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502)
2023(19363)
2022(16411)
2021(15167)
2020(12509)
2019(28484)
2018(27883)
2017(53211)
2016(28408)
2015(31483)
2014(31249)
2013(30333)
2012(28100)
2011(25267)
2010(25725)
2009(23474)
2008(22826)
2007(20613)
2006(18366)
2005(16399)
作者
(77838)
(65152)
(64522)
(61487)
(41638)
(30911)
(29448)
(25061)
(24819)
(23319)
(22208)
(22008)
(20896)
(20347)
(20197)
(20040)
(19258)
(18891)
(18792)
(18578)
(16192)
(15897)
(15719)
(15012)
(14657)
(14565)
(14535)
(14231)
(13013)
(12812)
学科
(114635)
经济(114482)
管理(88868)
(84056)
(68247)
企业(68247)
方法(42748)
中国(38740)
数学(36726)
数学方法(36236)
(35242)
(31276)
地方(29445)
业经(27892)
(26377)
农业(23674)
技术(22763)
(20635)
银行(20614)
(20176)
贸易(20156)
(19868)
(19694)
(19694)
金融(19690)
(19527)
环境(18957)
理论(18440)
(18069)
财务(17996)
机构
学院(390431)
大学(388164)
(163542)
经济(159886)
管理(152470)
研究(132811)
理学(129707)
理学院(128237)
管理学(126060)
管理学院(125290)
中国(102590)
(82517)
(79598)
科学(76461)
(63840)
中心(62444)
(61854)
财经(60874)
(58352)
研究所(56966)
(55215)
(52786)
业大(52727)
师范(52274)
北京(52123)
经济学(49603)
(49271)
(48875)
财经大学(44893)
农业(44580)
基金
项目(258273)
科学(206525)
研究(195640)
基金(186836)
(161026)
国家(159345)
科学基金(139187)
社会(125984)
社会科(119436)
社会科学(119412)
(102284)
基金项目(98414)
教育(91428)
自然(87558)
自然科(85483)
自然科学(85461)
(85037)
自然科学基金(83928)
编号(79397)
资助(74877)
成果(65093)
(58999)
重点(58141)
(57451)
(57304)
课题(56675)
创新(52920)
国家社会(52045)
(51902)
教育部(50196)
期刊
(190896)
经济(190896)
研究(122454)
中国(89854)
管理(62551)
(61942)
(54972)
科学(51870)
教育(51849)
学报(51715)
大学(42112)
(41484)
金融(41484)
学学(39098)
技术(38685)
农业(37223)
业经(32241)
财经(30278)
经济研究(29328)
(26201)
问题(25474)
(19645)
技术经济(19225)
科技(18803)
(18619)
图书(18537)
现代(18252)
(17775)
论坛(17775)
理论(17228)
共检索到6115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兆廉  石大千  
通过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看作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自然实验,本文基于中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和三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创新驱动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政策能够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PSM-DID方法和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创新型城市政策通过创新要素投入与创新环境建设两种作用机制,分别产生了积极的创新效应和结构效应,二者是创新驱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本文的重要政策含义在于:明确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为继续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献波  
文章以2006—2020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创业活跃度视角,采用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激发地区创业活跃度,从而提升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创业活跃度的协同效应在非中心城市、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更加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武汉大学创新型城市研究课题组  
本文结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认为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源头上的重要作用,提升城市创新发展的基础能力;注重发挥大企业的创新优势,增强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强化科技创新产权对科技人员的有效激励,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发展;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为创新型城市注入金融"活水";加强城市创新的"硬设施"与"软环境"建设,推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升级;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积极打造全球创新高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亚南   方炜  
文章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特大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陈晨  张广胜  
选取2004—2016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固定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处理效应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经济发展高质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被确立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够显著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且能够改变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增长趋势;但改善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时效性,在1~6年内作用效果稳步增强,6年后效果逐渐减弱;国家创新型城市通过改善地区高端生产型服务业集聚状况的方式促进当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博  谢家智  吴静茹  
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以2002—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代表的创新驱动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机制检验发现,试点政策能有效增加企业创新投入、降低企业税负和交易成本,进而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政策效应在管理层语调悲观、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可为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政策,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经验证据,同时也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宣烨   彭婕  
文章基于2004—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服务业发展质量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可显著提升以结构优化升级表征的服务业发展质量,且伴有滞后性和长期动态性。基于城市特征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试点政策对高市场化程度、高网络通达度、高法治化水平和高外商直接投资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质量具有更强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效应、金融支撑效应、集聚驱动效应这些主要路径促进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助推试点城市服务业质量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浩   邓峰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从制度层面的视角,以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软件对2004—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年报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运用多时点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内的企业更加易于开展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优化创新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经验、因企制宜地采用差别化的激励扶持政策,以及重视资金、人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传导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彦博  李想  
本文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工业企业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该结论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中存在技术创新效应;督察行动显著促进了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但非国有企业对中央环保督察的敏感性更高;在督察行动中不存在模仿效应,但政策效果在东、中、西3个地区呈现异质格局。中央环保督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策效果不具有长期性,因此,需要确立中央环保督察的常态化机制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聂飞  刘海云  
本文立足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背景,分析了我国本土企业生产率提升影响FDI质量的"回路效应",并结合2003-2015年间中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匹配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予以检验。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回路效应"总体上提升了我国FDI质量,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FDI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回路效应"对我国FDI质量的正向作用在一年之后显现并持续存在。本文研究结论回应了近期中美贸易战有关知识产权的争论,对提升我国FDI质量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寅生  周有军  朱建达  
我国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承接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国家战略在城市尺度的具体化和地方化。本文分析了苏州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基础和将要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其发展的目标,最后提出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优化空间布局等创新型城市建设对策。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建平  黄富  
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监督已成为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手工收集2012—2018年巡视监督相关数据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巡视监督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巡视监督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自主创新是巡视监督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3)相对于低资本混合度,高资本混合度更有利于促进巡视监督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4)相对于外部巡视监督,内部巡视监督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巡视监督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并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与参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张建平  黄富  
作为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巡视监督已成为党组织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本文手工收集2012—2018年巡视监督相关数据并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巡视监督与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巡视监督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其高质量发展。(2)自主创新是巡视监督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3)相对于低资本混合度,高资本混合度更有利于促进巡视监督对自主创新的积极影响。(4)相对于外部巡视监督,内部巡视监督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巡视监督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并为我国宏观经济决策的制定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经验证据与参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净  
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科技金融试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随政策推进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存在两年滞后期。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城市行政等级越高,科技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越强。同时,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科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胡壮程  张明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缓解资源错配和扩大市场规模两个机制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同时产业集聚和绿色金融能够增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基于智慧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法验证了理论结论,并通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缩小中小城市与大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水平上的差距。所以,应该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产业集聚程度、合理发展绿色金融、协调不同规模城市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角色和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