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73)
- 2023(15507)
- 2022(13142)
- 2021(12053)
- 2020(9746)
- 2019(21940)
- 2018(21212)
- 2017(40673)
- 2016(22218)
- 2015(24126)
- 2014(23957)
- 2013(23140)
- 2012(21330)
- 2011(19388)
- 2010(19704)
- 2009(18348)
- 2008(18199)
- 2007(16323)
- 2006(14718)
- 2005(13053)
- 学科
- 济(86448)
- 经济(86321)
- 管理(72100)
- 业(66717)
- 企(55379)
- 企业(55379)
- 方法(31633)
- 数学(27165)
- 中国(27100)
- 数学方法(26839)
- 财(25232)
- 农(24901)
- 制(21717)
- 地方(21328)
- 业经(20685)
- 技术(19119)
- 学(18079)
- 农业(16395)
- 贸(16111)
- 贸易(16101)
- 易(15610)
- 银(15416)
- 银行(15370)
- 环境(15146)
- 行(14692)
- 融(14633)
- 金融(14629)
- 务(14499)
- 财务(14469)
- 财务管理(14436)
- 机构
- 学院(315834)
- 大学(314920)
- 济(129453)
- 经济(126585)
- 管理(120597)
- 研究(110694)
- 理学(104117)
- 理学院(102820)
- 管理学(101144)
- 管理学院(100539)
- 中国(82787)
- 科学(68703)
- 京(65926)
- 财(62419)
- 农(55851)
- 所(55784)
- 研究所(50696)
- 中心(49805)
- 江(49251)
- 财经(48319)
- 业大(48066)
- 农业(43910)
- 经(43816)
- 范(41484)
- 师范(40993)
- 北京(40714)
- 院(40656)
- 经济学(39447)
- 州(38601)
- 财经大学(35711)
- 基金
- 项目(215764)
- 科学(172081)
- 基金(158010)
- 研究(154652)
- 家(139721)
- 国家(138570)
- 科学基金(118966)
- 社会(101144)
- 社会科(95952)
- 社会科学(95930)
- 省(85257)
- 基金项目(84172)
- 自然(77572)
- 自然科(75845)
- 自然科学(75818)
- 自然科学基金(74470)
- 划(72469)
- 教育(70548)
- 资助(62167)
- 编号(60277)
- 重点(49424)
- 创(49367)
- 成果(48702)
- 发(47446)
- 部(47363)
- 创新(45491)
- 课题(43263)
- 制(43198)
- 国家社会(42245)
- 科研(40588)
- 期刊
- 济(146102)
- 经济(146102)
- 研究(94967)
- 中国(65126)
- 学报(51276)
- 农(50534)
- 科学(48512)
- 财(47366)
- 管理(46300)
- 大学(38757)
- 学学(36911)
- 农业(33657)
- 教育(33261)
- 融(31150)
- 金融(31150)
- 技术(25114)
- 业经(24191)
- 财经(23932)
- 经济研究(23396)
- 经(20654)
- 问题(19997)
- 业(17597)
- 科技(17062)
- 版(15659)
- 技术经济(15022)
- 贸(14942)
- 现代(14748)
- 商业(14244)
- 资源(13693)
- 理论(13131)
共检索到473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政 刘丰硕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渐进式推广的城市创新政策,深刻影响着区域创新格局,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如何影响区域创新格局,研究发现:试点政策拉大了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差距,推动了试点城市与非试点城市创新发展的二元化趋势。同时,试点政策缩小了试点城市内部创新水平差距,促进了试点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发展。鉴于此,应重视试点政策对我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发挥试点城市在区域协同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区域创新均衡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杨思莹 李政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活动对交通基础设施具有内在依赖性。从理论上讲,作为联接不同城市的重要交通方式,高铁开通为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会促进高铁城市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知识传播与溢出,提升城市创新水平,并缩小高铁城市之间创新差距。文章基于我国2003年至2016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提高了城市通达性,强化了高铁城市内部知识与技术溢出,带动了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并对区域创新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具有"俱乐部效应",促进了高铁城市内部科技创新的均衡化发展,缩小高铁城市创新差距;另一方面,高铁开通也会强化高铁城市与非高铁城市科技创新的二元化发展趋势,拉大两者创新水平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肖彦博 张競予
文章基于2007—2021年我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这一政策效果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这一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一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相似。现阶段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水平和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共同实现,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浩 邓峰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从制度层面的视角,以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软件对2004—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年报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运用多时点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内的企业更加易于开展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优化创新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经验、因企制宜地采用差别化的激励扶持政策,以及重视资金、人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传导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亚南 方炜
文章基于2004—2019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有效提升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一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特大城市、大型城市、中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晶晶 张伯超
创新型城市、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创新需要深入研究。从创新投入规模及其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角度,利用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和多期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类政策通过促进创新资本增加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而且进一步通过弥补创新资本投入的不足并缓解其过度,进而优化配置效率,然而却都将无法显著提高创新投入利用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投入规模、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作用在东部地区表现更优;政策并不能为政治地位较高的城市带来更高的投入规模及利用效率,但却更能优化配置效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雅莉 侯林岐 朱金鹤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力量之源,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将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8年全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对降低碳强度的政策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在降低碳强度的基础上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各类试点政策的推动效果依次为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创新型城市政策>智慧城市政策>低碳城市政策>环境保护重点监控政策;第二,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技术进步效应与结构转型效应3条路径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第三,城市特质会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效应发挥,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碳强度的抑制效果呈现由东到西递增的地理空间差序格局、由高到低递减的城市等级差序格局,在人口规模与抑制效果之间呈现倒U型作用,并且资源型城市的抑制效果显著大于非资源型城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晏艳阳 谢晓锋
