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49)
- 2023(11858)
- 2022(9413)
- 2021(8397)
- 2020(6876)
- 2019(14979)
- 2018(14922)
- 2017(28340)
- 2016(14967)
- 2015(16331)
- 2014(16212)
- 2013(15661)
- 2012(14490)
- 2011(13210)
- 2010(13411)
- 2009(12478)
- 2008(12058)
- 2007(11064)
- 2006(9976)
- 2005(9202)
- 学科
- 济(83789)
- 经济(83729)
- 管理(47102)
- 业(46375)
- 企(39086)
- 企业(39086)
- 方法(26535)
- 数学(22757)
- 数学方法(22588)
- 中国(21938)
- 地方(21317)
- 业经(18007)
- 农(17377)
- 技术(17040)
- 学(15968)
- 财(15859)
- 制(13992)
- 地方经济(13956)
- 产业(12406)
- 融(12174)
- 金融(12174)
- 技术管理(12141)
- 农业(12039)
- 银(11921)
- 银行(11902)
- 行(11487)
- 体(11142)
- 理论(10551)
- 发(10450)
- 环境(9921)
- 机构
- 学院(219438)
- 大学(218816)
- 济(103086)
- 经济(101276)
- 管理(81941)
- 研究(79196)
- 理学(70348)
- 理学院(69541)
- 管理学(68437)
- 管理学院(67997)
- 中国(58766)
- 科学(46018)
- 财(45271)
- 京(44825)
- 所(39599)
- 财经(36077)
- 研究所(35813)
- 中心(34472)
- 江(33930)
- 经济学(33818)
- 农(33271)
- 经(32765)
- 经济学院(30058)
- 业大(29354)
- 院(28440)
- 北京(28103)
- 范(27715)
- 师范(27404)
- 财经大学(26756)
- 州(26710)
- 基金
- 项目(144083)
- 科学(115880)
- 基金(106032)
- 研究(105346)
- 家(92515)
- 国家(91786)
- 科学基金(79594)
- 社会(71518)
- 社会科(68043)
- 社会科学(68028)
- 省(57307)
- 基金项目(55612)
- 自然(49121)
- 自然科(48096)
- 自然科学(48083)
- 教育(47562)
- 自然科学基金(47311)
- 划(46985)
- 资助(41607)
- 编号(39369)
- 创(35504)
- 重点(33084)
- 发(32946)
- 创新(32319)
- 成果(31922)
- 部(31493)
- 国家社会(30814)
- 课题(28820)
- 性(27600)
- 教育部(27483)
- 期刊
- 济(121277)
- 经济(121277)
- 研究(71011)
- 中国(45455)
- 管理(35474)
- 财(34840)
- 学报(32670)
- 科学(31740)
- 农(31098)
- 大学(25340)
- 学学(24121)
- 融(22354)
- 金融(22354)
- 教育(21868)
- 经济研究(21430)
- 农业(20649)
- 技术(20116)
- 财经(19416)
- 业经(17851)
- 经(17026)
- 问题(15473)
- 技术经济(13768)
- 科技(11864)
- 业(11369)
- 贸(11090)
- 商业(10838)
- 策(10775)
- 统计(10621)
- 世界(10517)
- 现代(10464)
共检索到3381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魏建漳 任颋
提出“合作创新韧性”的概念,认为合作创新韧性是区域稳定合作创新网络对抗新冠疫情冲击的重要能力。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利用2017—2020年中国合作专利申请微观数据及30个省域数据,探讨创新投入多样化对合作创新韧性的直接作用,及其通过经济结构影响合作创新韧性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研发预算软约束、市场不确定性和线下交互受阻等因素,疫情冲击具有结构偏向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影响更大,表现为创新投入越多样化的省份创新韧性(对冲击的抵抗能力)则越弱;创新投入多样化通过调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结构影响创新韧性,疫情对不同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的地区影响具有异质性;产业结构具有完全中介效应,企业结构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提升经济韧性有助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将研究区间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分别从分周期短期经济韧性与长期经济韧性角度,运用地理探测器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从不同周期看,技术创新对抵抗力与恢复力的驱动作用皆较大,而数字经济对抵抗力的驱动作用则更大。从长期看,在不同权重矩阵下,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皆对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此结论在更换核心解释变量以及被解释变量时依然成立。进一步做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来增强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因此,在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要着力发挥好数字经济与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正向效应,形成双重因素合力为经济韧性提高提供支撑的有利局面,推动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文章采用敏感性指数法测算市域经济韧性,利用Shift-share法对经济韧性进行结构分解,并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马尔科夫链、冷热点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动态演变、结构分解及创新驱动机制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市域经济韧性空间差异呈现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的演变趋势。类型转移具有“路径依赖”效应,在考虑空间滞后时,不同类型市域演化路径分异明显。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呈现分散扩张的趋势,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呈现集聚收缩的趋势。(2)整体经济韧性主要由竞争力韧性主导,但是竞争力韧性在整体经济韧性中的结构主导作用逐渐减弱。(3)创新链效率对经济韧性具有驱动作用,并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是这种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韧性的创新驱动机制主要是通过作用于竞争力韧性完成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徐圆 张林玲
面对诸多来自内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中国经济的"韧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开创性地将经济韧性引入对中国现实情况的实证研究中,在反事实实验的框架下运用GMM-SL-SAR-RE模型分期测度230个城市的经济韧性,同时构建涵盖工业与服务业44个大类的产业结构多样化指标和产业结构调整指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差异性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显示,面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中国各城市间的经济韧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拥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大城市更能抵御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当经济进入恢复调整期后,越多样化的城市就越具有调整能力,这些城市通过发展"新经济",激励新一轮更高效的生产活动,从而获得长久和坚实的经济韧性。由此可见,多样化的产业结构不仅有助于城市抵御外部冲击,而且能够为冲击后的适应性结构调整提供更大的空间,是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关键所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恩波 蒋雪梅 邹茸茸
本文基于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探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显著增加地区经济韧性,且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调节效应显示,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受人力资本的正向调节;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只有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数值时才能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增强作用具有溢出效应,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本地区的经济韧性,也对临近地区的经济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建议促进经济韧性发展,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着手,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琳 董藩
