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3)
2023(607)
2022(496)
2021(564)
2020(449)
2019(934)
2018(1100)
2017(1473)
2016(1034)
2015(1173)
2014(1190)
2013(977)
2012(858)
2011(818)
2010(823)
2009(636)
2008(636)
2007(530)
2006(444)
2005(381)
作者
(1925)
(1556)
(1508)
(1493)
(1048)
(711)
(703)
(627)
(627)
(562)
(558)
(531)
(519)
(517)
(512)
(474)
(467)
(465)
(464)
(463)
(418)
(402)
(400)
(392)
(374)
(370)
(367)
(351)
(333)
(325)
学科
教育(2842)
教学(2022)
理论(1545)
中国(1324)
管理(1265)
(1182)
(1172)
企业(1172)
政治(1094)
思想(1087)
思想政治(1057)
政治教育(1057)
治教(1057)
德育(1049)
学法(974)
教学法(974)
(927)
经济(927)
研究(834)
学理(754)
学理论(754)
技术(731)
算机(658)
计算(658)
计算机(658)
机化(655)
计算机化(655)
高等(574)
学校(504)
(484)
机构
大学(10556)
学院(10000)
教育(3567)
研究(3080)
(2885)
师范(2875)
管理(2364)
职业(2322)
(2290)
师范大学(2260)
技术(2204)
(2039)
理学(2002)
理学院(1951)
(1868)
管理学(1841)
管理学院(1823)
科学(1805)
经济(1759)
职业技术(1619)
中国(1607)
技术学院(1607)
(1579)
北京(1496)
中心(1451)
教育学(1336)
(1315)
(1186)
研究所(1163)
业大(1118)
基金
研究(6475)
项目(6054)
科学(4832)
教育(4776)
编号(3419)
成果(3413)
(3283)
课题(3169)
社会(3142)
基金(3040)
(2920)
(2873)
社会科(2853)
社会科学(2853)
(2782)
(2280)
规划(2272)
大学(2260)
国家(2224)
项目编号(2027)
研究成果(2002)
创新(1977)
(1974)
(1897)
科学基金(1854)
年度(1843)
重点(1720)
(1704)
(1693)
(1691)
期刊
教育(8597)
中国(5308)
研究(4843)
(2611)
经济(2611)
职业(2018)
高等(1546)
技术(1534)
成人(1483)
成人教育(1483)
管理(1359)
高等教育(1279)
大学(1120)
技术教育(1078)
职业技术(1078)
职业技术教育(1078)
学报(989)
(871)
论坛(871)
(838)
科学(813)
(784)
图书(751)
教研(740)
高教(740)
(734)
学学(715)
农业(671)
科技(627)
发展(619)
共检索到176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桑新民  
在大学教育中倡导和践行通识教育,是20世纪大学文化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为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文化人;大学通识教育必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在创新学习文化中唤醒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应成为大师、大境、大士、大业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通识教育中寻找失落的大学精神。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朝晖  
未来教与学的方式将发生新的重要变化:发展动力转换,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变革。21世纪的通识教育致力于传授宽厚的知识,锻炼卓越的能力,培育全面的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推行强化特色、提升层次,"知识为本"转向"能力为本",自我激励、自我管理的教育创新。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利  
本文认为,高职学习文化的培育必须以资源导向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学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高职学习文化建设的路径在于以办学理念统领学习文化方向,以高职学科建设为平台,以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加强教师对学习文化的引导与培育作用,打造学习团队,为学习文化建设开辟道路。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桑新民  
本文认为,在以工业文明为背景的20世纪文化、教育土壤中,不可能直接生长出21世纪的学习文化和教育体系。当前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新环境,正在孕育出新一代教师和学生,但却受到各种现行观念、政策、体制的阻碍和束缚。信息时代学习新文化的生成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坎坷的过程,为了寻找、选择阻力和代价较少的前进道路,需要具有全球化战略眼光和教育智慧的教育改革家们联合起来,不断总结和提升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新思想、新技术、新经验,设计和推动教育系统在复杂、渐进的矛盾运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文章总结了笔者近15年来在学习文化创新中经历的三个阶段,从学习方式的教育哲学视野中提出了"整体生成学习论",和其中所...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文辅相  
对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人们正在给予异乎寻常的关注。其实质是通过全面的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提出的客观要求。该文作者在对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后提出:历史的摇摆已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科技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时代即将来临;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养,是21世纪大学的教育目标。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孙珂  
大学创业教育是使学生形成创业素养,掌握创造新企业或新事业所需要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英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实施形式多样,既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又有渗透在其他专业课程中的创业教育,还有课程以外的创业教育活动。为了保证大学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英国政府以及各协会组织还通过提供资金、教学资源和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支持创业教育实践,这对我国大学的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史纪宁  
建构主义是近年来在学习理论领域内的标志性成果,对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校园社区文化和学习文化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两者融合起来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作者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对校园社区文化和学习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融合途径与实施策略进行有益探索。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谈松华  
教育正在转变成为学习将是21世纪教育变革的本质特征。教育正在转变为学习是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斌艳  
本文将在分析 TIMSS 与 PISA 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探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文化的重要特点,即着重自主积极的数学活动,加强学科综合的学习,倡导问题解决性的学习、社会—交往性的学习。然后分析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学习文化特点的可行性措施,如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复杂情景,鼓励学生在这些情景中发现数学导向的问题,从事数学与其它学科结合的学习。最后通过教学案例,展示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这些学习文化特点。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2012年5月11~12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学术研讨会暨浙江文化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玉皇山庄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浙江工商大学杂志社主办,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本校部分教师、研究生代表等济济一堂,共享文化盛宴。自从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道玉  
学习观是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无疑,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我们应当敏锐地预见到,未来的学习观肯定不同于目前的学习模式。本文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主要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三方面的内容,并且旁征博引,对这些观点进行翔实的论述。这不仅对于学习者,而且对于教育者,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江  
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在大学生中倡导学习的革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能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吴敏生  
从1995年11月召开的全校第20次教学讨论会算起,清华大学开展的这次教育思想讨论,是历届有关教育教学思想讨论中历时最长的一次。大约五年前,当清华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开始构思学校“九五”规划和2011年(建校100周年)发展蓝图时,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驱...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郑国强  
本文提出当前创建新应用型大学要着力抓好教育观的转变,专业教学模式的建设,工业实训中心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产学研合作及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工作,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