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7)
- 2023(13955)
- 2022(11967)
- 2021(11185)
- 2020(9199)
- 2019(21245)
- 2018(21293)
- 2017(40400)
- 2016(21975)
- 2015(24608)
- 2014(24767)
- 2013(23966)
- 2012(21839)
- 2011(19637)
- 2010(19594)
- 2009(17926)
- 2008(17399)
- 2007(15189)
- 2006(13274)
- 2005(11536)
- 学科
- 济(83417)
- 经济(83315)
- 管理(67327)
- 业(62648)
- 企(54476)
- 企业(54476)
- 方法(37126)
- 数学(30770)
- 数学方法(30407)
- 中国(23086)
- 农(21946)
- 财(20776)
- 学(20220)
- 业经(20215)
- 技术(19376)
- 地方(18063)
- 理论(17688)
- 制(16973)
- 和(14511)
- 农业(14486)
- 贸(13811)
- 贸易(13802)
- 银(13790)
- 银行(13744)
- 易(13320)
- 融(13190)
- 金融(13182)
- 行(13156)
- 教育(13102)
- 技术管理(13095)
- 机构
- 大学(306824)
- 学院(305045)
- 管理(123493)
- 济(116283)
- 经济(113514)
- 理学(107281)
- 理学院(106085)
- 管理学(104317)
- 管理学院(103748)
- 研究(100305)
- 中国(73635)
- 京(65569)
- 科学(63496)
- 财(53681)
- 所(49602)
- 农(47598)
- 业大(45707)
- 研究所(45421)
- 中心(45061)
- 江(44345)
- 财经(42973)
- 范(41386)
- 北京(41235)
- 师范(40978)
- 经(39040)
- 农业(37179)
- 院(37122)
- 州(36235)
- 技术(33992)
- 经济学(33956)
- 基金
- 项目(213109)
- 科学(167672)
- 研究(158121)
- 基金(152790)
- 家(132968)
- 国家(131823)
- 科学基金(113480)
- 社会(98139)
- 社会科(92791)
- 社会科学(92770)
- 省(85003)
- 基金项目(81584)
- 自然(73531)
- 教育(72821)
- 自然科(71812)
- 自然科学(71793)
- 划(71170)
- 自然科学基金(70492)
- 编号(64982)
- 资助(61490)
- 成果(53312)
- 创(47998)
- 重点(47354)
- 部(46157)
- 课题(45620)
- 发(45380)
- 创新(44045)
- 项目编号(40559)
- 科研(40185)
- 大学(39570)
- 期刊
- 济(127579)
- 经济(127579)
- 研究(89624)
- 中国(61155)
- 学报(48810)
- 管理(46676)
- 科学(44763)
- 农(43039)
- 教育(40956)
- 财(39928)
- 大学(36733)
- 学学(34282)
- 农业(29933)
- 技术(27719)
- 融(23537)
- 金融(23537)
- 业经(21534)
- 财经(20345)
- 经济研究(19916)
- 图书(17394)
- 经(17357)
- 科技(17288)
- 问题(16256)
- 业(15485)
- 理论(14875)
- 技术经济(14778)
- 版(13980)
- 实践(13709)
- 践(13709)
- 现代(13645)
共检索到442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贠兆恒 潘锡杨 夏保华
随着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区域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间的协同互动,都市圈日益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积极推动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新时期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在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剖析了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包括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协同方式三个部分;并从自组织机制、耦合机制、网络驱动机制和协调机制四个方面研究了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的实现过程。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宇英
基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理论,通过研究目前国内典型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做法,借鉴其成功经验,结合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实际情况,提出推动广东专业镇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专业镇 产业集群 协同创新 体系建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戚湧1,2,朱姝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有效手段,将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协同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产学研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三螺旋模型,通过对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决策过程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愿不同,金融机构介入能够有效提高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的积极性,适当的政策引导和保障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与金融机构协同创新意愿。据此,提出完善产学研金协同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文江 俞佳敏 黄璐 陈璐怡
基于驱动因素、合作层次以及创新模式3个角度,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三维分析框架,分析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香港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为例,阐述三维分析框架对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度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科技协同创新 创新体系 分析框架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肖德云 李伟保 王恕立
运用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国家创新体系协同学习的概念、绩效维度进行分析,基于制度安排和外部资源寻求的分类特征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学习类型进行探讨;运用信任理论,从信任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对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信任进行分析;借鉴组织社会资本理论,运用演绎的研究方法对社会资本嵌入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效率提升进行理论推导;运用复杂自适应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学习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核心支撑,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机制的形成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支持;基于重要对象分析选择,结合国家创新体系组织学习的研究成果,总结推导国家创新体系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解学梅 刘丝雨