以2018—2021年风险冲击期为样本,使用空间计量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创新要素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并使用Shift-Share分解法将经济韧性划分为区域经济韧性与产业韧性,将创新要素分解为效率变动、技术变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四个变量,进行经济韧性的空间效应检验。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经济韧性存在空间相关性,经济水平越接近的区域,其经济韧性表现越相似;(2)整体而言,创新发展能够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分产业而言,科技创新对第二产业韧性的增强作用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第三产业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最显著,第一产业韧性的增强主要依赖于规模化发展带来的效率提升而非技术进步。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杜运苏 陈汉 陈小文
本文在理论分析消费结构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经济韧性指标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消费升级在总体上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但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东部、西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现显著U型关系,东部地区所有城市均位于“拐点”右侧,加快消费升级有利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西部地区城市均匀分布于“拐点”两侧,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没有表现出一致特征,城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别,而中部地区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城市创新能力提高不仅可以强化消费升级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U型关系,而且还会导致“拐点”左移。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从需求端因地制宜增强经济韧性提供了理论和事实依据。
关键词:
消费升级 城市经济韧性 U型关系 创新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恩波 蒋雪梅 邹茸茸
本文基于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调节效应、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并探究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显著增加地区经济韧性,且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调节效应显示,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受人力资本的正向调节;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只有当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数值时才能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对经济韧性的增强作用具有溢出效应,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本地区的经济韧性,也对临近地区的经济韧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据此,建议促进经济韧性发展,从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人力资本着手,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华桂宏 陈雨佳
文章选取2010—2018年我国2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的中介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地理位置与城市等级差异并没有改变金融集聚促进经济韧性的显著性,差异体现在西部城市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不明显;面板门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是影响金融集聚赋能经济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小的城市金融集聚对经济韧性存在负效应。据此,建议提高城市经济韧性,从金融产业高水平发展与高质量集聚入手,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惠献波
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2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选取多期DID方法(Time-varying DID)实证分析创新能力培育视角下,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增强经济韧性,这一结论在经过安慰剂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且这一政策效应在行政级别高、具有地理区位优势及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创新能力培育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经济韧性的有效路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效应,探寻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实现路径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广勤 方扶星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城市绿色创新的重要保障。基于2011—2021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城市绿色创新。机制分析显示,产业多样化是数字经济发展释放城市绿色创新活力的重要途径。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一线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相较于绿色创新质量,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创新数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仅能够直接推动本地区的绿色创新,还间接推动其他地区的绿色创新;当数字经济发展处于2.429~7.326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高于7.326时,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并且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水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烨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城市经济系统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是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5—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对东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及大数据试验区城市的经济韧性促进效果更加显著。从短期发展看,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从长期发展看,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弱直至消退。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促进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地区发展策略,构建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影响的长效机制,强化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推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孙月梅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是推动经济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亦是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选取2013—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可增强经济韧性,且该助力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经济韧性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赋能效应最强;提升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是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且该传导机制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要素配置在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增强经济韧性的过程中发挥门槛效应,且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上述结论既能丰富相关领域研究成果,又可为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理论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