交互效应对商业模式创新之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林润辉 王伦
探究基于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整合能力对企业突破式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内外部机制角度解释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对主效应的调节作用。通过对2011—2019年中国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45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发现,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吸收能力与创新开放度均对混合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间的积极影响产生正向调节作用,但二者并未在创造型知识整合能力与突破式创新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为企业通过跨领域、跨行业技术融合提升的突破式创新提供思路,同时为企业从内部提升动态能力与从外部加强跨组织协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大丽 江媛 孙道银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秦佳良,张玉臣
以往文献对于吸收能力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组织层面,缺乏个人层次的探讨。回归吸收能力概念本质,从个人层面出发,将知识吸收分为识别、同化和应用3个阶段,通过采集与分析上海、重庆、西安、广州、长沙等地的113份技术主管有效问卷数据,探讨个人知识吸收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人知识识别有助于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的实现;个人知识同化导致了探索式创新和挖掘式创新之间的差别,探索式创新需要个人同化能力,挖掘式创新则不需要;个人知识应用对双元创新均无作用。结论为企业管理者以鼓励员工正确定位知识吸收,促进企业双元创新提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区域开放度、加大人才培养等方面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朱俊杰
笔者以2000—2014年29个省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分析对创新能力、吸收能力的内部动力及其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区域内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创新投入与科技产出的互动形成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人力资本及创新开放程度的互动形成了吸收能力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两个维度在长期中的互动演化是区域创新的动力根源。进一步分析区域创新动力空间差异,笔者认为要保持区域创新持续动力,需要实施差异化的创新路径,并在保持创新政策连续、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
关键词:
区域创新 创新能力 吸收能力 互动演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颖 王瑾 席笑文 廉翔鹏
互联网时代下的开放式创新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为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带来挑战。以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为研究背景,通过海尔、特斯拉、小米的跨案例研究,从互联网和开放式创新环境对知识产权管理作用的程度与时间两个维度,提出了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影响过程模型与影响层次模型,进而提出知识产权管理三要素: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创新资源配置与知识产权价值提升。旨在为企业在新环境中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提供新的思路,为探究互联网与开放式创新环境中企业知识产权开放与保护的模式与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雎
开放式创新作为21世纪的创新趋势,所带来的挑战已经不是知识管理层面的问题,而是组织知识治理层面的问题,即迫切需要有效的治理机制来应对由知识差异性、知识复杂性以及创新者利益冲突所产生的知识基础性风险,从而为这种分布式、大规模的创新活动提供制度性保障。本文基于内涵更加丰富的认知视角,将知识治理的两种主要思路——情景组合观与流程设计观有机融合,以开放式创新中的知识流转作为分析单元,以创新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知识基础性风险为分析的微观基础与治理对象,运用跨案例研究,旨在超越交易成本理论的传统思路建立一个开放式创新下知识治理的理论框架,从而为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也为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