以是否获批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单位为基本条件,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和三重差分法进行"准自然实验",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创新型城市作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积极推动辖区内的企业创新活动;并且其主要通过增强企业集聚度、提高金融中介机构服务强度与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商投资等途径对企业创新活动起到激励与保障作用。非试点城市应该借鉴这些先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推出系列政策以促进企业创新。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企业创新 影响机制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许有款 曾芳芳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中介模型评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和具体机理。研究发现,该政策显著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创业活力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制造业创业活力不存在中介作用,并且在城市区位、行政等级与市场潜能上存在异质性;疫情时期试点政策由于技术集聚减缓而对城乡收入差距表现出边际递减的扩大效应。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重视发挥制造业在吸纳就业和缩小城乡差距中的作用;第二,各地要因地制宜制订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避免政策“一刀切”问题;第三,建设城乡要素统一大市场,加快推动形成新型城乡关系;第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温璐迪 郭淑芬
数字化驱动新一轮创新提速的同时,正在重塑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在刻画中国区域创新格局演化趋势的基础上,构建纳入数字化调节机制的区域创新收敛模型,利用2013—2021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重塑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化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各地区数字化建设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中国区域创新格局呈收敛趋势,数字化提升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格局收敛进程,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中国南北方地区创新水平增长存在俱乐部收敛,南方地区内部创新收敛进程快于北方地区,而数字化对北方地区创新收敛进程的影响效果更明显;(4)数字化对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双门槛效应,只有当数字化水平达到0.154的门槛值时,其对区域创新收敛进程才具有显著加速效应。科学研判数字化对中国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可为促进数字红利共享与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雷红锋
基于中国2005~2020年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创新理论和创新驱动理论的框架下,构建渐进双重差分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明显降低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还抑制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推动城市发展模式创新,产生技术效应、配置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而减少城市的碳排放。这些结果对于理解创新政策的生态效应,升级城市发展模式,促进城市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创新型城市 碳排放 熊彼特创新理论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煜华 张莉娜
基于2005~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对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与非双试点城市相比,双试点城市显著促进了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低碳城市单试点政策和创新型城市单试点政策相比,低碳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双试点政策能够协同提升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而且先成为创新型城市试点再成为低碳城市试点能更有效地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通过提高地区财政支持、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中更显著。研究结论验证了低碳城市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协同促进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对于未来试点政策组合和引导制造企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新 马新雨
中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执行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政策扩散的过程。为分析影响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扩散速度的因素,基于政策扩散和公共组织理论框架,选取已批准试点的中国97座创新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将城市试点获批准的时间作为试点政策扩散至该城市的时间,运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索试点政策扩散速度的影响因素与组态路径。研究发现:包括创新资源在内的7个条件变量均无法作为实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高速扩散的必要条件,但低行政级别是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非高速扩散的必要条件;实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高速扩散的组态路径有7条,在本质上多呈现出内部驱动的特点;试点政策非高速扩散的组态路径有4条,均呈现出低行政级别指向性特征,表明在城市行政级别较低的情况下必然导致了试点政策的非高速扩散。因此,城市应根据自身优势把握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制定和落实发展政策,同时充分关注个体、社会组织等的政策建议,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冉征 郑江淮
政府政策如何有效引导企业创新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理论层面上,基于对政府创新政策历史演变的详细梳理,探讨了创新型试点城市政策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之间的差异,分析了试点政策如何通过优势互补和产学研合作途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实证层面上,将发明专利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对接,构建更为全面的微观样本,系统检验了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表现为促进专利数量的增长和推动企业技术领域的扩展。与传统创新治理政策的主要差别在于,创新试点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多样性存在显著的促进效应。(2)创新试点政策特有的治理理念在政策传导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优势互补的创新格局促进企业专利数量的增长,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模式从专利数量增长和技术领域扩展两个层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3)各地区政策执行能力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的政策效力最强,提升了企业的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中部地区的政策只能提升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西部地区的政策对于企业创新能力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类型企业的政策收益不同,国有企业受政策影响最为明显,其专利数量和技术多样性均出现明显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宇 张福珍 郭庆磊
如何主动适应网络化创新特征是集群企业提升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从集群的创新网络特征出发,以典型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数据证明了集群企业的网络能力和网络位置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并验证了集群企业的创新积累和差异化创新期望在形成集群网络化创新机制中的调节作用。针对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探讨了优化各类网络平台发展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引导集群企业通过培养网络能力实现网络创新的主体地位,以及为构建互补性信息交流、知识共享机制以引导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等政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