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60)
2023(7614)
2022(6110)
2021(5527)
2020(4371)
2019(9895)
2018(9648)
2017(17684)
2016(9043)
2015(9754)
2014(9484)
2013(9263)
2012(8387)
2011(7505)
2010(7656)
2009(6841)
2008(6651)
2007(6270)
2006(5463)
2005(4379)
作者
(24406)
(20720)
(20348)
(19269)
(13038)
(9672)
(9045)
(7860)
(7750)
(7210)
(6897)
(6836)
(6519)
(6370)
(6289)
(6166)
(5964)
(5935)
(5802)
(5697)
(4907)
(4874)
(4834)
(4714)
(4691)
(4492)
(4492)
(4490)
(4038)
(4035)
学科
(37517)
经济(37492)
管理(33033)
(29687)
(25213)
企业(25213)
中国(15475)
技术(14921)
方法(13508)
技术管理(11609)
数学(11483)
数学方法(11404)
地方(10923)
(10205)
业经(9190)
(8391)
环境(7955)
农业(6988)
城市(6935)
(6765)
(6611)
理论(6295)
(6211)
产业(5789)
(5732)
(5554)
银行(5552)
(5420)
金融(5420)
(5351)
机构
学院(124091)
大学(122842)
(52688)
经济(51396)
管理(51148)
理学(44216)
理学院(43707)
管理学(43021)
管理学院(42756)
研究(40608)
中国(29754)
(25625)
(23548)
科学(23505)
中心(19388)
(19276)
财经(18699)
(17905)
(17077)
(16652)
经济学(16574)
师范(16515)
研究所(16118)
(16070)
业大(15821)
北京(15776)
(15477)
(15205)
经济学院(15013)
财经大学(13967)
基金
项目(89201)
科学(73207)
研究(67581)
基金(65324)
(56416)
国家(55936)
科学基金(50128)
社会(45640)
社会科(43395)
社会科学(43389)
(36224)
基金项目(35384)
自然(31201)
教育(30876)
自然科(30593)
自然科学(30591)
(30077)
自然科学基金(30047)
编号(25714)
(24974)
资助(24003)
创新(22282)
(20211)
重点(20056)
成果(19523)
国家社会(19433)
(19354)
课题(19046)
(17739)
教育部(17020)
期刊
(57643)
经济(57643)
研究(39346)
中国(29039)
管理(21006)
教育(17072)
(16771)
科学(15882)
学报(13881)
(13317)
技术(12841)
大学(11462)
学学(10392)
业经(9881)
(9838)
金融(9838)
经济研究(9244)
农业(9205)
科技(8798)
财经(8645)
问题(8638)
(7665)
技术经济(7490)
城市(7084)
(6941)
(6869)
现代(6448)
(6389)
论坛(6389)
图书(6322)
共检索到1856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正丽  龚艳平  吴俊  
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减排效应,并进一步分析创新型城市建设减排效应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并且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支持这一结论。试点政策的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位于东西部地区的城市、规模适中的城市和资源丰富的城市更容易实现减排效果。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和结构优化效应降低碳强度,并且技术创新效应的减排效果最强,结构优化效应次之,资源配置效应最弱。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方创琳  
创新型城市是开展国家创新活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详细分析了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态势与取得的显著成就;采用单项指标和综合指数判断得知,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尚处初级阶段,未来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着投入瓶颈、收入瓶颈、技术瓶颈、贡献瓶颈和人才瓶颈等5大瓶颈。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膨宇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武倩  冯涛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城市2003-2016年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生产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显著提高了城市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增,且存在区域、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的差异,促进作用由东至西递减,城市规模越大促进作用越强,城市行政等级越高促进作用越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惠献波  
文章以2006—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视角,采取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抑制区域碳排放,该结论在经过PSM-DID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理区位更具优势以及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等资源禀赋优势的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林育妙   程秋旺   许安心  
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是为应对气候变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采取的一项积极措施,客观评价该政策的碳减排效果对于试点城市的系统性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7—2020年我国284个城市面板数据,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施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能够显著减少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后,进行了安慰剂检验、PSM-DID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长江经济带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要强于非长江经济带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高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社会投资、技术创新均在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与碳排放之间发挥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建议应坚持因地制宜,针对各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和精准化措施积极推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示范城市有序扩散。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珊  湛泳  
随着我国迈入“双碳”目标下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攻坚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赋能聚力”和“加档提速”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文章基于2003—2020年22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选用多期DID模型和PSM-DID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显著降低区域碳排放水平,产业转型升级是智慧城市建设抑制区域碳排放的有效路径,其中数字化发展和绿色创新能力较好、具备经济集聚优势、严格环境规制的城市碳减排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双向赋能可以开创循环经济新格局,对区域经济减污降碳和绿色转型发挥重要作用。文章的核心结论有助于激活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对区域碳减排效应的“创新红利”和“结构红利”,也为实现“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政策愿景提供了路径支撑和决策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向阳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的新形势下,城市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生产方式粗放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知识与科技创新视野下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国强  王欣  文春波  邱士可  李军利  
通过对创新型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的探讨,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洛阳市情的全面和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创新型洛阳建设为例,提出了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总体框架、基本建构、功能联动和要素组合,并从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创新型洛阳建设的有关政策建议,并由此为建设创新型河南提供科学依据和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素凤   李化夫   洪剑涛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2003—2019年19个城市群2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群雾霾污染,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中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大城市的减霾效应更为明显;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加快城市群功能分工间接降低PM_(2.5)污染水平;此外,城市群一体化和城市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减霾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更有助于缓解城市群雾霾污染。基于上述研究,应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素凤   李化夫   洪剑涛  
国家中心城市肩负着引领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基于2003—2019年19个城市群20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城市群雾霾污染,且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中西部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大城市的减霾效应更为明显;影响机制表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人口城镇化和加快城市群功能分工间接降低PM_(2.5)污染水平;此外,城市群一体化和城市环境规制正向调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减霾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于数量,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质量更有助于缓解城市群雾霾污染。基于上述研究,应积极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忠寿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和促进作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应以创新产业为核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加大投入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集聚人才为突破,精心构筑创新人才高地;以集成资源为支撑,全力打造城市的创新环境。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光荣   侯二秀   王延霖  
建设原则和目标与ESG理念高度契合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可以通过促进创新来改善企业ESG表现;企业的动态能力越强,越能充分利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红利,从而有更为明显的ESG表现改善。把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将动态能力解构为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3个维度,并以其耦合协调度衡量企业总体动态能力,采用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06—2021年的数据,运用PSM-DID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显著改善了试点城市企业的ESG表现,企业创新能力和总体动态能力在其中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强化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ESG表现改善效应),但适应能力和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高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城市企业ESG表现的改善作用显著,但对低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水平较高城市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及其系统功效,切实促进企业ESG表现改善。此外,还需改进企业动态能力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白洁  李万明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评估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城市创业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促进城市创业,且促进作用逐年加深;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临接、周边城市的创业水平具有正向扩散效应,对经济水平类似城市的创业水平具有负向虹吸效应;营商环境是创新型城市创业效应发挥的潜在通路,创新型城市建设能够通过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改善市场化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提升试点城市的创业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业效应受城市特质的影响,中西部城市的政策效应强于东部城市,大规模城市的政策效应强于中、小规模城市,重点城市政策效应强于一般地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