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
2023(676)
2022(522)
2021(480)
2020(404)
2019(934)
2018(821)
2017(1400)
2016(734)
2015(758)
2014(782)
2013(699)
2012(659)
2011(654)
2010(705)
2009(600)
2008(668)
2007(605)
2006(576)
2005(472)
作者
(1904)
(1616)
(1547)
(1542)
(943)
(761)
(661)
(642)
(633)
(577)
(563)
(553)
(546)
(531)
(507)
(505)
(472)
(471)
(440)
(425)
(410)
(396)
(395)
(391)
(376)
(371)
(351)
(338)
(323)
(317)
学科
管理(2906)
(2714)
经济(2709)
(2247)
(1977)
企业(1977)
中国(1168)
技术(1053)
(918)
(916)
业经(812)
(795)
技术管理(789)
地方(763)
(657)
理论(564)
体制(547)
(538)
金融(538)
(533)
(533)
银行(532)
教育(530)
工作(526)
方法(525)
(517)
税收(514)
农业(513)
(511)
(494)
机构
大学(9902)
学院(9439)
(3967)
经济(3888)
研究(3604)
管理(3599)
理学(3002)
理学院(2968)
管理学(2931)
管理学院(2906)
中国(2678)
(2356)
(2123)
科学(1859)
(1711)
财经(1674)
中心(1637)
(1545)
(1522)
(1476)
北京(1339)
研究所(1315)
(1302)
(1277)
财经大学(1265)
师范(1262)
(1214)
技术(1189)
教育(1168)
经济学(1144)
基金
项目(6325)
研究(5350)
科学(5178)
基金(4411)
(3752)
国家(3720)
社会(3420)
科学基金(3256)
社会科(3233)
社会科学(3231)
(2557)
教育(2545)
基金项目(2228)
编号(2162)
(2110)
成果(1997)
(1931)
(1904)
自然(1778)
课题(1760)
自然科(1739)
自然科学(1739)
自然科学基金(1717)
创新(1688)
资助(1502)
重点(1468)
国家社会(1456)
(1438)
(1415)
(1400)
期刊
(4973)
经济(4973)
研究(3814)
中国(3389)
教育(2290)
(1943)
管理(1799)
(1125)
学报(1125)
科学(1124)
大学(1075)
技术(1031)
学学(902)
(899)
金融(899)
财经(883)
经济研究(827)
科技(801)
(793)
业经(701)
农业(696)
(637)
论坛(637)
职业(630)
图书(598)
高等(581)
问题(516)
高等教育(512)
(508)
会计(495)
共检索到169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振国  
学科是大学学术建制的基础,学术建制是学科发展的外在制度环境。历史上,随着大学功能的不断拓展,大学学术建制也在不断丰富,总体上两者是相匹配的。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学科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传统的学术建制已经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甚至成为学科发展的阻力。创新学术建制是加快一流学科建设的急迫要求。构建矩阵式学术组织构架,下放权力增强综合研究机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改革评价制度强化学科建设的贡献导向、创新导向和不可替代性,建立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综合交叉研究机构增强吸引力和应变能力,以此带动整个学术制度的创新。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小强  聂翠云  
在国家学科制度下,一流学科建设在某种意义上蜕变为功利化行为,陷入了诸多误区:追逐排名的一流学科建设注重学术指标,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科水平;不同主体的价值追求各异,严重削弱了一流学科建设的效果;自上而下的建设方式注重资源投入的外在"利诱",却忽略了学科内生动力的激发;以一级学科为平台,违背了今天知识生产的特点和要求。走出一流学科建设的误区,就要加强一流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协调政府、高校和学者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科成员的内生动力,加强以具体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熊晓琳  王丹  
充分搭建联动机制,协同发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机制支撑和体制保障。坚持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服务"两个一百年"为导向,确保建设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高等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根本大计。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明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任务、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贯彻和落实《方案》,需要充分搭建联动机制,协同发力,为推进世界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松  
本文在对研究型大学与学科建设的含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特点,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路。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盛欣  刘铁芳  
作为技术治理的代表性运行机制,项目制已深深嵌入一流学科建设之中,决定着一流学科建设的具体环境和细节。项目制释放了一定的制度势能,激发了各高校的学科建设活力,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但项目制下的一流学科建设实践存在学科建设目标偏离、建设过程异化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等实践困境。为了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向纵深推进,需要适度弱化项目在学科建设工作中的嵌入,转变学科发展观念、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协同多方力量、强化学科建设驱动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叶林  崔延强  
