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309)
- 2023(17490)
- 2022(14892)
- 2021(13778)
- 2020(11494)
- 2019(25990)
- 2018(25718)
- 2017(48569)
- 2016(26692)
- 2015(29577)
- 2014(28924)
- 2013(28544)
- 2012(26449)
- 2011(23987)
- 2010(23950)
- 2009(21769)
- 2008(21107)
- 2007(18682)
- 2006(16398)
- 2005(14394)
- 学科
- 济(105358)
- 经济(105256)
- 管理(76849)
- 业(75246)
- 企(61257)
- 企业(61257)
- 方法(43192)
- 数学(36724)
- 数学方法(36335)
- 中国(32057)
- 农(30021)
- 地方(26796)
- 业经(25405)
- 财(24924)
- 学(23261)
- 技术(22273)
- 农业(20705)
- 贸(19927)
- 贸易(19908)
- 易(19261)
- 制(18917)
- 银(17461)
- 银行(17389)
- 环境(17367)
- 理论(17343)
- 行(16697)
- 和(16643)
- 融(16552)
- 金融(16551)
- 务(15447)
- 机构
- 大学(370229)
- 学院(369958)
- 济(145748)
- 管理(145445)
- 经济(142622)
- 研究(129334)
- 理学(125699)
- 理学院(124233)
- 管理学(122113)
- 管理学院(121446)
- 中国(95390)
- 科学(82381)
- 京(80426)
- 农(67853)
- 所(65858)
- 财(64713)
- 研究所(60231)
- 业大(60100)
- 中心(58196)
- 江(55349)
- 农业(53273)
- 财经(51459)
- 北京(51095)
- 范(49835)
- 师范(49247)
- 院(47130)
- 经(46834)
- 州(44934)
- 经济学(42481)
- 技术(40840)
- 基金
- 项目(256368)
- 科学(200627)
- 研究(184442)
- 基金(183512)
- 家(162292)
- 国家(160876)
- 科学基金(137085)
- 社会(115382)
- 社会科(109357)
- 社会科学(109331)
- 省(102538)
- 基金项目(98048)
- 自然(90224)
- 自然科(88137)
- 自然科学(88113)
- 自然科学基金(86537)
- 划(86233)
- 教育(84351)
- 编号(74494)
- 资助(74381)
- 成果(59510)
- 发(58205)
- 重点(57779)
- 创(56665)
- 部(54941)
- 课题(52356)
- 创新(52287)
- 科研(48842)
- 计划(47628)
- 国家社会(46943)
- 期刊
- 济(162208)
- 经济(162208)
- 研究(109115)
- 中国(77401)
- 学报(64025)
- 农(61673)
- 科学(57386)
- 管理(54449)
- 大学(47583)
- 财(47248)
- 教育(45923)
- 学学(44766)
- 农业(42695)
- 融(32690)
- 金融(32690)
- 技术(32074)
- 业经(29087)
- 经济研究(25877)
- 财经(24272)
- 业(22838)
- 问题(21183)
- 科技(20913)
- 经(20783)
- 图书(19724)
- 技术经济(18272)
- 版(17659)
- 商业(17253)
- 理论(16985)
- 业大(16873)
- 现代(16410)
共检索到550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贝淑华 王圆 沈杰
在当今低碳发展时代,林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创新是林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中国各省份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基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创新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样本期内,我国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林业创新水平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的波动过程,总体保持平稳;(2)创新有利于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创新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0.05个单位;(3)在西部地区,创新能够显著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系数为0.0695,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并不显著。基于理论机制和实证结果,文章提出持续推进林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林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着力加强林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启示。文章运用熵值法较为全面地测度了省级层面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论证了创新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考察了这一作用效果在不同地区的异质性,为不同地区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林业 高质量发展 创新水平 指标体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雄天 李亚玲 余正勇 肖懿
本文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测度指标体系,并探究其空间差异、动态演进规律及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双维综合指数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绿色维度的提升对整体发展水平有重要影响;区域差异主要由组间差异导致;政府和市场环境因素是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中介因素。基于此,建议加强长三角城市群间的工业合作、推进绿色协同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并注重创新环境的建设,以精准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凯 郭鑫 甘畅 唐小惠 刘浩龙
科技创新是引领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首先,基于修正后熵值法分别评价中国30个省(区、市)2004—2018年的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其次,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探析二者的耦合协调状态;最后,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佐证二者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1)2004—2018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水平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波动上升态势,二者的均值分别由2004年的0.197和0.337上升为2018年的0.206和0.363,且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处于基本协调状态,且耦合协调度均值表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3)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具有强自我发展惯性,且二者存在显著的良性互动关系。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及科技创新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优化提供一定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双才 尹庆伟
本文在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方面构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和金融结构作为解释变量,以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投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建立了金融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模型,利用2003~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开展了金融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创新投入水平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汪芳 石鑫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扬 解柠羽 韩清艳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文章依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维度来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粗糙集与相关系数指标筛选方法最终选定了12项指标。借助德尔菲-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1—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最为优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仍然客观存在,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差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晓玲 王军 张江洋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基于松弛的模型(SBM)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L)指数,测算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仅有个别省份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域为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驱动因素来看,造成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同时降低或生产技术的单一下降。因此,各省份要充分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统筹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技术效率,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敏 李书昊
