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0)
- 2023(10061)
- 2022(8406)
- 2021(7541)
- 2020(6205)
- 2019(13998)
- 2018(13588)
- 2017(26495)
- 2016(13538)
- 2015(14466)
- 2014(14506)
- 2013(14597)
- 2012(13824)
- 2011(12512)
- 2010(12772)
- 2009(11864)
- 2008(11418)
- 2007(10441)
- 2006(9305)
- 2005(8433)
- 学科
- 济(83580)
- 经济(83533)
- 业(44438)
- 管理(43392)
- 企(37435)
- 企业(37435)
- 方法(27561)
- 数学(23870)
- 数学方法(23734)
- 地方(21395)
- 中国(17963)
- 技术(17448)
- 业经(17265)
- 农(15918)
- 地方经济(15012)
- 财(14934)
- 学(14798)
- 产业(13360)
- 制(12419)
- 技术管理(12250)
- 农业(11356)
- 融(10795)
- 金融(10795)
- 体(10312)
- 银(10277)
- 银行(10261)
- 贸(10073)
- 贸易(10064)
- 行(9899)
- 易(9672)
- 机构
- 学院(203954)
- 大学(201746)
- 济(101497)
- 经济(99907)
- 管理(78617)
- 研究(72930)
- 理学(68026)
- 理学院(67288)
- 管理学(66432)
- 管理学院(66022)
- 中国(53584)
- 财(43140)
- 科学(41502)
- 京(40679)
- 所(36140)
- 财经(34576)
- 经济学(33333)
- 研究所(32713)
- 中心(31662)
- 经(31330)
- 江(31011)
- 农(29781)
- 经济学院(29737)
- 业大(26770)
- 院(26073)
- 财经大学(25672)
- 北京(25407)
- 州(24115)
- 范(23990)
- 师范(23716)
- 基金
- 项目(134536)
- 科学(108682)
- 基金(99680)
- 研究(98074)
- 家(86756)
- 国家(86095)
- 科学基金(74932)
- 社会(67311)
- 社会科(64289)
- 社会科学(64277)
- 省(53829)
- 基金项目(52662)
- 自然(46326)
- 自然科(45328)
- 自然科学(45317)
- 自然科学基金(44625)
- 划(43784)
- 教育(43325)
- 资助(39604)
- 编号(35576)
- 创(33904)
- 发(31656)
- 创新(30795)
- 重点(30633)
- 部(29783)
- 国家社会(29038)
- 成果(28151)
- 发展(26212)
- 教育部(25966)
- 课题(25950)
- 期刊
- 济(117729)
- 经济(117729)
- 研究(65600)
- 中国(39707)
- 管理(34030)
- 财(33010)
- 科学(28525)
- 学报(28265)
- 农(26862)
- 大学(21977)
- 学学(21248)
- 经济研究(21055)
- 融(18961)
- 金融(18961)
- 技术(18721)
- 财经(18605)
- 农业(18058)
- 业经(17512)
- 经(16433)
- 教育(15876)
- 问题(14938)
- 技术经济(13882)
- 科技(11554)
- 贸(10977)
- 策(10960)
- 统计(10802)
- 商业(10695)
- 世界(10202)
- 业(9969)
- 经济管理(9661)
共检索到3097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志钢 李怡然 王倩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中国转变了以劳动和资本投入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重视创新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文章使用1998—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创新异质性角度出发,将创新分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创新形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阶段和地区讨论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都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发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阶段异质性。技术创新在东、中、西部地区以及两阶段都促进了经济发展,产品创新在东中部地区及第一阶段(1998—2008年)促进了经济发展,而在西部地区和第二阶段(2009—2019年)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关键词:
创新异质性 中介效应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郝硕博 倪霓
本文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同时考虑自主创新与技术模仿的增长模型,并在模型中纳入教育政策,旨在深入剖析不同教育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能够通过推动自主创新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随着水平创新的提高,这一效应将增进一步增强;中等教育则通过促进技术模仿推动经济增长,同时随着垂直创新的提高,这一效应也将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这两类增长机制并不是相容的,存在相互挤出的关系,因此一国的恰当教育政策不仅仅取决于本国的创新结构,更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增长战略。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刘峰 贾昆鹏
基于我国2008—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不同金融集聚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金融集聚为门槛变量,用汉森门槛模型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在不同的金融集聚门槛区间内,产业结构升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估计系数不同,这说明尽管产业结构升级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其促进程度会受到金融集聚水平的影响,在使用不同样本和不同方法进行检验后,结果仍保持稳健。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薛文骏 徐瑞扬
本文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MLI指数并使用异质性面板格兰杰检验和面板协整模,型实证分析1995至2009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长期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同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分别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表现出中国的生产要素正在向生产率和能源效率较高的产业进行转移。然而,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依旧明显,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需要协调各省域经济增长速度及能源利用效率,以免扩大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MLI指数 能源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蕊 李安林 李根
采用具有充分灵活形式的半参数平滑系数模型(SPSCM)测算1991-2017年我国要素产出弹性和TFP增长率变化,同时分东、中、西部探讨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整体来看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近年来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收敛性的抑制作用;中部地区与这两个地区刚好相反,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产业结构升级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中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地区应注重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之间的耦合,而东部地区要兼顾产业结构合理化及产业结构高级化,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各地区要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艳明 高悦