学科文化是学科发展路径选择的内在价值机制,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文化引领,通过对学科发展文化逻辑的把握,可以深层审视和推进学科建设,构建学科进步的长效机制。学科文化是由学科精神、学科范式、学科行为等要素共同构成的系统结构,内蕴规训、凝聚、濡化等功能。论文对理想型的学科文化特质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参照透视了当前高校学科文化困境,指出学科精神遮蔽、学科范式异化以及异质学科文化隔阂冲突等三大文化"症结"。与此同时,提出了包括建立包容性学科文化生态、形塑社会需求导向学科价值文化、创新学科组织与评价范式、推进学科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战军  杨旭婷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是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加快推进阶段的重要研究内容。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价理念和评价要素,对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受到外部社会需求和学科本体需求的双重驱动,其建设成效以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和占据学科前沿引领地位为核心特征。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评价应转变理念,遵循学术实力评价与服务效果评价相结合,显性内容评价与隐性内容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成长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以达成度、贡献度、支撑度、影响度、引领度为核心要素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对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发展和经济转型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和生成逻辑,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重应用技术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传统学科突出而相关学科薄弱严重阻碍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要兼顾创建世界一流与服务国家发展,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抓手,在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基础性研究,产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着力提高相关学科建设水平,构建互利共生的学科生态体系,在高原上筑高峰,应该是行业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应然选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价值取向。学术逻辑要求遵循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社会逻辑要求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的。认为理想状态是最大限度地维持一定张力,在互动中互促互进,既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重视"闲逸好奇式"知识探求,进行基础性原始创新,又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尖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转型社会中技术治理模式渗透至中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制度构建及其运行机制,使一流学科建设带有显著的政府驱动特性。其核心制度逻辑是以行政动员、项目制及二者相互渗透为核心向路,形成以行政权力为轴心,以频繁性政策指令为驱动,以层级化项目为依托,以问责评估为合法性依据的一元化技术治理体系。一流学科建设的技术化治理实践存在着固有困境,即非对称性评价及"制度化"与"去制度化"的内在张力。必须以变革大学制度为基点,通过转变政府支配地位、建立对等性问责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以及转变文化—认知基础为行动策略,实现一流学科建设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刘小强  孙桂珍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亮点、定力、合力和动力,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创新建设机制。针对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江西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学科建设新机制,推动学科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目标、定责任、定奖惩(简称学科"六定"),产生了明显的效果。认为建设一流学科需要加大投入,但更需要机制创新;一流学科建设不仅是学术事务,也需要行政有力的组织管理;一流学科建设不应只靠外部推动,更需要激发学科成员的内在动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抓住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三大要点,按照“重点投入、重点建设、重点突破”的思路,进行“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同时加强“211工程”建设管理,发挥建设效益,创建一流高水平学科并带动学科整体上水平。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高耀  
一流学科的成长具有外部推动和内在生成双螺旋逻辑的制度特性,由此决定了良性的学科评估必然应同时重视外部显性评价机制和内在隐性评价机制约束并在两种机制约束间保持"适度均衡"。学科评估的双重机制约束"失衡"既会导致诸如学科壁垒与学科自我保护、质量单极化及急功近利等学术效率损失,也会导致行政扩权、服务低效、强化利益机制等行政效率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导致学科评估的"正当性"存在"合法性危机",因此需要从尊重学术研究的自发秩序、构筑良好的学科文化氛围、营造鼓励创新和宽松容错的研究环境、培育独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冰莹  董维春  
当学科身处学术共同体与科层制组织二维空间时,学科评价便游离于行政与学术的二维坐标体系,二维场域内学科评价语境、主体、目标、方向、逻辑、标准及方法具有显著差异。当前,中国式学科评价呈现出行政场域强势介入与学术场域日渐式微相互嵌套的格局,从而抑制着学科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及学科建设实践的创新性。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应符合学科组织根本特性及学科发展客观规律。因此,遵循学科动态性与综合性特征,构建成长性评价模型;创新过程管理,彰显"学科人"话语权;发挥第三方力量,弱化行政管控性成为一流学科建设评价制度设计的应然选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窦秀静   单安山   李洋   张楠楠   董娜  
动物营养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三大主干核心课程之一,是现代动物高效生产的理论基础。充分挖掘动物营养学的育人要素,对动物科学专业大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个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教育部引发修订后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为指导,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双一流学科畜牧学背景下的动物营养学教学大纲知识点,从作者参加高校青年教师竞赛的感悟和反思入手,对双一流学科建设下动物营养学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融合创新设计。从动物营养学课程思政价值意蕴的认识、思想政治建设的基础、思政元素的挖掘思维到每一个章节课程思政元素的案例凝练和传递方法的落实,以及思政建设教学效果的预期成效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通过系统的动物营养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输出方式,达到增强双一流学科专业大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目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