研究目标:测度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方法:构建面向新时代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进行实证测度。研究发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水平在不同省份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依照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高低,30个省份被划分为明星型、平庸型和落后型三种类型。研究创新:构建了涵盖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协调共享、产品服务优质、基础设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成果惠民10个方面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体系。研究价值:把脉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规律,为推进各省份全面、协同提升提供依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胡晓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情况加剧,人类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开启了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探索。这一政策的推动对新时期林业管理和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林业科技管理创新、保护林业资源,已成为现阶段推动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由蔡敏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林业经济管理》一书,从概念和理论层面出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郭一迪 马国巍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双向互动,是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黑龙江省2018年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度表现良好但处于濒临失调阶段,其中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两系统处于一种虚假耦合状态;从市域角度来看,各市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呈现出"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此,提出黑龙江省应进一步认清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质、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地理布局、找准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切入点以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吕心阳 李沂
本文基于研发与创新形成的技术冲击对经济运行存在的确定性与随机性均衡增长路径,构建了种类扩张内生性增长模型,对我国研发、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研发投入、创新产品种类与产出增长率存在顺周期变动关系;在均衡增长路径上,当研发与创新由市场供求和企业自发决定时,水平型创新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但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潜在波动性,而当研发与创新由外生性政策决定时,水平型创新能够显著增强经济内在稳定性,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已明显不足,需要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阶段落实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形成完整的内需体系。在第一阶段,应充分运用政府政策干预优势,加快推动企业研发与创新进程,带动产出和消费增长率快速提升;在第二阶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实施研发与创新,将政府政策干预重点转向抑制创新市场波动性上,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华晶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企业这一经济主体层面实现创新与绿色发展的高度契合,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命题。本文从创新和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协同出发,梳理了企业绿色创新架构,提炼出企业绿色创新的后果主义、契约主义、行动主义、德性主义和认知主义五种进路,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优化制度设计、规范治理架构、激发企业家精神、营造伦理氛围和注重心理机制建设五种对策建议,以期实现企业绿色创新进路融合,发挥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水平。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绿色创新 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罗小芳 卢现祥
近年来,我国创新成果在数量、形式和规模上都有较大突破,但高质量、颠覆性的创新仍显不足,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创新制度不足和组织缺陷。对转型国家来说,组织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两种创新组织方式,即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和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方式。这两种创新组织方式在创新的来源、创新的投资主体及创新的导向机制三方面有较大不同。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在我国技术追赶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与我国建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体制,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和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不相适应。因此,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我国应从自上而下的创新组织方式向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方式转变,把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与举国体制结合起来;不能单纯为了引进技术而引进技术,而要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目的,同时以相应的组织创新为根本保障;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实现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方式。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君 郭徐青 崔珂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数字环境赋能、数字创新驱动、农业质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生活向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障碍度模型、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和α收敛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障碍因子识别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距,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单位农业产值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农业人均专利申请数、电子商务采购额、农村居民生活丰富性、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等与数字创新和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影响我国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全国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前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后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最大,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也最大,2015年后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存在α收敛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异也较小,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α收敛趋势。因此,应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加强农业数字创新;重视区域差异,走农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君 郭徐青 崔珂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创新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从数字环境赋能、数字创新驱动、农业质效提升、农业绿色发展、农民生活向好五个方面,构建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障碍度模型、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和α收敛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地区)的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障碍因子识别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2010—2021年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距,呈现东高西低分布格局。单位农业产值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农业人均专利申请数、电子商务采购额、农村居民生活丰富性、移动电话基站密度等与数字创新和数字环境密切相关的指标是影响我国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全国总体差异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V形变化特征,前期差异主要来自超变密度,后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最大,与其他地区间的差异也最大,2015年后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存在α收敛趋势;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幅度较小,区域间差异也较小,其内部数字创新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α收敛趋势。因此,应夯实农村数字基础,加强农业数字创新;重视区域差异,走农业差异化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内外部联系与合作,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