在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加速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汇集,有利于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2005-2019年面板数据,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以及测算指数,综合利用地理位置信息和SDM模型,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金融集聚分别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从地理位置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虽然总体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西部金融集聚的促进作用最强,中部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强;从影响路径来看,产业结构升级会发挥中介效应,进一步增强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金融集聚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柯军
文章采用结构层次系数来描述产业结构升级状况,并通过它对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联动性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与经济增长的联动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经济增长则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因;核心区域第二、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降低而竞争优势增强,而外围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推动效应在增强而竞争优势在减弱,产业结构合理化更益于外围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仇方道 朱传耿 袁荷 马晓冬 白亮宇
整合多部门经济模型、偏离份额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模型,分析了1996—2014年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揭示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用。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对经济增长贡献呈减弱之势,且空间相对差异呈拉大之势;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增长效应呈现由市区向外围递减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与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层次高而外围县域低的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逐渐向豫东、皖北地区集中,LL型县域逐渐向京沪铁路线以东地区集聚,第二产业是驱动整个都市圈空间两极分化的主要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翠花
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创业增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并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优化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和产业间的协调程度。(2)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激活劳动力市场创业热情,无论是生存型创业还是机会型创业均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效应,且数字经济发展对机会型创业的影响大于生存型创业。(3)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通过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分工深化助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业增长。文章认为,应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以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促进创业增长。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结构 创新创业 社会分工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谢兰云
本文利用汉森(Hansen)门槛回归分析的方法,从R&D强度、产业结构两个角度研究了1978—2012年我国R&D投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实证结果显示,当R&D强度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加强;当工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不显著转变为显著为正;但当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越过门槛后,R&D资本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由显著为正转变为不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雪艳 赵吟佳 钱雪亚
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力资本结构变量的增长模型,分离了人力资本结构的增长效应,并阐述了人力资本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结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异质性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份额,提高人力资本的异质性程度,可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在非均衡增长路径上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欢欢 王双
利用2000—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本文对FDI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了分区域和分时段的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这一空间效应具有较大的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偏低,该空间效应越大,且倾向于正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该空间效应变小,且逐步转向负向;第二,这一空间效应存在一定的时间异质性,金融危机后我国利用外资的模式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而调整,已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且更多地考虑了产业之间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FDI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石可敬 孟维福 程龙 赵凤扬
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利用2011-2020年我国地市级样本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和教育人力资本视角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孟维福 刘婧涵
本文采用熵值法测度了绿色金融发展指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视角检验了绿色金融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绿色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据此,提出要完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发挥绿色金融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正向作用,通过协调区域发展、提升消费水平和提高信息化程度增强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