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66)
2023(9425)
2022(8288)
2021(7632)
2020(6537)
2019(15180)
2018(15231)
2017(27855)
2016(15536)
2015(17703)
2014(18283)
2013(17718)
2012(16520)
2011(14928)
2010(15355)
2009(14022)
2008(14258)
2007(13627)
2006(11605)
2005(10333)
作者
(45660)
(38349)
(38179)
(36353)
(24210)
(18572)
(17502)
(14910)
(14237)
(13892)
(12905)
(12826)
(12370)
(12217)
(12085)
(11849)
(11754)
(11268)
(11160)
(10941)
(9599)
(9578)
(9264)
(9045)
(8686)
(8668)
(8603)
(8553)
(7879)
(7834)
学科
(58700)
经济(58648)
(48802)
管理(48490)
(40542)
企业(40542)
方法(27068)
数学(23268)
数学方法(23022)
技术(19019)
(18337)
中国(17760)
(15892)
业经(13475)
理论(12847)
地方(12573)
技术管理(12501)
(12313)
(12271)
农业(12173)
(11138)
贸易(11130)
(10786)
(10315)
银行(10284)
(9903)
财务(9877)
教育(9870)
(9864)
财务管理(9842)
机构
学院(222880)
大学(220393)
(86654)
管理(85243)
经济(84469)
理学(72315)
研究(72071)
理学院(71526)
管理学(70287)
管理学院(69855)
中国(54429)
(46831)
科学(45297)
(40152)
(38493)
(37115)
(37073)
中心(34349)
业大(33549)
研究所(33358)
财经(31414)
农业(30127)
(29732)
北京(29707)
(29559)
师范(29413)
技术(28332)
(28205)
(25976)
经济学(25860)
基金
项目(142272)
科学(110437)
研究(108194)
基金(97516)
(84157)
国家(83353)
科学基金(70943)
社会(64335)
社会科(60761)
社会科学(60742)
(60365)
基金项目(52324)
教育(52041)
(49365)
编号(46254)
自然(44951)
自然科(43911)
自然科学(43894)
自然科学基金(43116)
资助(39066)
成果(37949)
(35546)
课题(33275)
重点(32337)
创新(32234)
(31480)
(30837)
项目编号(27628)
大学(27121)
(26888)
期刊
(100259)
经济(100259)
研究(64874)
中国(52820)
教育(35245)
(34731)
学报(33633)
(33404)
管理(32134)
科学(30791)
大学(25204)
技术(24543)
农业(23166)
学学(23149)
(18839)
金融(18839)
业经(17434)
财经(15366)
经济研究(14894)
科技(14621)
(13675)
技术经济(13354)
(13272)
问题(12691)
图书(12474)
(12367)
论坛(12367)
职业(11353)
(10890)
商业(10762)
共检索到340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崔玉祥  刘颖楠  石华敏  艾红  
目前,我国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是工程人才培养大国,却远不是人才培养强国,人才质量难以满足需要。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我国"合格的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位第48。合格工程科技人才的短缺已经不能满足我国走"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的工程科技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首要任务。按照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要求,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玲  徐晓艳  管图华  刘红梅  
从培养计划、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创新平台、育人环境几方面进行探讨,采取科学制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合理构建综合性实践教学体系、扎实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着力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孵化生态环境等举措,促进高校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华峰  
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有必要以工程实践为主线,从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环节入手,系统完成对学生创新性工程思维、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潘云鹤  
经历了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即不仅要依靠改革开放,还要依靠科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世界范围内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林兆花  燕珍  蔡晓丽  
在分析我国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队伍和教材建设六个方面探讨了物流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佳栋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视,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如何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各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科技技术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研究生科技人才培养更是大众所关注焦点。本文将结合《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书,分析探索如何在高质量发展格局下优化研究生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具体建议,为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贡献微薄力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潘祖和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在分析创新型人才特质的基础上,提出只有国家、大学、教师、学生共同奋斗,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岩  王蒲生  
通过界定自主创新型人才的概念,分析了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类型和作用。结合中美专业博士教育在培养方式、管理方法、发展规模、学科门类和就业趋势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讨论了专业博士在自主创新型人才中的定位。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经验基础上,中国部分高校的成功案例表明:根据专业博士在实践中开展创造性科技工作的特点,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来构建我国专业博士学位培养模式是一条好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昌林  
机械专业领域是知识高度密集的高技术产业,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尽管机械专业领域非常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机械专业领域未来发展的要求相比,目前该领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周达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更多的需要依靠创新驱动,而不再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将对实施创新驱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因此,通过科学规划、落实中央政策要求,在我国培养并形成一支适应国情要求、更高水平、结构合理、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已刻不容缓。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许晓鸣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国已确立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能否发挥其培育创新人才、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之所系。在世界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尚未看到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名字,这使人们常常发问: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是否具有某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沈洁  徐明华  徐守坤  
在"教育链、产业链及创新链"三链融合背景下,行业背景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需要实现行业发展需求与地方发展需求的融合与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求牵引与响应,创新型工程人才核心能力的意义再造与构建,产学融创协同育人平台的边界突破与协同共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波  陈廷柱  
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而应运而生的研究性教学,它以解决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为出发点,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研究能力为目标,现在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文章从研究性教学的科学界定入手,着重分析了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及源自于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创造心理学、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辉  
创新强国战略指导下,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应当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从而为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提供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本研究阐述了高职教育的生态环境的内生性结构及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互促关系;从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及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方面揭示当前高职教育生态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阻碍根源;提出创新高职教育文化生态环境,重构高职教育制度生态环境及优化高职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等具体策略,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新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王琳玮  
根据势科学原理,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人品格、身心和谐四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8维对称化模型,并从内外系统的作用机理提出创新能力形成的数理公式。这既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提出,信息社会创新的机制在于营造信息强势。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势,加强学科间联系,营造有效信息量,理论学习与实践互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心理教育和身体锻炼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格,以创新型师资队伍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教育场中营造出最强的教育信息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