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02)
- 2023(7940)
- 2022(6462)
- 2021(6031)
- 2020(4510)
- 2019(10021)
- 2018(9659)
- 2017(18066)
- 2016(9100)
- 2015(9696)
- 2014(9338)
- 2013(8983)
- 2012(8117)
- 2011(7210)
- 2010(7361)
- 2009(6867)
- 2008(6738)
- 2007(6190)
- 2006(5699)
- 2005(4672)
- 学科
- 济(37373)
- 经济(37221)
- 管理(34038)
- 业(32933)
- 企(30413)
- 企业(30413)
- 中国(15692)
- 技术(14616)
- 方法(12828)
- 业经(12011)
- 技术管理(11537)
- 农(10959)
- 地方(9694)
- 理论(8930)
- 财(8845)
- 数学(8573)
- 数学方法(8505)
- 制(8092)
- 和(7642)
- 农业(7094)
- 划(6857)
- 环境(6649)
- 城市(6274)
- 体(5972)
- 发(5694)
- 学(5686)
- 策(5604)
- 产业(5465)
- 银(5417)
- 银行(5417)
- 机构
- 学院(128904)
- 大学(127220)
- 管理(53893)
- 济(52488)
- 经济(51234)
- 理学(46868)
- 理学院(46348)
- 管理学(45840)
- 管理学院(45549)
- 研究(41155)
- 中国(29720)
- 京(25933)
- 财(24608)
- 科学(23080)
- 财经(19665)
- 江(19388)
- 中心(18898)
- 范(17863)
- 所(17845)
- 经(17806)
- 师范(17767)
- 研究所(15947)
- 北京(15929)
- 经济学(15740)
- 院(15715)
- 州(15613)
- 业大(15148)
- 财经大学(14632)
- 商学(14579)
- 商学院(14422)
- 基金
- 项目(89884)
- 科学(74400)
- 研究(70424)
- 基金(65797)
- 家(55790)
- 国家(55217)
- 科学基金(49895)
- 社会(49761)
- 社会科(46060)
- 社会科学(46042)
- 省(36406)
- 基金项目(35577)
- 教育(32359)
- 划(30004)
- 自然(29586)
- 自然科(28991)
- 自然科学(28990)
- 自然科学基金(28503)
- 编号(27810)
- 创(25221)
- 资助(23063)
- 成果(22469)
- 创新(22382)
- 国家社会(20168)
- 重点(20035)
- 课题(20032)
- 发(19987)
- 部(19713)
- 制(19139)
- 教育部(17772)
共检索到1898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我国城市社会治理指明了新的方向。通过梳理北京、上海、深圳城市社会治理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在"十三五"时期,应运用"大数据"助政,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完善统筹协调职能,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构建精细化运行机制。
关键词:
城市社会治理 国家治理现代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邱海明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带动和传承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落实自主创新战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构建地域特色的城市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从自主创新能力、高新产业集聚能力、创新服务功能和创新环境等方面分析成都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过程中的现实条件和存在的不足,并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构建地域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创新网络合作模式、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等几个方面寻求成都市构建高科技创新城市的战略优选路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丽
雄安新区承担着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的历史重任。文章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借鉴美国硅谷和珠三角深圳创新城市发展经验,提出要通过规划手段和政策激励,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雄安新区集聚;建立京津雄跨行政区协作的制度安排、推进政策衔接及执行落实;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关键词:
创新驱动 雄安新区 创新生态系统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创新城市评价课题组 何平
本报告根据城市创新的特殊性,参考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科学技术和工业计分牌》,欧盟的《欧洲创新计分牌》,国家统计局的《创新型国家进程统计监测研究报告》,建立了由六个模块和3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并对我国主要创新城市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整体的创新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左右,参评城市总体创新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3左右,北京相当于发达国家50%,是我国创新水平最高的城市。
关键词:
创新 城市 评价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范伯元
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城市的关键。地方高校要培养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指导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其次要加强实践教育,将实践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创新城市 实践教育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待遂 杨满珍 彭龙富
城市管理是维系和促进城市文明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如何创新城市管理,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文章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创新城市管理的价值取向,而传统城市管理问题的频发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创新城市管理的直接动力;学习外国城市管理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切准未来城市管理发展的脉搏,处理好五大关系,构建实现现代城市管理目标的体制机制是创新城市管理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
和谐 创新 城市管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鄢金明 顾重泰 詹美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内涵型、精细化、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广州市更新工作体现在用地管理制度设计创新上,包括更新改造用地标图建库管理制度、"宏观—中观—微观"的更新工作体系、多方主体利益共赢的更新机制以及其他土地制度探索等。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毛艳华 钱斌华
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城市人口的急速增长带来城市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提升,但城市公共服务供给却显得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供给数量不足、供给质量和效率不高等,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亟待改革、完善与创新。一、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分析当前,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大致可分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类,对三类主体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范围和优劣势可简要分析如下:(一)政府。政府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主导者和重要提供方。由于大量的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嘉靖 刘玉亭
基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借鉴社区再造的既有研究,就其中的社区流程再造展开探讨,以求为我国的城市社区管理创新提供可行的实施途径。依据社区流程再造的基本思路,结合公众对社区发展认识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总结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流程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就社区的组织结构、职能关系和参与平台三方面提出流程再造的策略。
关键词:
社区再造 流程再造 组织结构 公众参与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祝影 唐春光 孙锐 雷家骕
在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要素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利用2004年和2014年截面数据,对23个中国科技创新城市进行创新要素耦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城市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多处于高度和中度耦合协调阶段,极度耦合协调阶段和低度耦合协调阶段的城市极少;样本城市的区域特征明显,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的城市位居前列,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表现乏力;以上海、北京和深圳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具备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优势,可在政策方面有所侧重,有效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 李永洁 刘毅华
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城市的职能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城市的职能已由工业城市的生产、制造职能、服务城市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向创新、创意职能转化,城市化是人口与景观的变化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功能的创造过程,城市创新职能表现出与其他职能不同的特征。城市创新职能可从全球、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多个尺度进行研究,对探讨建立全球及我国的城市空间创新体系,以及完善城市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永 郑芬芳 郑秋生
全面分析近年来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研究发布的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价结果,提出广东建设全球性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启示与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毛荐其 俞国方
企业、产业链与产业集群是建设创新城市的关键,构建以此为核心的点、链、群相结合的有机、立体、交叉的创新网络,不断提升点、链、群的创新能力,才能提升城市创新网络的创新能力,促进城市资源有效配置,实现城市生态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创新网络 企业 产业链 产业集群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应博 朱慧勇
城市成长的过程也是城市产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本文以新城市主义理论为视角,探讨了城市成长与产业创新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进而从城市产业竞争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总体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治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产业创新的成效。同时,指出了我国城市产业创新中的"路径依赖"、产业政策"碎片化"、产业与人文社会环境缺少协同和城市间产业同质性强等制约因素。最后从有效发挥政府干预机制、优化城市产业政策工具、建立城市间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和建设"美丽城市"等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城市产业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传清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南模式"一直是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的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实践工作者高度关注的成功经验模式之一。不断创造出经济奇迹的"苏南模式"是如何铸造的?往昔的旧"苏南模式"和当今的新"苏南模式"之间又有哪些传承与拓新?未来的"苏南模式"如何再创辉煌?由中国经济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陈晓雪著《苏南模式嬗变:创新城市发展》一书,对上述论题做了较为深入的学理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