随着创新模式逐渐趋于创新要素集成化和行为主体协同化,协同创新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文章综述了技术创新的演化轨迹和都市圈创新理论的发展脉络,从协同理论视角梳理和分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的发展轨迹,重点从协同创新的阻制、协同要素构成、协同创新模式、协同程度测度、协同创新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进展;最后,在评述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都市圈 述评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琳 李星坛
新形势下,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是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7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已迈出坚实步伐,打造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要求京津冀三地进一步释放协同创新合力。下一阶段,建议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着力发挥三地比较优势,更好发挥北京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津冀两地承接配套能力;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完善一体化的市场体系、资源共享机制和激励机制,协同夯实人才基础,共同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协同创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魏政福 高璐 翟子瑜
中国正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亟待加快从要素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而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经济全球化、创新国际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给区域发展带来深远影响。本文重点探讨区域开放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区域创新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区域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
关键词:
区域开放式创新 协同创新问题 构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白礼彪 白思俊 杜强 马飞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目标和多要素的系统工程,各主体、目标和要素间的协同关系对军民融合战略目标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基于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主体构成、角色和功能的分析,构建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五主体动态模型",通过描述各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过程,阐释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五主体动态模型"的运行机制,提出了破除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区域行政性体制障碍,推进跨区域军民融合一体化实施;构建军民融合"产—学—研"产业集群;打造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综合平台;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介社会服务机构网络,构建市场导向型中介服务体系;打通军民融合创新人才流动渠道,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等促进军民融合创新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建议措施,为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崔新健 王生辉 柴庆春
外资研发中心NIS研究框架在研究视角和范式以及理念上实现创新,突出外资研发中心从事开放性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特征,视其为NIS中的特殊内生变量,突破了囿于“外资与“R&D两条线路分离研究的局限,是一个视角统一、目标明确、同时具有强大张力的动态研究范式。研究框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定位的政策化视角与广适性以及研究视野的全球化等方面均显示出其适用性。
关键词:
R&D全球化 外资研发中心 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成善栋
本文通过对金融创新相关要素的分析,提出金融创新的基本框架体系设想,该体系包括6个要素,即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和创新辐射。其中,创新环境是支撑,构成了金融创新的金融生态;创新主体是基础,决定了金融创新的基本内涵;创新人才是核心,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力量源泉;创新资源是金融创新的物质保障;创新成果是表现,反映了金融创新的总体效果;创新辐射是衍生,扩展了金融创新的影响范围。上述各个要素之间互为依存、相互支撑,构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金融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关键词:
金融企业 金融创新 金融要素 核心竞争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喆 朱雪苗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存在企业、高校、孵化基地之间缺乏统一、合作与协同等问题,这导致一些大学生无法享受到更多的国家提供的创新创业福利,也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为此,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构建一个具备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的协同创新体系,鼓励大学生在这一体系的引导下开展更加有效的创新创业活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丰志培 刘志迎
在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贯穿产业链的诸多产业发展难题往往制约了产业发展。文章运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个产业链、产业发展难题和协同创新体系的分析框架,进而以国家濒危名贵药材霍山石斛为例,研究了通过构建多主体、多维度的协同创新体系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路径,从而为中药产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彭中文 刘韬 张双杰
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是国防科技工业和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内在动力。基于国际比较视角,从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及法律政策保障等方面比较美日德等发达国军民融合型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情况,构建我国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探讨"国防需求拉动"、"民用需求拉动"和"科学研究推动"3种动力机制下军民融合型科技工业协同创新体系运行模式。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顾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重大创造性、突破性、交融性、创新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决定了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面对技术创新战略协同性不强、产业技术创新质量不高和创新管理效率偏低等问题,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应推进科技创新制度顶层设计,增强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性;完善创新责任与利益分配机制,增强创新主体创新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公共服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模式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