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5)
- 2023(14735)
- 2022(12119)
- 2021(11624)
- 2020(9483)
- 2019(21669)
- 2018(21434)
- 2017(38989)
- 2016(21815)
- 2015(24268)
- 2014(23682)
- 2013(21962)
- 2012(19933)
- 2011(17736)
- 2010(17630)
- 2009(15141)
- 2008(14506)
- 2007(12811)
- 2006(10640)
- 2005(8764)
- 学科
- 济(70193)
- 经济(70118)
- 管理(59170)
- 业(55657)
- 企(47168)
- 企业(47168)
- 方法(33845)
- 数学(29647)
- 数学方法(29165)
- 中国(26467)
- 教育(23974)
- 技术(20313)
- 农(20097)
- 财(19529)
- 理论(18135)
- 业经(16828)
- 学(15469)
- 地方(14644)
- 教学(13753)
- 农业(13377)
- 制(12988)
- 技术管理(12768)
- 务(12243)
- 财务(12198)
- 财务管理(12178)
- 企业财务(11627)
- 银(11430)
- 银行(11408)
- 贸(11369)
- 贸易(11359)
- 机构
- 大学(273923)
- 学院(271421)
- 管理(103341)
- 济(101063)
- 经济(98758)
- 理学(89793)
- 研究(89041)
- 理学院(88773)
- 管理学(87044)
- 管理学院(86477)
- 中国(60519)
- 京(57408)
- 科学(52871)
- 财(46756)
- 范(45052)
- 师范(44685)
- 江(41977)
- 中心(41862)
- 所(41258)
- 农(39375)
- 教育(38968)
- 业大(38356)
- 研究所(37768)
- 财经(37427)
- 师范大学(36276)
- 北京(35830)
- 技术(35457)
- 经(34409)
- 院(33360)
- 州(33288)
- 基金
- 项目(191700)
- 科学(154005)
- 研究(148853)
- 基金(135680)
- 家(117125)
- 国家(115950)
- 科学基金(101118)
- 社会(92711)
- 社会科(87669)
- 社会科学(87654)
- 省(78523)
- 教育(78069)
- 基金项目(71592)
- 划(66928)
- 自然(63594)
- 自然科(62238)
- 自然科学(62222)
- 编号(61861)
- 自然科学基金(61127)
- 资助(53303)
- 成果(51172)
- 课题(46329)
- 创(45351)
- 重点(44664)
- 部(43829)
- 发(41973)
- 创新(41473)
- 教育部(38955)
- 年(38144)
- 项目编号(37948)
- 期刊
- 济(102734)
- 经济(102734)
- 研究(84796)
- 教育(69989)
- 中国(66809)
- 管理(39760)
- 学报(39104)
- 财(37040)
- 科学(36010)
- 农(34582)
- 大学(32216)
- 技术(32029)
- 学学(28349)
- 农业(24208)
- 融(20815)
- 金融(20815)
- 职业(19608)
- 财经(18050)
- 业经(17422)
- 经济研究(16412)
- 经(15671)
- 图书(14849)
- 科技(14289)
- 坛(14158)
- 论坛(14158)
- 业(13945)
- 技术教育(12905)
- 职业技术(12905)
- 职业技术教育(12905)
- 问题(12835)
共检索到4038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顾秉林 王大中 汪劲松 陈皓明 姚期智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是清华大学人才培养的崇高使命。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大学探索和建立了一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即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创新性实践教育。
关键词:
创新性实践教育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项延训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科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关系以及学科建设水平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研究生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柯勤飞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水平地方应用型高校应围绕应用创新来确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定位,将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作为使命追求。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以能够在真实情境下创造性解决复杂问题为典型特征,涵盖价值观念、能力体系和知识结构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培养这一类人才,需要从教育产出的角度梳理和聚焦其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树立思教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创教融合、通专融合和跨学科交叉融合等理念,综合运用多种实践策略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马廷奇
学科交叉已成为知识创新、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不仅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传统管理体制及"单科制"组织体系的"惯性",使我国大学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面临不少困境和障碍。当务之急是树立大学科意识,积极推进学科交叉的制度创新,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的互动和协同。
关键词:
交叉学科 拔尖创新人才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宋保维 崔景元
学科是研究型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在10余年的教改实践中,航海学院着力抓学科建设,促进师资、精品课程、教材、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等要素同步提高;促进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眭平
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而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赋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类型。"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实践"就是应这些需要而开展的一项研究。通过明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创新性人才的类型及特征,开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嵌入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以达到完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并提高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应用创新性 人才培养 实践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赵琴琴 黄德青
实践训练课在课堂上进行受到训练场地等外部影响比较大,为了解决在有限场地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汽车营销课程采用适合近距离检测触发的自动播放系统进行教具改革。对10组采用教具学习的学生和未使用教具学习的学生分别进行了评价。采用教具学习的学生实践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好于未使用教具的学生;使用新教具后,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车型特点和介绍流程,表达能力提升、接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表明,信息技术在课程当中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关键词:
播放系统 教具改革 翻转课堂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昂海松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制度的支持,需要培养体制的建立,需要教育模式的研究,但学校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最终落实在教师身上。作为一名高校的专业教师,面临着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感到培养创新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陈 李飞 方萍
在分析信息产业特性和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分析教与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采取实施因材施教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两类措施来构建信息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从内容精、基础厚、选择多的课程体系,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质量闭环监控与保障体系设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并阐述营造条件环境、制度环境、校园环境、舆论环境等四种环境对培养信息学科创新人才的重要性。通过运行情况和取得成效说明了信息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可行性与推广价值。
关键词:
信息学科 创新人才 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吕改玲 蔡琼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的学科是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载体。建立学科基础相关、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科群,对学科的发展、科学研究的开展,尤其是对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科群 研究生 创新人才 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济
中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而提高质量的重点在于培养创新人才以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推进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分不同层次、不同门类对大学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组织深入研究,进行重新设计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大力提倡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要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史静寰
2004年12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了第22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实践教育教学理念”专题报告会,清华大学副校长、教育研究所所长谢维和教授;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主任朱高峰院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家广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学勤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此后人文学院也陆续召开了研讨会,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史静寰教授作了主题报告,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在人文学院的报告会上作了总结发言。为推动清华大学和全国高校实践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本刊特别刊出他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银国 张东 袁春艳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亟需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出名师、育英才,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是高校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永生 刘拓 章梓茂
提高本科人才的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渠道。而创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包涵3方面要素:培养目标要素,即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分解,并形成有机整体;体系内涵建设要素,包括思想认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戚业国
当今时代,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备受瞩目。为推动我国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各种举措不断推出,大量的投入、各类"工程"都在实施中。这更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创新人才培养除了不断增加投入外,还需要做什么?影响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究竟有哪些?本文就我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一些现实矛盾,从社会学视角提出实践反思。一、大学文化:传统精神与现代躯壳的纠结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研究积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最主要是通过大学形成的创新文化实现的:大学提供的年轻人没有约束地思考、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